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压倒性的投入,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胜战略

 申鹤 2021-02-27

很怀念小时候,那时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是我们的灯塔,图书馆是我们的星辰大海。那时我们的记忆力好于体力,没有云存储,只有脑回路。

这是申鹤公众号第786天的第780篇原创文章


在商界,“战略”一词经常和智谋、格局、计划划等号,并常常和“战术”区分开来,争一时之长短,用战术就可以达到,如果是“争一世之雌雄”,就需要从全局出发去规划,这是战略。

这些都没有错,但是大家却刻意逃避或者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制胜战略,但凡具备了,就是压倒性的。

在兵法里,这个战略叫做兵力原则,在商场,叫做压倒性的投入

这还要从军事战争说起。因为,战略就是从战争中而来。

很多人认为,战争中能取得胜利的关键一定是智取加武取,很多名垂青史的大英雄,更是依靠谋略以少胜多,四两拨千斤。

但事实上,所谓的比比皆是的以少胜多、以弱打强的胜利,是把三千年一共发生的那几回传奇胜利集中到一块了,显得很多而已。

除了那几回,其他的十几二十万回仗,每一回都不是这么精彩的,都是按部就班。

按什么部就什么班?常规的获胜套路是什么?

《孙子兵法》里讲,只有四个字,就是“兵力原则”,不是说谁的智商高谁能赢,大家的智商都差不多,是谁的兵多谁能赢。

是谁的兵多谁能赢。

是谁的兵多谁能赢。

原话叫:“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什么意思?

如果你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你就能把敌人四面包围,而且围的绝不会太薄,否则对方一突围就跑掉了。正因为你的兵力是对方的十倍,所以可以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围,那你想想,势必胜算更大。那如果是二十倍三十倍呢?毫无疑问,兵力越多,对方越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根本无处突围,那胜利必然是团灭。

但如果是五倍于敌人的兵力,那就不适宜打包围战了,打进攻战更有优势。

如果只有两倍于对方的兵力,孙子认为最好我们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一段一段地吃。因为把对方分割成两段之后,我就是用四倍的兵力去打进攻战了。说回来还是要依靠人多制胜。

“敌则能战之”,势均力敌的话,倒也能打,但是孙子的这个话其实说的很勉强,潜台词其实是:如果我有时间提前来安排筹划怎么打,我一定不会用相等的兵力去跟他打,我一定会研究怎么形成优势兵力之后,再跟他打。

“少则能逃之”,如果我们兵力比他少,就赶紧跑。“不若则能避之”,如果跟对方兵力差距比较大,那不能等对方发现了再跑。我早早地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他发现我在哪儿。

这中间我截取了一点华杉的解读,我认为非常精彩。

华杉说:《孙子兵法》不是以少胜多之法,而是以多胜少之法。我们很多人老是幻想以少胜多,花小钱办大事,四两拨千斤。这都是一厢情愿,属于很小概率的事,通常是不行的。

所以,胜利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是:攒够优势兵力,再打。或者通过计策让自己的兵力优于对方之后,再打。

说到底,战争还是实力的决斗。这个实力,主要是人头数。

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讲这样的方法论呢?因为大家都喜欢讲故事,喜欢听传奇。


就像我们现在讲营销案例,都讲策略多么精准,创意多么精彩,分析了一大堆但是就是没讲一年投了四个亿的广告费。如果没有这四个亿广告费的兵力原则,前面的所有都白费。

克劳塞维茨说:

一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就足以打败任何优秀的将帅。

放到商界的经营上,同样适用。

给到足够多的人、足够多的资源、足够多的钱,足够多的时间,就能相对之下取得足够多的胜利。

而这里面,很根本性的是足够多的钱,华杉把它叫做压倒性的投入。

通过压倒性的资金的投入,就能换取压倒性的时间,时间和金钱都是压倒性的了,就会是按部就班的成功。

如果想要花小钱办大事,想要四两拨千斤,那是自欺欺人。

所以,企业一号位最重要的工作,永远是找钱。找压倒性的钱,不管是挣钱还是融钱,压倒性的投入,这是最关键,没有之一。


点击原文,查看已日更的500篇文章~



作者:申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