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宝聚 ‖ 冯唐故里考

 倚月临风 2021-02-28

冯唐是西文、景期的臣,《史》中有传,以直言敢谏著称。武帝继后,想寻找重用一批此类臣子,无奈冯唐年事已高,不能再为朝廷效力。王勃的历史篇《王阁序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和苏轼《江城子-州出猎》“持节云中,何遣冯唐”,使冯唐的名在文人的口中代代传颂,以致家喻户晓。冯唐是哪里人?目前法不一。据我知,有张家口市的蔚县说,认为生在代,蔚县是古代郡治所,自是其故里。有咸阳说,代称咸阳为安陵,所以咸阳把冯唐收录为城区代著名人物。有县说,因赵县野鸡铺村南有冯唐墓。其附近中冯、南的冯姓都认为是唐的后人。邢台市内丘唐村,内丘县志载有冯祠及冯唐墓。另外柏乡县志也载有冯唐墓。冯唐到底是哪里人呢?我查阅了《词海》、《词》,都把唐记为安陵(咸阳)人。网上搜索,显示唐出生地是代郡(今张家口蔚),并记其为蔚县人。

为了一探究竟,笔者查阅了光蔚州志》:[]地理而兼人,自寰宇记始,其蔚州独载冯唐,据云代人,而传则先为赵人,似不甚合。及考汉武帝元光元年诏,举贤良。元元年距汉兴七十三年,距代王嘉时八十九年,而唐己十余亦无疑。其父既善李齐,为代相在王嘉未,亦无疑。《冯奉世传言冯氏宗族分散在赵为官帅将,官帅将之子为代相,及秦六国云云,证也。代王嘉立凡六年,始皇二十立,二十五年,计至二十一年,唐自代徒安陵时年当逾弱冠。其生长必在代,乐氏定为蔚人,确不可易。前志及《府志》故皆不载。所载汉范升韩珩皆代郡人,不知东代郡为今阳高,蔚代郡治,安得入其蔚?兹直之,方乘虽外史,亦必征信,非故与前人立异也。

从上文看,光以前的《蔚州志》对冯唐是没有载的,绪版《蔚志编纂者是根据《太平寰宇记上一句话,过推算为合后才记冯唐为蔚州人的。其学态度常严谨,恪守著史编志道德规范的!但在判定唐出生年代的关键点上,所采用年号错误的。我们看《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下文简称列传)原文武帝立,求贤良,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不能复为官。

对上文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武帝继位后想干出一事业,寻找大公无私,刚直不阿,有担当敢闯敢干的良臣,这时候有人提冯唐具优点,无奈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为朝廷所用了。

武帝是公元前141年即位的,彼时冯唐即使按91岁计算,也该生于前232年。而《蔚州志》採用是武帝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号元元年(134)这样就了七年。其错误在对前三句,九个字的理解上。元光元年的武帝诏“举贤良“,是政策的颁佈,是对全国的诏令,意在让郡县中央推举新人仕。冯唐在景帝时被从楚相位置上贬谪,显然不是政策所“举”的对象。:举荐人难道不知道冯唐年逾耄耋耋了吗?这显然不符合《列传》文意。况且武帝马上提拔有才能的人为侍从以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和近臣与决策,形成内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鉴于武帝雷厉行的作,所谓“举冯唐”的时间应是即位之初,而不是六七年后。也就是说冯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230年前后,即是按《蔚志》认为唐父入代的时间时是前227年,说冯唐生于代是不能确定的,并且可能很小。

至于唐父在代为相的时间,《列传“臣父故为代相,善李齐”。也就说他亲以前作过代相,这期间与李齐友并非常了解他。李齐,生平不详,只载他在巨鹿之战中表现突出。唐父在代为相的时间从《史.皇本纪》、《赵世家和《张耳余列传》中看也只有两个时间点,一为赵嘉时(227),二为赵时。《蔚州志》选前者,此虽为最佳选择,但难圆其说。因为,秦灭代在公元222年,把代王嘉掳到今天,作为代相的唐父,亦当被俘入秦,这就不符合“汉兴徙安陵了”。身为代将的李齐十五年后又参加巨鹿之为赵歇解围。二人都从代出?

另一个时间是赵歇为代王时,可史书记载赵歇回赵后,夏说为代相全权握代政的。我们不仿做想:张耳、余拥武臣为赵王后唐父和李齐去占领代郡,时间在公元前209年。巨鹿战时,李齐是奉回来的,项羽入关赵歇为代王,任唐父为代相。时间不长,陈余赵歇回信都,让夏为代掌管代,这就把代相为夏了。代于前204年被韩信攻占,唐父或被俘于安陵,或降后被降级使用,调到安陵任职,这就符合“汉兴徙安陵”了。同时李齐参巨鹿之战也有了合理时间。

倘若唐父是在歇时期入代的,那时冯唐己是二十来了。

上述对唐父在代为相间的设想,找合理间,求故事与时间吻合,并故意推翻《蔚州志》。从以上情况看,无论冯唐是否在代出生,其居住的时间也就五、六年左右。以不能称他为代人,蔚县说也就不能成立。

我们再看安陵说。《列传》开头:“冯唐者,其大父赵人。徙代。兴徙安。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这文字简要地介绍了冯唐的世籍。大父,古时候指祖父。这就是冯唐的祖父是赵国人。他父亲迁到代地,西汉建后又迁到安陵。至于唐父在什么情况下迁徙安陵的,在安陵居住了多年?这些都无从稽考,最有可能的,冯在花甲之年后得了一种什么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冯唐一直精心伺候了十来年,所以才以孝著称被为官的。从列传:“事文帝”句,可冯唐入仕后,在朝中供是汉文帝时期。文帝是元前180年继位的,那的冯唐头发已,应是天命”之年了。

冯唐在安居住了多年?唐卒于何时何地我们不道,大概未葬于安,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叶落归根的习俗。终大多回葬故土,冯唐墓之所以在古赵地,很可能与其父回葬有关。从以上情况看冯唐及其父都是客安陵的,不能说是安陵人。试想,在长安为官,家在安,死后却要安葬在千里之外,是不合常理的。《汉作者班固是安陵人,可班固没有把冯唐为安陵人,这足可证明安陵之说不能立。

和咸阳都不冯唐的故里,么,的内丘、赵县和柏乡哪一个才是冯唐的故里?我们只能以冯唐墓来研判究竟。

看内丘县冯唐墓。《内丘县志》载:都尉祠在之左,古塔之下汉车骑都尉冯唐墓也。可是丘老县志却有这样的:仁,嘉靖丙午中举,任知县,后被到甘肃临洮为教授,畿辅通志有载。其墓因盗而塌陷,曾有碑半截,只君墓表碑文隐约可辨,有“嘉靖十七年”“内丘县人”“”“生八子”等字样。并言至今冯唐村仍有“这个极其稀少的姓。两个墓在的位置同,本县人对该墓亦有微词。两年前本人写《三水文章时搜《内丘志》曾见如是:“明清期,一丘籍人在赵州(或辖)任职,道那里的唐墓荒颓跡平,之就把此墓成冯唐墓了”。

我们无断定孰真孰伪。但从《太平寰宇记》在内丘下的很多记来看,对这个墓只字未提,这说明宋朝时内可能不存在冯唐墓。否则,搜罗广的《太平寰宇记是不会遗漏这一要古跡的。丘志上有“冯唐中丘人也”一语,但此未标出处,查遍《史记》、《汉书言,这句无出更有欲蓋弥彰之。内丘冯唐墓的诸多疑点,不得不使人怀疑其真实性。

 而《太平寰宇记》河北道赵州高邑下却记:县东北二十八里有冯唐墓,赵人也。赵县志也只记有唐墓在野鸡铺村南个字。并北冯村有祠。近年有人说1966年北冯村出土过一块墓砖上有:贵胄冯公之墓,年号为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这说明它是朝的冯姓墓葬群。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国版柏乡县志也就寥寥字:冯唐墓在城三十里铺与州界毘连。州界,赵州。另外《牛城晚报20I754日,刊载刘垲《也冯唐》一文,说道光二十七年柏乡梦兰曾为唐墓立石碑一通。据老年人说,石碑倒后被运到三十里铺村了。笔者访问了柏乡县文保情人上世纪80年代曾去找过,未寻见实物,只听村民说过。总之柏乡除载外并无其它史据。近年,一赵县人在网上发布:游王阁回来后,专程寻找冯唐墓遗址,因年久早已失踪未能及。向南走了很远,打听一常姓老人,他年轻听老人讲,在古驿道旁立有唐墓石碑。依此看,石碑是确实存在过。

柏乡县的三十里铺村,的野鸡铺村相距约三里,隔相望,南相对。中间有宽约千余米的槐河,它就是《山中的古河。河的北离野鸡铺村很近,河内沙量很大,历史上道的载和迹象。河北面为赵县面是高邑和柏乡地太平寰宇记把冯唐墓记在高邑县下,因为冯墓的西边不远是高邑县破塔村,土地毗邻容易误。再者,宋朝时期冯墓在地也可能属高邑县域。明清的高县志均无有关墓的记载。这唐墓不在其内。赵县志记冯墓为野鸡铺南,方位正确,只是离村太远了,远到对岸的村北了。乡县志虽然寥寥字,其“与州界毘连”对冯墓做了确切定位。其可信度显而易见的。

除此之外,我们再看《汉书》冯奉世传中对冯唐的记载: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人也,徙杜陵。其先冯亭,为韩上党守。秦攻上党,绝太行道,韩不能守,冯入上城于赵,赵封冯亭为华阳,与赵将括拒秦,战死于长平。宗族由是分散,或留潞,或居赵。在赵者为官帅将,官帅将子为代相。及秦灭六国,而冯亭之后冯择、冯去疾、冯劫为秦将相焉。 汉兴文帝时冯唐显名,即代相子也。

我们不仿按《汉书载做个推:长平之战时冯唐的祖父在鄗,因为鄗是赵国北方重镇,家要地,战国时期中山国引围鄗,赵武王因失鄗而改胡服骑射,这足见鄗位之重要。冯唐的祖父因镇守于鄗,没有场长平之战。潞州被秦占领,唐曾祖冯亭战死后,冯唐的父就定居于鄗了,终后葬鄗。以后唐父也归葬于鄗,这可能是冯唐墓在鄗地原因。

《史记》是汉武帝太初元年(104)著作的,距冯唐去世不足四十年,最有发言权,遗憾的是太史公惜字如金,对冯唐的父、祖都没交待楚,我们只能从其字里行间,对人、地、时、事出尊史重实推理的安排,图还或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这或就是考。《汉书作者班固是安陵人,晚于冯唐不足二百年。研究西汉历史其权威性是无庸置疑的。

《太平寰宇记》是宋朝人乐史的一部帙卷浩繁,罗摭广泛的巨著,其猎及的人文史地大都是有据的,有很高参考价值。但也因失严谨而出谬误百出,他既在河北道冯唐为“赵人也”,在蔚州“代人也”,所以明清以来多为学界所诟病。是它的一句不经之谈误导了后世《蔚州志》的编者

根据以上分析,认定冯唐墓在上述三县交界区域的柏乡境内,是可以肯定的古鄗附近及赵县诸冯村冯姓村民为冯唐后裔是有可能的。

秦汉时期无赵县、高邑、柏乡之,冯唐墓在古鄗城北约三公里,鄗的辖域是定而无疑的。确切说冯唐的故里在古,这是不争的事实。古鄗城即今柏乡县固城店镇,以柏乡可以定为冯唐故里,但其祖籍在长,这是本人考究的结果。

同海同道商榷,诚提出不同见解共同探讨。


      作者简介:  张宝聚,1944年生,柏乡县马庄村人,幼习中医,为乡村医生。1979年被国家招录为中医师,在固城店医院工作,退休前为中医主治医师。他酷爱文史、诗词,退休后诊余自习书画,并致力于地方史志探讨,积极弘扬县域历史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