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农朱元璋能当上大明皇帝,靠的就是这些

 gearss 2021-02-28

他是个放牛娃,开创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上无先例.他没有什么文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从不名一文的乞丐,僧人,摇身一变成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人生的成功,值得每一个有梦想的人研究,品味.

朱元璋,原名重八.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朱元璋幼年遭逢巨大灾难,父母双亡,全家死于天灾,孤苦伶仃,无依无靠,是一个人在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挣扎着成长起来的.这段经历,给了朱元璋一生以极大的影响,由于当地富户和地主的敲诈勒索,横加欺凌,使得他的双亲连个下葬的地方都没有,这使得后来朱元璋极端仇视富人和贪官污吏.

1344年,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当了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后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那么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为何最终能够称帝?

一,虚心好学

朱元璋虚心好学,他深知书山有路学海无涯,得天下者必须精通文理,才有谋天下之能.

朱元璋出身贫微,从小给地主家放牛从没读过书,但是后来的明太祖却写得一手让赞不绝口的好字,并且眼界开阔,通古晓今,完全是一个雄才大略之帝.

朱元璋是带领义军坐上大帅之位后,才真正开始读书学习的.

打仗之余,他坚持两天一讲永不间断,让李善长为其讲书授学,即使是后来做了皇帝,也坚持听讲经史毫不松懈.

二,能听人言

朱元璋特别重视招贤纳士,储备人才,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得力的文臣武将.朱元璋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能听人言,在这一点上,他可能比刘邦还强.

打天下靠武将.朱元璋笼络了以徐达,常遇春,汤和为首的一帮结义兄弟,并认交了众多义子,义侄,这些武将为他出生入死,忠心耿耿.

治天下靠贤士.初遇定远才子李善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恳请其担当军师并拜为师长.

而李善长一开始便助他赢得驻城定远人心,并献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正是秉承这九字箴言,在群雄先后称帝时韬光养晦,保全实力,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登上了帝位.

朱元璋还网罗了他所知道的所有人才,比如江浙四大才子金华宋濂,丽水叶琛,龙泉章溢,青田刘基,还有元朝前大臣吕昶等都被他一一纳入囊中.

他经常与这些儒雅之士谈古论今,分析时势,请他们出谋划策.

武将为马,文臣为骑马的人,朱元璋利用这些文臣武将为他夺得大明江山并巩固大明江山,可以说朱元璋先网尽了天下之心,进而网尽了天下.

三,不求虚名,只求实干

急于称王是历代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通病,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人是例外.陈胜不听张耳,陈余忠言,过早称王,导致内部分裂,将领不服从命令,被秦军各个击破.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也大多犯了这个错误.刘福通把自称是宋徽宗第八代子孙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推上皇帝宝座,固然有利于号召天下汉人反抗 元朝,但同时也使元朝统治者把矛头指向北方红巾军.元朝的军事实力虽不如建国之初,蒙古铁骑却依然很有战斗力,加上北方红巾军活跃在中原和北方地区,对元 大都产生直接的威胁,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全力对付北方红巾军,使刘福通的红巾军几乎独力承受元军的重压.

其他起义军领袖如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也纷纷称王建立自己的政权,在强敌如林,称王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这种做法显然是 不明智的,称王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对手.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先后被杀或被灭,明玉珍占据偏远的四川,也只能偏安一时,明玉珍死后,他的继承者虽负隅 顽抗,但无力抵抗强大的明军,只好投降.

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当时是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尤其是"缓称王"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后,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发展起了 很大作用.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当时实力最强,他们在朱元璋的北边,朱元璋在政治上臣属于小明王,没有独树一帜,避免了树大招风,四面受敌.由于有 北方的红巾军对元军进行阻挡,朱元璋才有时间和力量对付东,西两面的张士诚和陈友谅.

遵循"缓称王"的原则,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才自称吴王,在推翻元朝统治后才称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之君.

四,深谙用人之道

朱元璋工于匠心,深谙用人之道,驭能臣于股掌之间.

江浙第一才子刘伯温(即刘基),曾评价朱元璋为破土而出的参天大树,其嗅觉之灵,心智之奇古今罕见.

朱元璋很清楚孤傲的刘伯温不贪财,不贪权,不贪色,但是有功名心,是一个正臣,是一个诤臣,所以他封刘伯温为都察院都御使.

同时,他又知道刘伯温经得起委屈,受得起磨练,为了打击刘伯温的傲气,不给刘伯温封公,也不封侯,只给他封伯.

对于曾献言筑砖契名,新政条款,但是精明得过了头的胡惟庸,他先是压制不用,待冷落得差不多了才重新启用.

至于宰相李善长,朱元璋知道他担心刘伯温夺他的宰相位,心里常打些小九九算盘,但是也知道李善长长期受皇恩浩荡,不至于犯上,所以放心地让他长时间呆在宰相位上.

而对于李善长和刘伯温之间的政见不和,朱元璋更是心如明镜,但是他认为臣子相争才是正常的,这样臣子才没有精力把矛头对准皇上,只要把臣子之争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可.

来源:儒风大家(微信:rufengdajia)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25/07/5829921_553553014.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