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做课题系列55: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特征

 止观观止 2021-02-28

☞ 

☞专著阅读:

专栏
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微课10讲
作者:中小学课题论文指导
30币
28人已购
查看

问题意识是一种思维品质, 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 经常意识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感到疑惑的实践问题或理论问题, 并由此而形成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科学研究是否充满生命力, 就看他是否有问题意识, 是否能够发现并提出大量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的研究则预示着研究者独立发展的衰亡或终止。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者也是如此, 有了问题意识, 教育研究才会有自己的并且不能为其他学科所还原、替代的问题领域。对研究者而言, 仅仅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 这个问题意识还必须是科学的, 非科学的问题意识不仅无助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可能会阻碍教育问题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的呢?我们认为科学的问题意识应该具有真实性、价值合理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一、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真实性

科学研究是在一个确定的系统背景中对一个事物的特征做出较确定的说明, 它着眼于探索世界的本质, 寻找纷繁复杂、千变万化的现象背后永恒和终极世界的存在, 关注的是在一个确定的空间中存在的状态或形象。马尔库塞曾指出:“它是与客体相对抗的主体。这种先天的对抗性经验既规定了我思也规定了我做。”[1]换句话说, 科学研究实际反映出科学研究者对真理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表现为研究者从经验客体的现象去寻找其背后的本体, 从而达到认识其背后的目标的目的, 而且还表现为研究者必须超越经验, 把握和认识经验背后的真实存在的本质和规律。如果研究者没有科学的问题意识, 就无从发现现象背后的目标和经验背后的规律, 所以科学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有了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 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的意识, 是教育研究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波普尔说, 科学从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出发的, 是从日常生活当中的问题出发去开展研究的。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研究者对教育问题的自觉关注和回应, 为教育研究保持了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活力, 从而为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不少研究者以反思、检讨、批判的眼光、态度和方法, 从宏观到微观, 从理论到实践, 对教育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 从而以问题研究为中心, 形成了教育研究空前活跃的学术情景。在新的世纪, 我们要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 同样必须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 积极地关注并回应教育所面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这是教育研究的科学发展之路。

其次, 我们在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同时, 必须更加自觉、更加深入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更加科学理性地关注并回应教育研究的问题。就是说, 我们关注的问题必须是真实的问题, 而不是虚假的问题。教育问题的研究, 必须立足于当代中国教育的实际, 研究教育中的“真”问题。所谓的“真”问题, 应该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生动实践所提出的、真切地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然而, 在当前的教育研究中, 有些因素导致了我们存在着“失真”的研究, 人为地捏造“问题”, 或从书本中来找“问题”, 而不是从实践中来发现问题等[2]。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真实性是教育研究问题意识的基点, 它要求教育研究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实际, 尊重事实, 实事求是, 要将教育问题的建构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 而不是将教育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剥离出来孤立地进行研究。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时代背景及其具体内涵, 也才能更加准确地回应这些问题, 探究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价值合理性

教育科学研究问题意识的价值合理性, 实际是对教育研究问题意识的评价问题。在教育研究的行为层面上, 价值评价作为科学研究的诱导因素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道德的准绳、谨慎的思考和个性等等, 显然会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领域和问题的选择。社会和政治价值可能减弱研究者对研究问题领域的努力, 也可能鼓励研究者赞同某些根据并不牢靠的理论。研究者决定采用或放弃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 将强烈地受到可称做认知价值或准则的影响,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必须考虑价值评价的作用。

价值合理性认为, 人的价值取向应该从道德原则、伦理规范、生活信念、人生理想、道义责任、正义公理、公正至善等层面加以规定。它重视个人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意识, 强调个人的行为选择要服从于社会规范、伦理准则和公德标准, 服从于道德的感召和良知的呼唤。它以绝对的普遍理性为基础来确立某种普遍性价值, 是人的目的性活动的意义和目标取向。价值合理性的要求表现在教育科学研究上, 就是研究者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理想化的道德范式和人类共同的价值目标体系。

然而,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在商业文化的冲击和操纵下, 许多研究者逐渐迷失了人本追求的理念和价值理性, 而且日趋实用性、商业化, 突显出十足的工具理性, 并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在工具理性的教育追求中, 教育研究极容易被边缘化、工具化, 造成教育中“人的缺失”现象, 使教育目标偏离, 使教育蜕变为规范、规则的外在化教育, 甚至使教育走上了一条唯政治化或唯知识化的道路, 忽略教育的目的是行为的改善。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价值合理性就是对教育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进行新的整合, 使之达到合理性。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教育的价值理性, 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工具理性, 两者应该是和谐的统一, 偏重任何一方都不可取。促使教育价值取向片面工具理性化的根本原因, 就在于教育忘记了自身的价值理性。教育的价值理性要培养的是一种有道德自律的人, 一种自我立法、自我调节、自我践行的人, 即道德自主、行为“慎独”的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三、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批判性

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批判性, 是指研究者要保持自己的问题意识, 不要盲目地相信权威, 要有普遍的怀疑的精神。批判性是科学研究问题意识的一种规范性取向, 它告诉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获得怎样的问题是可取的。黑格尔认为科学研究者应该“训练精神以反对任性的思想, 并要求对这些任性的想法加以破坏和克服, 来替合乎理性的思想扫清道路”[3]。以各种恰当的方式探求知识, 为思想、观点和理论寻找证据, 进行推理和辩护, 并随时准备怀疑或抛弃不恰当的错误的东西。这与不假思索地、盲目地服从权威或未加推论的信任而接受某些学说或教条的研究态度截然不同。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中, 许多研究者做出了可喜的成果, 如:为了克服传统德育研究存在的诸多弊端, 有的学者提出从“知识”转向“故事”, 借助生命叙事引发道德移情的研究;从“灌输”转向“对话”, 通过价值判断发现道德生命的意义的研究;从“大道理”转向“小细节”, 关注生活境遇, 提高道德敏感的研究;从“感悟”转向“践行”, 建构关心性体系, 形成道德人格的研究;从“受爱”转向“创爱”, 在欣赏中展示道德智慧的研究;等等。也有学者从德育课程演变的角度提出, 在道德存在观上, 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在课程观上, 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在学习观上, 从单向认知转向多向互动, 倡导在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 学习者与教材平等的对话, 学习者在自我经验反思的互动中进行学习;等等。所有这一切的研究, 都彰显了我们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上的提高。但是, 从方法论意义上看, 我们要规范、科学地建构教育研究问题领域, 还必须要注意两点:一要有怀疑的精神。表现在教育科学研究中, 是从怀疑开始的, 由怀疑提出问题, 问题则推动研究。研究固然是为了解决问题, 但并不是为了消灭问题, 而是同时发掘出更深入的问题。问题的深入和研究的深入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建构过程中需要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一个归纳整理, 有人把它叫做学术史的研究, 这是建构问题意识的一个必要环节。问题出来了, 还需要来验证它, 目的是为了求得“真”问题。验证问题就是要去证实或者证伪。问题的意识需要不断在课题研究、对话和讨论中培植, 不断地贯穿其中。二要有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对旧事物的否定, 也是对新事物的深化和完善。没有对旧事物的否定, 新事物的生长将可能受阻;没有对新事物的深化和完善, 新事物就可能不长久或不具普遍性。法国文艺复兴后期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蒙台涅认为, 人的本来地位, 从根本上讲, 就是人类永不停息的追求、探索, 发展理性、积累知识的要求, 通过怀疑而实现人的理性的本质。批判性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总是面临着许多教条、定理或其他各种知识, 科学研究对它们不是盲从, 而是用怀疑的眼光看待之, 进行分析批判, 从中找出正当者作为推理的出发点。科学地建构教育研究问题意识就是沿着从低级到高级的阶段并遵循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的。


四、教育科学研究中问题意识的创新性

创新作为人的科学研究精神的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 是人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能力, 是在直观地获得直接的真理知识的能力的基础上, 借助他物进行探索、推理而获得间接的真理性知识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自信、乐观、进取、向上的精神, 而且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现在的科学研究, 变化的节奏加快, 新的研究领域自身的存在周期也在缩短, 这就对研究者提出了不断创新的要求。以道德教育为例, 哈什的《德育模式》认为, 德育研究创新应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即关怀 (caring) 、判断 (judging) 、行动 (acting) 。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威廉认为, 应关注四个方面的问题:道德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支持这些品质的理论基础, 如哲学立场、理论前提、实验因素是什么;道德教育方法上的建议;支持这些道德方法的理论前提和依据有哪些。查赞·巴里则认为道德教育理论应关注九个方面的问题, 即个人与社会、道德原则、伦理学中的理性、德育内容和形式、行动、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概念、灌输和道德教育、教师的作用、教学的方法、过程、材料等[4]。不管是三个方面的问题, 还是四个方面的问题, 重在研究者的问题领域要有不同于他人并且有所创新的地方。创新性研究不仅仅是对过去和现在的问题的解决手段、方式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研究面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创新性研究需要研究者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想象, 做出各种的预测, 并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进行合作、对话、交流。创新性研究不是模仿他人的研究, 而是强调以创造性刷新自己的研究水平, 以使自己的研究领域保持领先的地位。

当然, 教育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不仅应该包含反思的精神、批判的意识等等, 诸如前面提到的特征, 还应该包括科学研究者的学术良知。教育科学研究者要敢于直面真相, 追求真理, 讲真心话, 不见风使舵。要有一种不以学问媚上猎取富贵、不因权势打压而“变调”、也不从众媚俗换取掌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毅。同时, 也要有尊重人、承认人, 以人为本, 以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为基础的人文情怀。(本文作者:于洪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