分享

正月十五,为啥要“闹元宵”,怎么“闹”?记住这3点,兔年更顺

 简食记 2023-02-01 发布于山东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在旧时,正月为元月,古人又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新年伊始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民间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节,又称小正月,元夕,灯节,是继春节之后第一个传统且非常重要的节日。
作为唯一的浪漫节日,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女子是三步不出闺门的,只有等到元宵节的灯会上,才会被允许结伴出去赏花灯,猜灯谜,游玩。这就为邂逅提供了机遇,因此,元宵节这天也造就了无数的美眷良缘。所以,说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情人节,最合适不过了。
在旧时,元宵节也是“祈生日”,是百姓渴望天下太平,美好生活的祈愿。比如,元宵节这天举行的舞龙舞狮活动,除了极具观赏价值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唤醒沉睡的“长龙”,让它行云布雨,济物利人。据说,当年汉武帝为了庆祝平定叛乱,便宴请文武群臣于正月十五这天出宫游玩,百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这便是元宵节的由来。
俗语常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一个“闹”字突出了这个节日的特性。那,为什么元宵要“闹”呢?在古时,元宵节又叫 “金吾不禁夜 ,星桥铁锁开”。意思就是,元宵节这几天百姓百姓可以随便游玩,连皇宫禁地周边都可以游玩,并且不会被驱赶和处罚。再就是,元宵节(前三天后四天),皇帝还要“与民同乐”,老百姓可以肆无忌惮的大玩特玩,大闹特闹,不受任何的约束,故而称之为 “闹元宵” 。
现在的人一般都怎么闹元宵呢?记住这3点,兔年更顺。
1:元宵节有观灯赏灯的习俗,因此这天也叫灯节,灯夕。东汉时期,汉明帝为宣扬佛法,特在这天大赦天下,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表示敬佛。自此之后,元宵节张灯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按照旧习俗,从正月十三就开始了,这天叫上灯,十四这天为试灯,十五则为正灯,在国内还有的地方要持续到正月十八的落灯。元宵节这天,观赏的主要是花灯,作为古代人民创造的精美艺术品,发展至今百花竞放,各呈异彩。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玲珑的走马灯……天上的明月和人间的灯火,交相辉映,显示出了节日的欢快与喜庆。
2:耍龙灯,也叫舞龙,舞灯龙,是一项流传于民间的特色娱乐活动。据记载,耍龙灯在汉代时期民间就已经存在。舞龙灯在南方地区较为多见,虽然北方地区也有,但明显要少于南方。虽然在玩法上不同,样式上也略有差异,但想要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都是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3:吃元宵,吃元宵是元宵节一个重要的节俗,明清时期,不管是皇宫还是民间,都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一般多用糯米制成,圆形,内包核桃仁,芝麻,或桂花白糖为原料。江南地区称其为“汤团”,苏州称为圆子,杭州人叫它上灯圆子。一般在祭祖之后,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象征着团圆吉利。
除了以上几种庆祝节日的活动之外,民间还有踩高跷,划旱船,祭门,祭户,驱鼠,迎紫姑,游百病……“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原本寂静的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满城的烟花绽,年的喜庆延续,我们希望新一年的生活,就像天上的明月,圆满又美好……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样,你们当地元宵节这天,都有着怎样的一种习俗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