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伯虎落第后受尽嘲讽,最终明悟写下此诗《警世》,告诉世人三个道理

 qiangk4kzk8us4 2021-02-28

中国传统诗词,到了明朝一片沉寂,数百年的国祚,堪称脍炙人口的诗,加起来或许还没有唐朝某一位大诗人多。不过,文化在历史中发展,依旧会诞生一些天纵奇才,比如解缙、杨慎、徐渭等。

这三位,是后世学者公认的“明朝三大才子”,而在民间比较有名的,则是“江南四大才子”,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

这四人当中,徐祯卿诗歌成就最高,有“吴中诗冠”的美誉。同时他也是四人中最为短命的,33岁就去世了。文徵明享年九十,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并且他品格高洁,在明朝文坛很受崇敬,可谓宗师巨擘。

祝枝山的书法成就比较高,虽然他屡试不第,不过是官宦之后,家中富贵,一生活的比较潇洒,嘉靖元年为应天府通判。

最富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唐伯虎了。得益于一些影视作品的风靡,唐伯虎风流才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真实的唐伯虎,要比影视形象要悲惨得多。

唐伯虎从小在父亲的小饭馆打杂,后来因为他展现了过人的文学天赋,从而开始读书,并且认识了祝枝山等人。明中期苏州经济比较发达,百姓崇尚六朝奢靡之风,像祝枝山这样的家底殷实的文人,不是狎妓,便是宴饮。

唐伯虎耳濡目染,也经常随之出入烟花柳巷之地。或许正因为如此,唐伯虎后世的形象与诗文,都沾染了许多风流之气。曾经由于狎妓,太过放浪形骸,提学御史方志取消了他的录科考试成绩,使之落榜。

不过苏州的名流都非常欣赏唐伯虎的才华,像文徵明的父亲文林,还有沈周、吴宽等人,都为之求情,这样方志才让唐伯虎参加乡试。

唐伯虎果然不负众望,参加乡试中应天府乡试第一。应天府的乡试竞争在明朝可以说是最高的,藏龙卧虎,唐伯虎能够第一,足见其实力。

此时的唐伯虎,父亲、妻子、儿子、妹妹都已经去世,科举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光宗耀祖,恐怕是他在世间唯一的安慰了。

然而,唐伯虎因为参加会试牵连到了科举作弊案中,被取消了成绩,罢黜为吏,终身不得录用。这样一来,唐伯虎的前程算是断绝了。

对于读书人来说,特别是唐伯虎这样应天府乡试第一的举人来说,罢黜为吏是个莫大的耻辱,于是唐伯虎拒不就职。

回到家之后,唐伯虎的后妻见他落魄归来,便离他而去。此时的唐伯虎,灰心到了极点。后半生,唐伯虎沉湎酒色,以卖画为生,潦倒终老。

正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唐伯虎后期的诗文,看似洒脱,却实则是悲哀、失望到了极致的避世和自我宽解。同时大起大落的经历,也让唐伯虎的诗文,充满了看透世事的哲理,值得读者玩味品读。

比如他的一首《警世》: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从诗名便可看出,这是一首哲理诗。唐伯虎将世事人生比作挂着短蓬的小舟。舟在江湖之中,身不由己,几度阴晴圆缺,多少悲欢离合,只能随着南北风浪,东西移动,随波逐流。

之后,诗由理及人。人生一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千日之好。春天即将结束,花儿还能够盛开红艳多久呢?

所以,外界的评论,无需要太过理会,闲言碎语落入耳中,也无需反驳。毕竟人生是自己的,我们永远也无法做到不被他人说闲话,对于这种事情,就装聋作哑,装傻充楞即可。

唐伯虎起点非常高,最后沦落到接头卖画卖字,想必没少受嘲讽耻笑。起初,他定然是恼怒羞愧的,但慢慢的,他能够习以为常,最终解开心结。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

通过此诗,唐伯虎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有三点:

一,世事无常,要以平常心看待得失

二,人生道路要居安思危。人不可能一直好下去,也不可能一直坏下去

三,对于他人的评价,不要太过在意

虽然这首诗的文学性并不高,但却是唐伯虎历经沉浮所领悟的,不可谓不深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