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连载四:综合13个不同版本解读,何为仁者?

 心理咨询诊所 2021-02-26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张氏注曰】

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又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点评】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已,恕已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素书连载四:综合13个不同版本解读,何为仁者?

丰玄子先生解读(我的理解):

德者是一个天人合一,完全遵循道的人。德是道在人身上的显化,而一个内在拥有德的维次的人,外在呈现出来的那一部分,我们把它叫仁。但是德远远都要高于仁的境界。仁是德之光,德之显,德之形,以仁的形状呈现出来。

“仁”是一种内心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求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人、爱乡里、爱国家乃至爱天下。但这种爱是以慈悲为怀,不是没有原则的滥爱,而是看到别人好,你希望他更好,看到别人不好,希望通过我的仁爱感化他让他变好。不是说,我喜欢的,看的顺眼的我就爱,看不顺眼的就不爱。

一个真正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即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天下的民众却能自觉自愿地亲近他、爱戴他。

我们从“仁”字的造字结构也能揣测到古人赋予这个字的特殊内涵,即二人为“仁”。仁,就是要爱别人。这里指的是除了自己以外的更多的人、事、物,其实就是万事万物,对万事万物的爱,就是仁。两个人是基础,是指两个以上。心中装人的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仁爱的境界。也就是维度多高,决定着仁爱的境界有多高。

素书连载四:综合13个不同版本解读,何为仁者?

而有这种仁慈的,慈悲恻隐的心肠,对有苦难和麻烦的人就是不忍心袖手旁观。这种不忍心袖手旁观不是去干涉别人,而是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这种帮助是顺遂对方的意愿的,而非不顾别人感受的自以为是。仁爱,不是去爱一个人,而是我把每一个人都当成我自己来爱。因为一个人对自己的好是胜于一切的,那我是把除了自己之外的任何一个生命的价值都当成自己生命的价值。恻隐之心,是希望这个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他的愿望,让他有所成就,让他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就希望这个生命也能活出来,成为高维的人。 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每个人都想亲近他?

遂其生成。当有这份心,我还要顺应自己这样的一个发心,永远的包容和顺应他的成长的节奏。以遂其生成就是我不能因为要成就他,让他成为高维的人为目的去要求他,去干扰他的成长,应该等他顺其自然成长。而我只管托举他,陪伴他,引领他,等待他实现高维的一种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所有的不理解,造成的所有过错和损失,我来承担。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可以付出一切,因为在我眼里,他就是我自己。

这就是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就是完全包容他,引领他,让他的生命高维。同时这种引领和包容,不以我的主观意识为主导,不要求,不急功近利,只做好让他生命高维的引领,剩下的成不成是自然的结果。而最好的引领就是陪伴和托举,陪他经历和承受,所有后果和损失由我来承担。


声明:以下译文摘自多个不同的版本,只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参考,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觉侵权,请私信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

【译释1】

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仁使有志于天下的人互相亲近,一个人能关心同情他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了两百多次,但孔子并没有给“仁”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韩愈说“仁”就是“愽爱”。“仁”是一种内心的人生观、世界观,要求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人、爱乡里、爱国家乃至爱天下。但这种爱不是没有原则的滥爱,而是看到别人好,你要爱他,看到别人不好,你更要爱他,以此把他感化过来。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并不是说要住在仁人堆里,而是要怀着一颗仁心,以仁的标准来要求、磨炼自己。仁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能涤荡你心中的尘埃,还你一颗活泼纯净的心灵,让你活得潇洒,活得自如,活得理直气壮,活得无愧于心。

素书连载四:综合13个不同版本解读,何为仁者?

【译释2】

所谓仁,是指对事物和人有亲切的感情和关怀,有慈悲恻隐的心肠,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生化。

【译释3】

道的体性是虚无自然,清静无为,其作用为德。德的表现形式是不分贤愚、利害、尊卑、贵贱,应化无方,周遍无遗。相似日月无所不照,如同雨露无所不润,体现于人则为“仁”。“仁“的表现是慈爱忧惠、真诚自然、恭俭谦让。应对事物则为宽宏忠恕、怜悯体恤、忧伤慈悲、遂物顺理,无一物不获其生,无一事不获其成。

【译释4】

所谓仁,就是指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人所具有的慈善、惠润和同情之心,促进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关系。我们从“仁”字的造字结构也能揣测到古人赋予这个字的特殊内涵,即二人为“仁”。天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间,而只有人有能力将之发挥好。人们如果坚持仁道,互相亲近关爱,饱含慈善、惠润和同情之心,心存仁爱,胸怀苍生,就能使人和人之间产生亲密的感情,就能使天道更好地弘扬。

仁可包容荒秽,容纳天地,如春雨一般滋养万物,泽被四方。也正因为这样,真正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即使他并没有怎么极力表现自己的仁德,人们也愿意主动亲近他、拥戴他。《尚书》中说:“大禹以德治国,其间连虫鱼鸟兽都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同样,《诗经行苇》一诗用芦苇相依相伴地生长来比喻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这些都是充满仁爱之心的表现。

【译释5】

所谓仁,就是人对别人的亲爱之心,胸中充满慈惠恻隐之心,帮助别人实现愿望、获得成功。

解读:仁,就是要爱别人。孔子所谓“仁者爱人”就是这个意思。对别人的困难感同身受,对别人的快乐真心祝福,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与人方便。有时一个小小的善举,就是对一个身处穷厄、进退维谷的人的莫大帮助。点亮一颗爱心,就能照亮一片黑暗;传递一颗爱心,就能温暖一路旅程。

孟子所谓“仁者无敌于天下”,一个人能够达到仁的境界,天下没有任何困难能够难得住他。做人做事,抱着一颗仁爱之心,体贴别人的难处,关心别人的痛苦,不但能获得较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为以后进一步地发展积累下深厚的资源与福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周总理之所以获得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不仅仅因为他的智慧和才干,更因为他是一个仁人。

素书连载四:综合13个不同版本解读,何为仁者?

【译释6 】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特别强调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仁爱之人,总是能充满仁爱之心,将成全别人放在第一位,让周围的人都能快乐地生活。能做到这一点的才是真正的仁者,也才是真正的强者。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人如果只为自己着想,那将是做人策略上的巨大失败。一个人,尤其是领导者,言行举止倘若都能多为他人着想一些,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这不但能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大为提高,更能给自己带来人气,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拥戴,令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顺风顺水。

【译释7 】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仁”特别强调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但具体什么是“仁”呢?一言以蔽之,“仁”的思想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施于人。“仁”的表现是慈爱、真诚、自然、恭俭、谦让,应对事物宽宏忠恕、怜悯体恤、忧伤慈悲、遂物顺理,无一物不获其生,无一事不获其成。

从自己做起,首先要从心做起,如果你是时时能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难处悲苦的人,那即是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当你用这样一颗心对待世界的时候,世界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于你。“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那么具有了仁爱之心,做好了身边的事,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答案是,成已为人!先人后己是“一切为他人”的最高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样一来不但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大为提高,更能给自已带来人气,给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拥戴,令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都顺风顺水。

【译释 8】

内心柔顺、慈悲、真诚、至诚,就能够感通,所有人都愿意亲近,做什么事都能成。

【译释9 】

释:所谓仁,就是“泛爱众,而亲仁”。它指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亲爱的关系,有慈悲恻隐之心,以助万事万物都能遂其法则,各有所成。

评:仁的核心,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伦理关系。仁字的结构有两种解意:一则是二人为“仁”。这可看出古人赋仁至深至广的伦理内涵——如若相亲相爱,人必须具有仁慈乐施的侧隐之心,常怀利物的奉献之念,树立使天下百姓、世间万物各得其所的远大志向。另一则是:一个“仁”字,天在上,地在下,人顶天立地,合而为“天人合一”,其中人能最生动地弘扬、体现天道。仁,如天似地,像雨露,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其慈惠侧隐之心则是仁爱的具体表现。一个真正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他即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天下的民众却能自觉自愿地亲近他、爱戴他。这是因为民众得到他的恩惠生活自在,生灵在他的庇护下得以安详生存。《书经》有记:禹行德政,连鸟兽鱼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诗经》无邪,一篇《行苇》,借芦苇温柔相依地一起生长,喻兄弟亲人之间当体贴关怀、仁慈友爱相处。诗云“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也。”“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实在的平常心。仁同德一样,它也不是彰示说教的,而贵在践行。孔子讲仁,总对着具体事情发出评论,不空谈理论。他以榜样形象给世人提供的有效途径是:从心做起——有一颗慈悲侧隐之心;从自己做起——做“身体力行”的行者,不做“巧言令色”的说客;从做好身边事做起——让周围的人能快乐地生活。这三者有序,归结起来,其实是一句话:一切为了他人。这既是践仁的途径,也是中国人文的最高境界。

素书连载四:综合13个不同版本解读,何为仁者?

【译释 10】

仁,是指对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与关怀,有慈悲恻隐之心,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

【解读】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伦理关系,它的表现是对人慈爱优惠、真诚自然、恭俭谦让,应对事物宽宏忠恕、怜悯体恤、忧伤慈悲、遂物顺理。如若相亲相爱,就必须具有仁慈乐施的侧隐之心,常存利人利物的奉献之念,胸怀使天下人民、世间万物各遂其愿的伟大志向。因此,仁的本质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真正具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地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种种生灵在他的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尚书》中所说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其间,连鸟兽鱼整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

《诗经·行苇》借芦苇温柔相依地生长在一起来比喻兄弟亲人之间的体贴关怀。这都是充满仁慈友爱之情的生动表现。

【译释11 】

仁是大家都亲近和重视的。一个人只要有恻隐之心,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就会有“仁”的理念。“仁”不仅包括关心和爱护他人,还意味着不应该干涉别人,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到别人的身上。“仁”一般表现为宽容慈爱、真诚自然、恭敬谦让等具体的美好的品格。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做人的根本。

【译释 12】

仁又是指什么呢?拥有这样品质的人很有亲和力,人们很乐于与他们相处。同时他们待人亲切,慈悲为怀,总是不忍心对有苦难和麻烦的人袖手旁观。而且可贵的是,这种帮助是顺遂对方的意愿的,而非不顾别人感受的自以为是。

【译释 13】

要照顾好万物,道要求圣人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第一要得神,只有对万物了如指掌,才能知道怎么管理治理它们,怎么照顾它们。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如有神助,俨然神人,这便是得神。如何得神?非人能神圣,而是圣人通道,道假人以神圣。

假,借的意思。

第二要得慈,既然要帮助道照顾万物,而且还要把他们照顾得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慈爱。如果不是大德受命之人,根本难以承受这样的任务。看看毛主席对中国人付出的一切,可想而知,做个圣人,是多么辛苦艰巨的事。

第三要得济。光照顾得好,不出乱子,平平安安的还不行。大家都要吃吃喝喝生育后代,这就需要经世济民。以什么济呢?以道济万物,经营天下以养民。道是万物最根源的养分和乳汁。所以,圣人还要懂得怎么以道济世,为万物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道对于圣人是有考核的,考核的指标不是GDP,首先是万物的生成质量,不可以妖异,不可以损坏,必须得保持至真至纯的自然生命状态。

其次在数量上,要让天下万物,繁衍出更多至真至纯的后代。考核达标了,圣人们才敢诚惶诚恐地称之为成功。有时候还要做一下述职报告,也就是举行封禅大典。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说成功两个字。殊不知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讲的。这样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的品格光辉,人们才能看得到,觉得他对人是那么无以复加地爱,对待天下百姓,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并认为这便是仁。

仁只是德之光。人们只看到光芒,但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会释放出来这样的光芒,而其他人却不能。因为大多数人无法了解,是先有道,接着有德,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只是德自然而然的一种外在表现。

素书连载四:综合13个不同版本解读,何为仁者?

仁者,人之所亲。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者必亲。我们上面讲了,圣人的本职工作,是辅佐大道,照顾作为造物主的道所创造生育出来的孩子们。所以,这个工作,就是要像一个母亲那样,看着一院子的小朋友,眼里充满了爱。故,仁者必爱民。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位无德者,不爱民者,我们都是称他们为贼。为什么称他们是贼呢?因为无德者居高位,不是帮助道照顾孩子,而是像个人贩子一样,拐卖和伤害百姓,担任着保姆的工作,却做着拐卖孩子伤害孩子的事,这显然是贼才有的行为。人们称这种行为是窃取了天下神器。

有慈惠侧隐之心,以遂其生成。圣人像慈祥的妈妈那样,疼爱自己的孩子,见不得孩子有任何的磕磕碰碰,一看到孩子受苦就心碎了一般。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地健康成长。是谓,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您认识仁者和妇人之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