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就是“春苗”:一个赤脚医生的沉浮

 繁星1 2021-02-28

http://discovery.cctv.com/20070319/104085.shtml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9日 17:47 来源:CCTV.com

电影《春苗》中扮演赤脚医生田春苗的李秀明是那个年代的大明星

1976年,当时我国最大的一份综合性画刊《人民画报》,在它的第八期选用了一张电影海报作为封面,海报上女主人公的扮演者李秀明,也因这张封面和这部电影,迅速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舞蹈学院学生,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这部电影就是《春苗》,然而,还是在这一年,电影中“春苗”这个艺术形象最初的生活原型、上海郊区的赤脚医生王桂珍,却经历了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起落。

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渡过了一个困难时期,国家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了城市,广大农村普遍缺医少药,不仅农民看病难,
还随时有传染病大流行的危险,当时王桂珍所居住的江镇公社,虽说与大都市上海近在咫尺,可卫生院的设施却依然十分简陋。 



农村医药匮乏的状况渐渐引起国家的重视。

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两万八千多人到农村巡诊;随后,毛泽东接到卫生部的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他生气地把卫生部称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应当“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扎根农村,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乡村医生。

毛泽东在1965年6月26日的这番话成为此后几十年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依据,后来人们习惯的称之为 “六。二六”指示 。



此后,全国各地开始培养半农半医卫生员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王桂珍成为川沙县江镇公社第一批二十八名卫生员之一。

在经过短短四个月的培训后,
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面对人们怀疑的眼神,她又付出了巨大的艰辛。



1968年夏天,上海的《文汇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调查报告,文章介绍了黄钰祥、王桂珍等农村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一个月后,中国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两份刊物:《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转载了这份调查报告,毛泽东主席看到这份报告后,在文章的眉头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这个批示之后,当年的中国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的热潮。

还有人不顾路途遥远,自带干粮,千里迢迢从各地赶到江镇公社观摩学习,安静的江镇一下子热闹起来,王桂珍也被这种热潮渐渐推向了荣誉的巅峰。



1969年9月,从未离开过上海的王桂珍来到北京参加共和国20岁生日的庆典。

登上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在一起,这几乎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中国人所能够想象的最高荣誉了。

代表着全国上百万赤脚医生的王桂珍,沉浸在无限的幸福中,她并不知道,这只是她政治生涯的开始。



1974年,王桂珍代表中国上百万赤脚医生参加了第27界世界卫生大会。

这次会议之后,王桂珍的名气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是江镇公社党委副书记的她,又被组织上任命为川沙县卫生局党委核心小组副组长。

一年之后,王桂珍又被调入国家卫生部担任“三三制”干部,是副部级领导,这是她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

1976年,文革结束后,王桂珍从卫生部领导,又一下子变成了江镇公社的一个普通农民,但要强的性格使她没有就此消沉下去,她当过厂医、养过长毛兔,为改善生活而努力着。

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王桂珍又一次抓住了机会,办起了一家印刷厂,很多知道王桂珍的人都愿意把业务拿到这里做,印刷厂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多年前王桂珍辛苦工作所积累下来的知名度,终于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财富。

南街村

给广大红友的福利

其他购买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