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矛盾的统一性(之四)

 双飞金燕子 2021-02-28

第四章 对立面同根同源

(一)对立面同根同源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很多人常常以树喻道、以水喻道。一颗大树有很多枝枝叶叶,它们互相争阳光、争空间、争养分,因此说它们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却有共同的根和本。一条河流有很多支流,这些支流互相争水源,因此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却有共同的源头。矛盾着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有共同的根源,我们就说它们是统一的,或说具有统一性。我们说矛盾是统一的或具有统一性,有时候可能是说对立面同根同源。这样解释统一性一般人的理智是完全能够理解的,因此我们说对立面同根同源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

比如人类社会,有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组成,他们信仰不同,社会制度不同,肤色不同,因此它们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又有共同的起源,因此人类社会又是统一的。我们这样解释、说明统一性,一般人的理智都是能够理解的,因此同根同源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一般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现在有中国学者提出人类起源于中国,具体说是起源于中国大西南及中南地区,而且有足够的证据,只是西方中心论根深蒂固,西方人不信,我们自己很多人也不相信。我相信人类社会起源于中国,考古学已经证明必将继续证明这一点。当我们全面确立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经济自信的时候,中国中心论也必将随之确立。

又如,中国大陆与台湾是对立的,但是同属炎黄子孙,因此又是统一的,这样说一般人都是能理解的。

再如,儒家与道家的观点在许多方面是相反的,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出世;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儒家主张等级,道家主张平等,等等,但是我们说它们又是统一的,如何理解统一呢?因为二者都来源于《易经》。这样解释统一性一般人都能理解,因此我们把同根同源定义为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

(二)根源思维是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同根同源是矛盾统一性的一种意义,追根溯源则是重要的辩证思维形式之一,称之为根源思维。根源思维就是正确认识和理解源与流、本根与末梢的辩证关系。

人们常说哲学有三大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身在何处?我欲将何往?其中“我从哪里来”就是一种根源思维。首先,“我”是指个体、个人,人们对“我”从哪里来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问父母这个问题,有人说这是孩子在学龄前大脑发育的一个阶段的必然问题。这说明根源思维天然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因此说是思维规律。其次,“我”指我们、指人类,人类从哪里来,这是人类学、进化论等学科研究的重大问题。再次,“我”指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这是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等学科研究的重大问题。宇宙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这是人们不断追问的一个物理学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走在大街上,看着人来人往的众人,经常好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会想一个问题,这些人用不着查十代都是亲戚。这说明根源思维植根于每个人的头脑中,人们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根源思维。

因果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思维规律,形式逻辑讲因果律,辩证法讲原因与结果这对范畴,佛教哲学也讲因果,人们不停地追问事物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追问事物的根源。因为什么、为什么几乎是人们的口头禅,说明根源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辩证思维规律。

论矛盾的统一性(之四)

(三)人们对根源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特殊感情。很多人可能都看过中央电视台大型公益节目《等着我》,那些从小被拐卖的孩子,一旦知道自己是被拐卖的,就会产生寻找亲身父母的强烈愿望,说明人们对根源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特殊感情。父母、家、家乡都是根的具体表现形式。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是说人们对家乡、对根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俗话又说:叶落归根。为什么叶落归根呢?牛顿说是因为有万有引力,爱因斯坦说是因为空间弯曲,亚里士多德提出目的论解释类似现象。按照目的论,有人解释说,树叶落地化为粪土被树根吸收,变成了新的树木,因此说叶落归根是为了获得新生。应该说这是对新生的一种可理解的解释。人老了总想寻根问祖,总想回老家走走看看,这个事实也说明人们对根源的特殊感情。唐朝诗人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算得上留世的佳作:“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为什么能流传于世呢?当然是因为它语言明快、朴实无华,还有一个原因,它用诗告诉人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叶落归根。毛阿敏的一首歌《绿叶对根的情意》感动了无数人,也说明人们对根源有着特殊的感情。

父亲住院的时候,有一天突然烦燥起来,好像神经似的。后来才知道,他是感觉到自己的大限已经到了,要求回家。把他接回家后,很快就安静了。人们对家、对根源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钱钟书说:“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

中央电视台曾有一段公益广告词:我的爷爷叫顾浚源,他说走的再远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源头。有人说,看了这段词,不经意间流泪了;也许是真的想家了,自己却并不知道。这也许正说明人们对根源的特殊感情已经渗透到了潜意识的最深层次。

在我的家乡,熟人见面互相问候,经常会问一句话:去哪了?问者其实并不是真想知道对方去哪了,这就是一句问候语。我认为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刻的含义:人去哪里太重要了,它是在提醒人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人最终要去哪。人最终要去哪呢?人最终要回家,要回归大道,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回家、回归大道才是人的最终归宿。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大多数民族都有图腾信仰和图腾崇拜。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当成自己的亲属、祖先,氏族全体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他们相信图腾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以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他们常把图腾用来做本氏族的微号或标志。图腾和图腾崇拜绵延几千年而不绝,其残余在近现代一些民族中还可以看到。图腾崇拜很好说明人们对根源有着特殊感情。

有人说:“天下不失其母,民不忘其宗,为祭祀的意义。天下万物,皆有所宗,生物学意义上如此,文化意义上更是如此。为什么那么多文明都消亡了,那么多的文明都亡种了,我们的文明几千年不断?我们文明的深层次驱动力在哪里?就在于子孙以祭祀不辍的万世传承之理。”

论矛盾的统一性(之四)

(四)老子的根源思维。老子提出的宇宙演化公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表明,他是深刻思考宇宙万物根源的哲学大家。整体上看,《道德经》就是教导人们要在根源上、本质上、整体上认识和理解世界、把握世界,主张君主要从根本上治天下,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回归大道根源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第六十二章)天下万物奥妙无穷,道是其总根源。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总根源,还是推动万物造化的动力源,同时也是万物之理和万物之序的设定者。万物非道不能生,非道不能成。圣王治天下,非道不能正。故谓,道者,万物之奥。“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都不如得道。因此我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回归大道根源。只有回归了大道根源,人类社会才不会再有纷争和战争,人们才不会有痛苦和烦恼。这就是老子说的“归根曰静”

根源是分层次的,大道是总根源,还有其它的根源。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什么叫“所”?数的直白一点,就是根本、根源、根基,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的,一旦离开了,就不长久。鱼离不开水,水就是鱼的“所”;树枝树杈不能离开根和本,根和本就是它的“所”;整颗树离不开土壤,土壤就是整个树的“所”。那么,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所”?现实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我们国家的“所”。老子说:“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亲之道。”(第五十九章)国家有根本,才可以长治久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根深蒂固、长生永新的道理。什么是我们中国人的“所”?从文化层面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上的根。“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老子说:“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什么意思呢?毛主席曾打比方说,农业是母亲,工业是儿子,无论认为工业多么重要,都不能忘了农业母亲,都不能忽视农业母亲,这样才不会有危险。只要农业好了,没有工业可以慢慢发展出来工业。一颗大树,即是树枝树杈树干都没有了,但是只要树根在,要不了多少年又是一颗大树,这就是“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苦难而不亡?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根深蒂固!俗话说得好:根深叶茂。

忠于根本而又乐于迎新,把创新与守护根本辩证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老子说:“孰能浊以静之而徐清?孰能安以动之而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老子说,谁能在安静中使浑浊慢慢变清?谁能在安全中使新生事物慢慢出现?就是紧紧抱着道,不骄傲不自满。只有如此,才能除去旧的同时还能使新生事物不断成长。每个国家都有保守派与革新派之分,保守派是忠于根本,革新派是乐于迎新。保守派与革新派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根据不同情况,有时候保守思想是主要矛盾方面,革新思想是次要矛盾方面,还有的时候是相反。“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这也是强调要把守护根本与积极创新结合起来。

老子极力主张从根本上治理国家。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第十八章)老子的表面意思是说,大道废失后,才有仁义礼智信这一套;智慧出来了,才有大骗子。深入意思则是说,仁义、智慧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想从根本上解决国家社会问题就必须重拾大道。

治国要谨记古训: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做人要谨记古语: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些都属于根源思维的内容。

老子的根源思想很丰富,限于篇幅,这里只能讲这么多了。

论矛盾的统一性(之四)

(五)根源思维是儒家重要的思想方法。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也。”务,专心致力也;本,树根曰本。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的根本是孝悌。孔子要求,人们修身养性,不能方方面面一齐下手,不能事无巨细,一概皆修之,而应该抓住做人的根本,抓住主要矛盾。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确立了修身之本,方法就可以充分弘扬起来。孝悌兴于家庭,家兴则万事兴。朱熹说,万事万物皆源于“一本”,“大本不立,小规不正”。荀子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只有人类才能意识到先祖(包括父母)是自己生命的直接来源。禽兽不记得父母祖先,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所在。这个看法在古代很普遍,汉代的人大致都抱着这个信仰,因此自汉代起,中国人特别重视“孝”。因为生命虽推源至天地,但每个人的生命又直接出自父母和先祖。这样一来,中国人便不把每个个人直接系之于天地,而个人都是某家的子孙,西方那种个人主义便出现不了。

曾子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思是说,世上万物都有根柢和末梢,天下万物都有结局和发端,能够明白它们的先后秩序,那么,就能够接近这《大学》的原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凡事知道先本根后末梢,先发端后结局,就接近按规律办事了。曾子又说:“慎重,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认真办理父母亲丧事,追怀、祭祀历代祖先,老百姓的品德就会忠实厚重。国内外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总是讽刺挖苦我们国家没有信仰,其实我们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仰祖先,信仰天地。我们是从祖先那里来的,人类社会是从天地来的,因此,信仰祖先和天地就是信仰本根。

朱熹有一首很有名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告诉我们源头活水才是半母方塘清如许的根源,根源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要半母方塘永远清如许,就要治理好源头活水。

《谏太宗十思疏》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想树木长得高大,必须使它的根部长得稳固;要想让泉水永远畅流,必须疏通它的源头。这就是我说的根源思维。

过河不忘搭桥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繁叶茂,这些思想在老百姓中间影响很大,都属于根源思维的内容。读《白鹿原》,黑娃、白孝文、鹿兆鹏,都从白鹿原上走出去,但族长白嘉轩就讲了一句话,从原上走出去的人最后都要跪到这个祖宗牌位上来,很好说明了根源对于生活的意义。

拜年与除夕夜的团圆饭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在过去,家庭拜年顺序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拜的全是根源。在外打拼的人,只有回到父母身边,回到家里才算是团圆,充分说明根源思维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孝经》告诉我们:天地是我们的根,父母是我们的本。做人不能忘本,饮水才会思源,这个人的价值观才有可能公正无邪,而道德修养也才能够日愈精进,一个孝字全家安。

根源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寻根、爱根、护根、养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论矛盾的统一性(之四)

(六)毛泽东思想的一个最突出的根本特点是,解决问题着眼于事物的大本大源。毛主席年青时就已经有了这个突出的、根本的思想特点,他当时开出的救国药方是:“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他大声疾呼:“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呼?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呼?天下之事可为,国家有不富强幸福者呼?”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曾说:“宇宙中所有一切之现象,皆由此大原则而生,吾人当神思默会,洞晓此大原则,此所谓贯通大原也。”毛主席的思想深受杨昌济的此观点影响。成为职业革命家后,虽然革命工作异常繁忙,但是毛主席却始终不曾忘记寻找贯穿宇宙的这个大原则。直到延安时期,他终于在《矛盾论》中得出结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他此时已经认定,对立统一法则就是贯穿宇宙中所有一切之现象的大原则即根本。他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一次明确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对各种事物都是适用的。这样来研究问题、看问题,就有了一贯的、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延安时期,毛主席用三天时间看完朋友送来的一本逻辑学著作;一九五六年,毛主席亲自发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关系的讨论;他还多次找科学家讨论物理学前沿问题,这背后的原因都包含了他关于宇宙本源,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深入思考。

从现实性上讲,毛主席提出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也就是事物的根本。毛主席说:“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告诉我们的方法,列宁和斯大林研究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候,列宁和斯大林研究苏联经济的时候,也告诉了这种方法。万千的学问家和实行家,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比如说今天,中国与台湾有矛盾,与美国有矛盾,与日本有矛盾,与欧洲国家有矛盾,等等,谁是主要矛盾呢?中国与美国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这个矛盾解决了,其它矛盾就很容易解决;这个矛盾不解决,就是台湾问题,本来属于国内问题,也变得不容易解决了。又如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皮与毛的关系,皮是主要矛盾方面,毛是次要矛盾方面。有皮就有毛,没有皮就没有毛,皮决定毛。俗话说:“树倒猢狲散”。树与猢狲的关系,树是主要矛盾方面,猢狲是次要矛盾方面,“树倒猢狲散”也是说主要矛盾方面是根本,决定猢狲,决定次要矛盾方面。

毛主席提出的很多思想都可以从对立统一规律中找到根据。如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党员干部既当先生有当学生,既是领导者、主导者,又是服务的仆人,既是一个地方的父母官,又是人民的儿子,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如群众路线,是要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只要民主不要集中,或只要集中不要民主,都不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而必须将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又如毛主席提出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实践”,实质上是要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实质上是要事实与辩证法相结合,或者说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思想路线的表现形式。

“农村包围城市”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的内容,其实质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村与城市的关系。毛主席认为,农村是根本,城市是末梢,农村是主要矛盾方面,城市是次要矛盾方面,“农村包围城市”就是走先农村后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永葆红色政权永不变色,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是毛主席长期思考的中心问题,他的办法仍然是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斗私批修、灵魂深处闹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前,有一次,毛主席坐船过黄河,行船过了中流,毛主席向河的上游凝望。阳光灿烂,水面上金波万道。毛主席喃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到底源头是在哪里呢?”这就是毛主席的根源思维方法,凡事都致力于找根源,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据有据可查的资料,毛主席至少九次对人表达心愿,要带一班人,想骑马沿黄河逆流而上,到黄河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一直到发源地。毛主席说他是想获得地质方面的知识,应该说这是目的之一。我认为毛主席还有更深的想法,是去追寻中华民族的根源。

论矛盾的统一性(之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