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祁县古迹备忘录

 木香草堂 2021-02-28
【祁县古迹备忘录(132)】
--- 下凹石窟 ---
    下凹石窟,是祁县现存石窟及摩崖石刻中我得知最早的,大约早在1992年就知道有这么一个遗迹存在。但是由于下凹村特殊的地理位置,下凹村位于祁县东南深山中与太谷、榆社三家交界处的乌马河源头,曾经是祁县境内唯一没有道路直达县城的村庄,无法前往寻访,当然,步行是可以到达的,但需要耗费巨大的体力和时间。直到2015年一月底,才有机会绕道太谷,经榆社境前往造访。然而这次时运不济,当我们行驶到村脚下时,下起了大雪,只好无功而返。等了两个月后,天气转暖,冰雪消融,我们第二次前往时才进入村庄,并找到了石窟。尽管我们付出了一整天的巨大努力,但是仍有一处摩崖造像未能找到。回程时由于道路冰封,天色太晚,在大山里迷了路。 2017年12月6日,这是第三次前往寻访,运气不错,一进村遇到了认识的人,他带我们找到那处摩崖石刻,寻找下凹石窟才算至此圆满。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下凹村远眺】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石窟远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石窟全景】
    下凹石窟位于村庄对面的山崖上,由于经年日久无人造访,村庄与石窟及摩崖之间根本没有路,我们只能朝着大致的方向从荆棘丛中爬行穿越。石窟及摩崖分布开凿在两块巨石上,相距遥远,不在同一方位上,但基本方向正好相对:石窟坐东南朝西北,摩崖造像坐西北朝东南。祁县地方资料上把石窟和摩崖造像单列为两处遗迹,由于其均属下凹村,且时代相同,故而我统称其“下凹石窟”。
    现存遗迹共有1窟1龛,暴露部分共计大小造像20余尊。但由于窟外原有后代垒砌的石券窑洞塌毁,石窟外底部被土石掩埋很深,所以不排除还有造像被埋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窟门细部】
    下凹石窟门为火焰型,高84、宽64厘米;门两侧雕束莲柱,柱身中部束腰简洁,柱头刻仰莲瓣,尚完整可辨;火焰型门楣两端在柱头卷起;门楣上部似有火焰纹残迹;束莲柱下两只头正身侧的相向蹲狮;门框整体仍棱角分明,此门是祁县境内已发现石窟中唯一保存最完好的火焰型门。
    门旁左右两侧各雕侧身扭肢力士一尊,衣纹殆尽,眉目可观,但形神不似,极有可能是后代补刻。其基本形态类似晋东南陵川县沙河岭宝应寺石窟的力士,犹不及唐代力士动态感优雅,但也不是常见的北朝力士庄严肃立之正态。陵川县宝应寺石窟为北魏遗存,但该力士似有晚期疑问,下凹石窟同理。
    左侧力士外侧有题记残迹,但仅剩边框,已无字迹可识。窟门外左下角处,残存小龛三个,布局品字形,下两个掩埋过半。其龛门及造像的基本轮廓与石窟一致,当为同时期遗存。相对应的右侧则无小龛。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石窟内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窟内正壁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左壁与正壁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右壁与正壁造像】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
【下凹石窟·北朝·右壁弟子足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
【下凹石窟·北朝·左壁胁侍菩萨头部】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与子洪石窟(右)头冠对比】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
【下凹石窟·北朝·与子洪石窟(下左)及云冈石窟(下右)姿势对比】

     窟内体积:深88、宽93、高125厘米,窟顶作平坦穹隆状,未见雕饰痕迹;三壁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弟子),主尊风格完全相同,像高约60厘米,这也是祁县已发现石窟中仅见的特征--- 主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手型虽已完全风化掉了,但神态尚在。
    正壁主尊两侧似为二弟子,布局上稍离主尊,雕凿在石窟转角处,面目及衣褶均无可分辨,轮廓为合掌直立状,没有其他肢体神态,与祁县同时代石窟一致,比如北魏时期的北庄石窟。特别是弟子跣足,脚趾清晰可鉴,与北庄石窟同类造像一模一样。
    左右两壁布局相同:主尊外侧弟子雕在窟门内转角处,其形态与正壁弟子相同;而内侧弟子虽风化程度相同,但头上的高髻尚显;尤其是肢体形态丰富,具有较为明显的可对比时代特征:弟子右臂上举至肩部,向外弯曲作拈花状;左臂稍弯垂至腿侧,轻提裙摆,该造型与北魏云冈石窟及子洪石窟内同类型的造像极其相似。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与祁县北庄石窟(右)对比】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窟外小龛】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
【下凹石窟·北朝·窟外题记遗迹】
    雕凿下凹石窟的巨石为粗砂石质,质地粗糙疏松,不经风化,石窟虽未经任何人为破坏,同样面目全非。可辨认对比的时代特征主要是窟门及窟中左右壁内侧的两尊弟子造像。综上所述,我认为下凹石窟当属北朝遗存无疑,抑或可能更早至北魏。
    从现场残留状况来看,所有造像表面面容及衣褶殆尽,而且残存有明显的后代补刻的痕迹,及泥塑痕迹。猜测石窟原貌应当是石质造像,有极其形象的脚趾为证,如果原设计就是石胎泥塑,完全不用费劲去雕凿那么精致的细部特征;年久风化后,某代进行了补刻面容;又过若干年后,又进行了泥塑补妆,原造像成为石胎。有资料说,石窟中有隋代题记,但现场无一字,可能就是在窟门旁残留的那一块边框内。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单独龛外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单独龛全貌】
    下凹石窟除主窟及暴露的三个小龛为,较远处还有一个单独的大型深龛,也雕凿在一块巨石上,石质与主窟的相同。也因后代搭建的券窑塌毁而被完全掩埋,我们上次已经翻山到达了这块巨石上,但却未发现就在脚下的石刻,这次如果不是有人带路,也未必看得到它。
    该摩崖造像为三壁三龛式,均为火焰型龛门;正壁大龛内为一佛二弟子,左右两侧小龛仅雕坐佛一尊。因龛内曾积水,碱化严重,绿藻满布,两侧小龛仅剩轮廓。
    正壁大龛保存较好,二弟子为合掌直立状,基本轮廓好于石窟内的造像;主尊为结跏趺坐佛,与大窟内的主尊基本一致,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面容全毁,但衣褶及神态比大窟内的主尊好的多:结跏趺的右脚基本完好;耳垂轮廓亦鲜明,特别是佛衣左任及内衹衣轮廓隐约可见,这些基本特征,及其总体轮廓可以祁县石佛窑石窟的正壁主尊相比。
    总的来看,下凹摩崖造像与石窟为同时代遗存。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与石佛窑主尊(右)对比】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石窟·北朝·单独龛右壁菩萨造像】

【附】:下凹村五道庙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村五道庙·清·全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下凹石窟)【下凹村五道庙·清·石刻细部】
    另外,下凹村口还残存石刻小品一座--- 袖珍五道庙。小庙上没有任何文字,根据其位于旧村口的入口处位置推测,应该是五道庙。五道庙一般均建于村庄内,或村口的路当口,特别是丁字和十字路口,这是惯例。小庙全部为砂石砌成,高约1米,长宽均约70厘米,由于旧路废弃,垃圾杂物堆积,掩埋了小庙的基座,按照这种小庙的其它实例推断,基座应该是两三块大石垒砌而成的。暴露部分由六块大石构成,其中庙顶为仿木构双坡顶,瓦垄清晰,前檐勾头滴水精致完好。
    诸如下凹这种袖珍五道庙,在祁县的村庄中残留不少,比如刘家垴五道庙、南羊圈五道庙、新五坡五道庙、遥头足五道庙等等,其中以上庄五道庙最为精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