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崤函古道

 勒马听风 2021-02-27


由于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缘故,逐渐对三门峡到岳庄的这条道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行走在通往岳庄的南北两条道路上,脑海中滚动着《崤之战》---(主战场在河南省洛宁县东宋乡王岭村交战沟)、秦武王嬴荡出函谷关到宜阳问鼎周王朝折戟而返、杜甫夜宿石壕村的历史场景,“壮士斩蛟蜃”的豪情油然而生。

一、崤函古道(陆路)的含义

从字面上讲,“崤”,即崤山,是秦岭山脉东段的支脉,以其中的主山崤山(即嵌釜(qinyin)山)今名金银山。“函”,即函谷关。宽泛含义的函谷关指今灵宝的函谷关向西过潼关一段。 狭义的崤函古道:是指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800米左右的一段石壕古道,长约150米,路面宽3米至6米,车辙宽约1.06米,辙痕深0.05米至0.3米不等,呈西北、东南向。辙痕系车轮在原自然石灰石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形成,印痕清晰。除辙痕外,局部尚留有人工钢钎凿刻的痕迹。这段古道被遗留在一条马鞍形的山梁两侧,虽经风雨剥蚀,依然如初。加之周边原始、自然的环境风貌,其真实性、完整性完全符合世界遗产对文物本体的要求。据专家考证,此处确系崤函古道之北崤道。2014年已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广义的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分南北两条道路到洛阳,南崤函古道全长约350公里,北崤函古道全长约300公里。

二、崤函古道(陆路)的成因

崤函古道成为链接古长安和洛阳的锁钥要塞,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地貌使然。黄河出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后,由北向南,到今风陵渡口,南遇秦岭峻峰,北堵中条山脉,不得不在此拐弯向东,在两山之间滔滔东去,成了这条古道北边的一条天然屏障。其南,是秦岭自华山、亚武山向东高峻崇险的余脉小秦岭,不可逾越。在这河与山之间的三、四级台地,是海拔都在5-700米的黄土高原,长年的雨水冲蚀,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冲沟。只有在黄河南岸的一级台地,地势平缓,狭窄修长,是一条天然的交通通道二是人文因素。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关中平原,东端是河洛平原,北边是晋南平原。这个地区,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5—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晋三个文明核心区之间还是长安(西周称丰镐)与洛阳(西周称洛邑)两京之间的一切交流与流通,崤函古道势必成了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三是制度的因素。在慢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的“两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条名符其实的京畿大道。

三、崤函古道的走向和变迁

崤函古道为古代中原通往关中的咽喉,是东至开封西达长安的交通要道。它的基本走向,若以古陕州城为圆心,向西的路线是新店——灵宝(稠桑驿)——阌乡——高柏——太要——阌底——潼关,这条路自古至今没有大的变化。向东的路线有三条:第一条是南崤函古道,由陕州古城沿青龙涧河东南行,过交口,走唐硖石驿(今陕州区石门水库,公元617年,即隋炀帝设崤县,治所在此,又称硖石坞),再经青龙涧河支流雁翎关河(安阳溪水),过南陵(夏后皋墓)、雁翎关、沿永昌河,到宫前(因武则天行宫—兰峰宫在村北而得名),而后由于永宁(现洛宁)县城的不断变迁,分三条道路到三乡驿(今宜阳县三乡)、福昌馆(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柳泉驿(今宜阳县柳泉)、甘棠馆(令宜阳县城西)、寿安山馆(今宜阳县城内)、三泉驿(今宜阳城东25里苗马村)、甘水驿(今洛阳市丰李镇)、临都驿(今洛阳市西南),最后到洛阳。

宫前到三乡驿的道路分三个阶段,其一,公元620年,唐武德(李渊)三年,永宁县城移治同轨城(今洛宁县杨坡村东城头村),南崤函古道经宫前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出陕县、到杨坡城头村(同轨城),入宜阳三乡、韩城沿洛河达洛阳;其二,公元640年(唐贞观十四年),永宁县城移治“今所”又称“莎栅”(今洛宁县河底镇),南崤函古道经宫前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出陕县、到莎栅经三乡驿、往东到洛阳;其三,公元643年(唐贞观十七年),永宁县城移治鹿桥驿(今洛宁县东宋乡旧县村),南崤函古道经宫前沿永昌河东南行、走头裕、到鹿桥、临泉驿(现洛宁县东宋乡官庄村)、三乡、韩城沿河进入洛阳。南崤函古道若以夏后皋墓为证,距今至少有3800年历史,因开凿时较早,习惯上称“周秦古道”。第二条是北崤函古道。由陕州古城向东,沿涧河河谷东行,过今天的交口、张茅、硖石,过北陵(即崤山主峰嵌釜山下的文王避风雨台)、经观音堂、英豪、渑池、义马、出汉函古道(新安),顺谷水达洛阳。这条道开通于东汉末年,据记载是当时曹操为了西征方便,加之恶南道险而又远,才开通的,习惯上又叫“曹魏古道”。第三条是除陆路之外的黄河漕运古道。西起三门峡谷,东出渑池与新安县交界外的八里胡同,其间两岸的崖壁上,至今仍有很多古栈道遗迹,岸边有多处仓储遗址。这条水路最晚疏通于秦代,汉唐达到繁忙昌运,是陆上崤函古道功能不足时的补充通道。 

综上所述,崤函古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开通早。其开通时间至迟从新时期文化中期开始,约6000年左右。二是线路长。《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潼关,凡四百八十里”的记载,在今三门峡境内,就有300华里之长。三是使用久。从几千年前刀耕斧凿的崎岖小径到当代的通衢大道,一直延续使用。四是地势险。《水经注》里描述其险至“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唐太宗李世民诗称“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清代曾任陕州知州的张天德在《硖石山修路记》中称“其山尽石,险山戏 巉岩,峣 山角 崎岖……望之,且魂摇而目悸。”五是战略地位重要。崤函古道在历史上是交通咽喉,两京锁钥,险关要塞,今天仍然如此。 

由于相隔千余年,崤函古道原有的遗址已“沧海桑田”,只能结合沿途各县县志、地貌以及西北大学教授李健超、洛阳师范大学曾谦博士的研讨内容加以整理,有许多不足,还需探讨。敬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注:莎栅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北。《寰宇记》 卷4河南府永宁县: “莎栅谷,在县西三十里。唐有莎栅城。” 《资治通鉴》: 唐乾元二年 (759),李忠臣与李归仁等 “战于永宁莎栅之间,屡破之”。即此。唐置,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北河底镇(又称双龙古镇)。《寰宇记》 卷4河南府永定县: 莎栅谷 “在县西三十里。唐有莎栅城”。

 

        编辑整理:悠闲是梦

温馨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