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双飞金燕子 2021-02-27

三国时代,是一个充满了魔力而同时又充满了遗憾的时代。

无论是谁,在了解完三国之后,都会不由地感叹,“如果XXX和XXX能同时辅佐刘备那蜀汉很有可能统一”又或者他们会感叹“XXX和XXX没有谋略上的较量,这简直是一件憾事”。

不管怎样,众多人的遗憾中,所包含的更多的是一种人力无法扭转的历史假设。既然人力无法扭转,人们也依旧在进行着假设。

我们不如假设得更为大胆一些,就像游戏一样,选十个人伴随着你去争夺天下。如果有这个机会你会选择谁呢?当然了曹操、刘备、孙权是不能选的,因为他们是你最大的对手。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人才选拔应该注重些什么

作为割据一方的领导,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你必须要有一个终极的核心思想,那就是以匡扶社稷,统一天下为己任。

既然如此,我们所要关注的首先就是政权的长久发展。统一天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如果没有一个长远规划那势必是空中楼阁,终将因地基的缺失而崩塌。

决定了长久发展之后,我们就需要明白一点,政权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两“略”。一个是战略发展,一个是政略发展。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所谓的战略发展,那就泛指的是军事行动。那么政略发展又是什么呢?关于政略,很少有人愿意写这个方面的内容,因为政略远没有战略那样惊心动魄,波澜壮阔。

更为关键的是,政略层面的东西既庞大且繁琐,这里面包含着经济、外交、教育、律法等一系列与政权稳固息息相关的东西。

所以说,“以人才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必须要重视政略和战略两个方面的人才。只有把控住了这两方面的人才,那才能成为最终的游戏赢家。

话不多说,游戏现在开始。不过在开始之前还要再顺便提一下,此次的游戏只以人才为核心,暂时不考虑地理因素方面的问题。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首选的人才:枣祗和刘巴

对于这两个人,有些不太熟悉三国的朋友或许会感到陌生。对小编为什么会首选这两个人而感到奇怪。

遍观三国那么多杰出的人才,曹魏方面的荀彧、荀攸、郭嘉、贾诩;蜀汉方面的诸葛亮、法正、庞统;东吴方面的周瑜、鲁肃、陆逊。任把谁提出来名气、影响都远超这两个人。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三国时期的优质人才很多,同上述的这些人相比,枣祗和刘巴或许算不得什么。但他们两个人有特长,那就是资本积累。

现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纵观历史,政权想要发展,那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枣祗和刘巴就是经济人才,绝对的政略型人才。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国家想要打仗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粮,一个是钱。枣祗擅长的是搞粮食,就是我们所说的屯田;而刘巴所擅长的就是赚钱。

先说枣祗,他是三国时代的屯田倡导者。最为关键的是,这个人是首倡屯田。要比后来的继任者任竣、韩浩更具有前瞻性:

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

枣祗倡导屯田的坚定,让曹操最终同意了枣祗屯田。而曹操之所以能从弱变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曹魏集团是东汉末年最早进行屯田的军事集团。

在曹魏集团开始屯田之前,所有军事集团的后勤补给都凭的是从豪绅那里“借”或者从百姓那里“抢”。正是枣祗的屯田,让曹魏集团有了稳定的后勤保障。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枣祗的屯田,曹操的军队早就连给养都没有了,又哪里来的统一北方。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枣祗长于屯田,提供的是粮。而刘巴则不同,刘巴精通的是“敛财”。这个“敛财”不是说刘巴贪污,而是指刘巴长于“理财”:

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作为魏蜀吴三方最弱的蜀汉集团,它的弱不止是战略纵深不足,人才储备缺乏,兵源供给短缺,更重要的是经济资本匮乏。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而刘巴的出现,恰恰让刘备在短期内把经济搞了上去。在刘巴出现之前,刘备的经济来源的主要依靠就是糜竺、糜芳的“家属捐助”。

正是刘巴的加入,让蜀汉军事集团的经济实力得以飞升,为之后的政权发展和军事行动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只不过刘巴效力刘备的时间并不长,在刘巴死后,蜀汉集团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可以媲美刘巴的经济型人才。无人可以开源的蜀汉,经济储备只能通过截流而完成。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搞教育没人比得了孔融

选择孔融,应该也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或许很多人并不认可孔融,因为大家觉得现今社会儒家思想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

但我要说的是,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就是有号召力。而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当时的影响是少有人可以取代的。

曹操之所以一心除掉孔融,最为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孔融是他成为权臣道路上的绊脚石。如果说孔融只是一般的儒士,曹操不必置他于死地。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但孔融的影响力太大了,孔融不死他就可以号召很多的读书人来反对曹操。所以孔融是需要死的。

可如果从小编本人的角度出发,教育是政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最完美的教育型人才就是孔融。

想要政权正规化,那就必须要有大批的基层人才进入到政权中。而孔融就是最具号召力的一面旗帜。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外交第一人:邓芝

邓芝,绝对可以说得上是上马杀贼,下马也杀贼的人。

从军事能力的角度出发,他在后蜀汉时期是完全可以进入前五的人。但这不是他最强的地方,他的最强之处在于无可替代的外交能力。

夷陵之战后,蜀汉集团为了重新与东吴集团建立联盟,多次派人出使东吴,与孙权进行沟通。可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想要的结果。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直到派遣邓芝之后,吴蜀联盟才有重新建立。那么邓芝又是凭借什么打动了东吴集团呢?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

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

邓芝用一句“吴有三江之阻”肯定了东吴集团对荆州的占有权,同时也表明了蜀汉集团将不会再打这块地的主意。

准确把握对方的意图,用最简单的方式与对方达成共识,这是一个外交人才最难得但同时又必须拥有的技能。

我们都知道,三国时代是一个政权割据的时代。所以,如何良好地处理外交关系,是关系到政权发展的重要政略。而邓芝就是外交方面的第一人选。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执政大臣:荀彧和诸葛亮

对于荀彧和诸葛亮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战略人才和政略人才来形容。这不足以说明他们的能力,他们两个人是大格局、综合型人才。

毫无疑问,即便是放在整个华夏历史中,荀彧和诸葛亮也是光彩照人的。而且,他们两个是三国时代仅有的两个的最佳全局型人才。

荀彧的政治敏锐性极强,他可以敏锐地看出“天子”这一象征的政治号召力。从而向曹操提出“迎奉天子”这一政治主张。用最快的速度,站稳政治制高点。仅此一点,他就不愧为“王佐之才”。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更为重要的是,荀彧是一个在谋略上始终让理智占据上风的人。当曹操兵不血刃收服刘琮后,想要继续南征,讨伐孙权时。

荀彧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被胜利所迷惑,而是准确地指出了曹操此行的危机。当然,此时劝阻曹操的人不止荀彧,贾诩、程昱都对曹操进行了劝阻。

或许,从这一点上看,荀彧并没有什么优势了。可要是全方位地比起来,荀彧在识人荐人,总揽政局方面,就要强于这些人来。否则的话,他也不会获得曹操那么高的评价:

与君共事已来,立朝廷,君之相为匡弼,君之相为举人,君之相为建计,君之相为密谋,亦以多矣。

而且大家不要忽略了荀彧的家族背景。他是颍川荀家,这个名号在东汉末年是具有相当号召力的。可以说荀彧有着“一荀在手,众雄来归”的影响力。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至于诸葛亮,仅一个《隆中对》就足以震铄古今。一个《隆中对》让刘备起死回生,成为了一方诸侯。

可以说,《隆中对》的战略部署是几近于完美的。不要说孙刘联盟是《隆中对》的瑕疵,之所以“孙刘联盟”最终破裂,那是因为刘备没有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在最佳时间占领荆州。

也正是刘备所谓的“仁”,导致了他后续的一连串失误。这与诸葛亮的规划并无关系。

还有一点,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宗师级律法专家。而且是三国时代最为精通律法的人才。仅以律法的角度看,三国时代没有人可以与诸葛亮相比。

如果有一个政权能同时拥有荀彧和诸葛亮两个全局型战略人才,他们二人相互的查漏补缺,那政权的内政当可无虞。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最佳的宠臣:法正

对于法正,他的能力自然是必须要肯定的。他的军事敏锐度,即便是诸葛亮也赞叹不已。

但诸葛亮对于法正的另一个评价却更能体现出他的重要: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不要小看这句话,这句话是法正最大的价值体现。诸葛亮作为把刘备扶上正轨的第一重臣都无法劝阻刘备,可法正却能做到。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法正不仅是能臣,还是宠臣。

一个好的宠臣,无论是对于统治者本人,还是对于一个政权的发展都极为重要。优秀的宠臣是统治者与百官沟通的桥梁。

换句话说,法正可以让统治者听得进去话。这就能够让百官的策略发挥出最佳效果。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战略型统帅:周瑜

前三国时代,如果说要找一个唯一的战略型军事统帅,那只有周瑜一人。

作为一个军事将领,周瑜是前三国时代中,唯一一个能站在政治高度来看待时局的人。

可以说,孙氏能够割据江东,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周瑜给奠定的基础。后来主持赤壁之战,击败曹军,更是为三分天下打下了基础。

虽然说,我对周瑜所主张的控制刘备,意图南北分治是有意义的。但不得不说,周瑜的这一战略构想是具有政治高度的,也是一个极为大胆的战略构想。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他能够有此政治构想,是因为他知道马超、韩遂所领导的西凉军事集团是曹操的心腹,所以,即便此时不再与刘备结盟,凭江东之力也可以抗拒曹操。

而且,从军事方面来说,荆州是控制着东吴腹地安全的战略重地,这对东吴而言是必须要控制的。

所以说,孙刘联盟破裂只是迟早的问题。那么就不如快刀斩乱麻,早些撕破脸,这样对东吴而言付出的代价还会少一些。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360无死角的军事人才:邓艾

邓艾作为后三国时期的第一名将,在小编的眼中那就是“传奇”一般的存在。

因为从军事的角度出发,我丝毫找不到邓艾的破绽。

大家都知道粮草对于一个军队的重要性,可邓艾这个人很少为粮草而发愁。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个专业的屯田高手,外加是修建水利的达人。所以说,跟着邓艾干,基本上饿不着。

三国时期有很多擅于防守的军事将领,譬如说曹仁、朱然、丁奉,而在防守的方面邓艾丝毫不比这些人差。

他屡次面对姜维的进攻,但却始终保持着不动如山的军事作风。结果导致姜维屡次进攻都没有起到预期效果。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说到进攻,乐进、夏侯渊这些人都是以敢于进攻,敢于冒险见长的。可邓艾一次大纵深迂回作战,直接攻下蜀汉都城成都,就能让所有擅于进攻的将军闭嘴。

说到带兵,关羽的确能够对士兵平等看待,可还做不到像邓艾那样与士兵同吃同住,和士兵一切屯田干活。

可以说邓艾是一个集屯田、据守、奇袭、爱兵于一体的军事将领。仅军事方面来看,邓艾毫无死角可言。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 唯一入围的勇将:文鸯

有人或许会提出一个疑问,三国时期那么多勇将,为什么仅选一个人呢?

因为文鸯是三国时期,唯一一个可以掌握住“兵形势”战法的人。这是一个可以媲美项羽的存在。

有了一个文鸯,攻城略地,杀伐冲阵,就足够了:

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可以说,把文鸯带在身边,就相当于是多了一条命。选择文鸯,那就是多了一道护身符。就算是被敌军所围困,只要有文鸯在,那提枪、上马、冲阵、破敌就是一个流程。

三国:从政略到战略,什么样的人才配比对政权更有利

结语

有些人或许不解,问什么小编更倾向于“文才”而忽略了“武才”呢?名动三国的蜀汉五虎将,曹魏五子良将,一个都没有入选呢?

在小编看来,一个政权的发展首先需要的是政略正确,其次需要的是战略正确。只要这两方面正确了,那成功就是必然性的。

况且,三国时期的勇将那么多。即便你不去找,他们也会主动来投奔。只要这两方面做好了,自然会有勇将来归顺。

故此,从人才配比上,个人会倾向于扩大政略型人才,并且把政略型人才做到完备。

至于说到战略,周瑜虽然是唯一一个入选的战略型统帅,可荀彧、诸葛亮、法正三人也都是绝佳的战略型人才。完全可以做到与周瑜查漏补缺。

有了政略和战略的正确把控,军事人才只需要一个无死角的邓艾就可以控制住战场走向。而选择文鸯也不过是为了多一个保障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