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山的梅花

 苏迷 2021-02-28
《姑苏晚报》2021年02月24日 B07版

  仇洪良

  我是西山人,老家门前屋后,村头村尾都有梅。每到寒冬季节,梅花陆续绽放。置身梅林中,我好像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可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吧。最近经常看到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梅花的事,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关于梅花的一些往事。

  说到梅花,历代文人墨客对它似乎情有独钟,最有名的应该是“梅兰竹菊”这四个字了吧,而且梅冠四君子之首,可见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人们对其的喜爱之深。不过,梅花对于勤劳朴实的西山人来说,不光是观赏之用,更重要的意义是带来经济效益。确实,西山的梅子在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辉煌一时,每石价格达到三百多元,一季梅子产量达到几十石的人家比比皆是。当时的三百元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超过公职人员每月收入,果农种梅的积极性因此很高。而且梅树易种易活,管理容易,从种苗栽种到收获周期较短,当时全镇也应运而生好多家梅子加工厂,出口创汇不仅解决了不少劳动力,还为西山创造了不少财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西山的梅树种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到梅花盛开的时节,西山真的是梅的世界,花的海洋,雪白一片。要是你登上西山最高峰缥缈峰极目远眺,那真是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

  但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外汇出口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梅子的价格一落千丈,每石的价格从当年的三百多元跌到三十元,甚至无人问津。果农再也没有种梅的积极性了,有些愤怒的果农还把不值钱的梅树砍了,种上了青种枇杷等经济可观的作物。全镇梅树锐减,当时《人民政协报》上的一篇文章一针见血,标题是“西山的青梅令人心酸”,一语双关,青梅是酸的,但果农的心更疼更酸。

  西山是风景旅游区,为了保护生态关闭了产生污染的工厂,经济也由此跌入低谷。迫于生计,西山人大都外出打工。为了扩大宣传,提高梅花知名度,政府也下足了功夫,每年适时举办梅花节,吸引媒体报道宣传,打响旅游品牌,但辉煌已经过去。

  前些日子作陪一位喜欢梅花的朋友。此人对梅花痴迷,我们环岛一周,来到了一家以梅取名的农家饭店。主人姓陈,院子内有各种花木,也栽种了不少梅树,但据说都是人工嫁接,品种很多,有常见的品字梅和小细梅,颜色有白色、淡黄色和红色。主人不是为了产梅,而是为了布置环境,营造氛围。朋友有些失望,这些栽种在盆中的梅虽然造型不错,却失去了梅花应有的品格。

  在同陈老板的交谈中得知,他们全家都在经营饭店,开始是夫妻二人,后来随着生意越做越兴隆,外出工作的儿子媳妇也辞职回家一起创业,现在还专门请了六个帮手。问起陈老板为何舍得儿子儿媳辞职时,陈老板笑着说,一是他们当时收入远远不如在家多,二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发展需要了,现在营销手段大都通过网络,自己年纪大了不会用,需要年轻人来运作了。

  离开农家饭店,我想,无论西山梅多梅少,“梅花节”举办多少次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勤劳朴实、富有智慧和创新精神的西山人就是梅花的化身,他们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随着观念的转变,遍地的农家乐、民宿应运而生,修缮一新的明月湾、东村等古村落,无数的名胜古迹,良好的自然风光,都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休闲、观光、度假。西山特有的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大学生回乡创业,传统的耕作方式正在悄悄改变,肩挑手提、沿街叫卖的销售模式被电商取代,他们利用网络把家乡特有的碧螺春、青种枇杷等著名产品销往各地。每逢假期,四面八方的游客潮水般涌向西山,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政府适时在原来的太湖大桥边新建了新桥,两座桥紧紧傍在一起,犹如长虹卧波在太湖上。

  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山也一定会像历尽苦寒的梅花一样,不畏严寒,迎雪绽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