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个成语叫“沐猴而冠”,意思是猴戴着帽子,装扮得像人,却掩盖不了猴子的本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曾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法,甚至还化妆成当地的农民,但似是而非,同样是“沐猴而冠”。 英勇的中华儿女能赢得抗战的胜利,正面作战和游击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但敌后根据地的游击战让日军非常头痛。 1938年4月和1939年7月,日军为解除后方威胁,对晋东南地区先后发起两次大规模的“扫荡”,史称两次“九路围攻”。第二次大“扫荡”时,日军改变了战术,要实施“游击进攻”。用八路军首长刘伯承的话说,“他们想和我们一样打游击,那是不行的!没有群众基础要打游击怎么行呢?” 不用说,日军的两次“九路围攻”均未能达到目的。 游击战靠的是群众的支持,八路军可以化整为零,融入人民,如同鱼入大海,侵略军怎么可能做到?怕是不等融入就会变成烤鱼。 围困文登 1944年秋,日军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其嚣张气焰已经荡然无存。山东、山西等地的日军又想实施游击战了,只不过这次是为了自保。他们担心盟军部队从山东登陆,决定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对付可能到来的美国人。 对日军而言,游击战就像破裤子缠腿,甩也甩不掉。他们认为,游击战这么厉害,同样能让美国人头疼。不过日军的游击战没机会对付美国人,被八路军“检验”之后,证明他们不及格。 当时,山东文登城里盘踞着一股日军,加上老城的伪军,有四五百人。在八路军发起的秋季攻势中,几个营的兵力包围了文登,切断道路,昼夜不停地喊话。城内的敌人惶惶不可终日,八路军却迟迟不攻城。 原因没别的,八路军有大炮却没炮弹,自然不会发起强攻。围困文登等地只是摆摆架势,为了配合鲁中、滨海地区的战斗,阻止日军增援。 被白毛巾出卖的日军侦察队 围城的某日晚间,八路军得到情报,一股200多人的日军守备队要打通道路,次日一早去威海。于是,八路军派威海独立营和一个连,在杨家产至申格庄的路上伏击敌人。 第二天日出时分,晨雾刚散去,视野开阔。我军伏击部队严阵以待,盯着远处公路的尽头。不一会儿,山脚下出现几个黑点,走走停停,慢慢接近了。大家一瞧,有点泄气,这几个人穿得破破烂烂,背着粪篓,拿着铁锹,分明是一大早出来拾粪的农民。 那个年代没有化肥,农村人拾粪当肥料很正常。 等拾粪的人再走近一点,有的八路军发觉不对劲。来往的牛马骡车留下的粪都在路上,拾粪沿着大路拾就行了,这几个人却时不时下到路边的田里,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再一看,他们的头上还裹着白毛巾。 八路军这边已经明白了,那几个家伙才不是拾粪的农民,而是日军的侦察队! 在陕北、晋中等地的黄土高原,人们为了防止刮风刮一头黄土,习惯在脑袋上包一条白羊肚毛巾。但这里是胶东半岛,哪有农民缠白头巾的。日军此举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伏击成功 日本人自诩对中国的了解无孔不入,但中国太大,几十年了他们还是对中国文化和风土人情一知半解。不知是谁出的馊主意,让化妆侦察的日军戴了白头巾,自以为高明,没想到正是白头巾暴露了他们的身份。 八路军指挥员确定了情况,没有打草惊蛇,而是将计就计,命令部队保持静默,放敌人的部队过来。 果然,不一会儿,路上来了60多个日军,后面还有200余伪军。等敌人进入伏击点,战斗打响了。 八路军配合作战的连队拖住伪军,威海独立营全力消灭日军。机枪突突响起,成排的手榴弹也投在敌人中间。日军猝不及防,失去了秩序,四散奔逃。但日军的战斗力很强,很快占据路沟架起了机枪,并且在掷弹筒的火力支援下,向八路军阵地发起冲锋。毕竟八路军的火力不够强。 都说日军拼刺刀厉害,那是训练出来的。八路军缺少武器弹药,很多人从小拿挑水的扁担练习刺杀,拼刺刀的本领早就练出来了,一点都不输给日军。 于是,八路军索性硬碰硬。冲锋号一响,战士们也端着刺刀扑向敌人。当年的日军普遍矮小,八路军中的山东汉子却身材魁梧,虎背熊腰,气势上就压了敌人一头。血肉横飞的搏杀中,日军很快败下阵来,逃离了战场,丢下20多具尸体。 这场伏击战,日军大部被歼灭。日军的便衣队也死伤殆尽。威海独立营还缴获了几挺歪把子机枪。 结语:这场战斗在日本战史专家青木孝治的《陆军铁帽物语》里也有提及。日军为了组建便衣侦察队,是下了大力气的。 青木说,当时日本人和中国人虽然长相差不多,但形体差异明显。中国人普遍瘦而高,日本人则矮而壮。日军的便衣侦察队要求很高,个头矮的、肚子大的、镶金牙的、脑子笨的统统不要,最后选出20名士兵进行训练。 日军找了两个汉奸当教练,教队员说中国话、模仿当地农民的神态举止,还专门找来农民穿的破衣烂衫。可是训练了很多天,便衣队第一次出动就被识破了。事后日军彻查原因,才发现问题出在白毛巾上。 为什么要用白毛巾呢?原来,日军有规定,正规军人出去,必须戴帽穿鞋,违者处罚。于是,日军便衣队长听从死脑筋的上级安排,给每个队员发了一条白毛巾。 参考资料:抗日战争文献
|
|
来自: 昵称1996103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