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滑县:苗固村宣防宫遗址,汉武帝刘彻泰山封禅回来,率众堵黄河决口,

 瑞视觉 2021-03-01

河南滑县苗固村,无人机航拍的宣防宫遗址。



河南省北部的滑县,曾经是黄河故道。

县城道口镇东北角几公里远的苗固村,是汉武帝刘彻率众堵黄河决口的地方。

图为苗固村西南角的汉武帝率众堵黄河决口的宣防宫遗址。(王子瑞摄)

据《汉书》载,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夏,黄河自白马县西、滑台城北瓠子堤决口,注钜野,泛淮、泗,淹十六郡。汉武帝的舅舅、丞相、武安侯田蚡,因其食邑在今山东夏津一带,系黄河北岸,恐复决殃及食邑,故以“江河决皆天事,未易以人为强塞。强塞之未必应天”为借口,阻挠复堤。致使汉武帝23年时间未下决心塞口,令十六郡百姓饱尝了黄河水患之苦,以至于发展成“人或相食”的严重灾难。

据《河南通志》和《滑县志》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黄河指挥堵决所筑宣防宫在滑县老城北苗固瓠子堤上。为传承宣防宫历史文化,弘扬汉武帝治水精神,2008年以来,陈文学、陈彦平、郜仲明、郜占兵等诸明公,在滑县文化局、文化馆、城关镇文化站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滑县党史办原主任刘守森和滑县司法局公证处原主任田学用等相关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下,身体力行,先后协同苗固村历届会首在遗址筹建了围墙540米,继立汉武帝诗碑、汉后先贤诗碑、建宣防宫大舞台、大凉亭、小凉亭、保护宣防宫遗址碑、植树绿化等公益项目。更喜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著名学者杜冠章先生亲笔书写的"汉宣防宫遗址"六个金色大字镶嵌在瓠子堤上更是蔚为壮观。

至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汉武帝终下决心复堤,他在赴泰山封禅返途中,亲临东郡白马县,“沉白马玉璧于河”,指挥塞河决口。据《史记·河渠书》载,“是时东郡烧草, 以故柴薪少”,工程并不顺利。

汉武帝“悼功之不成”,特作《瓠子歌》两首,用“宣防塞兮万福来”的豪言壮语鼓舞士气。后闻淇园多竹,可做楗,遂“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河决”。不久“筑宫其上,名日‘宣防宫’”。

时太史公司马迁从武帝“负薪塞宣防,悲瓠子之诗”,特在《史记》中作《河渠书》,详细记载了这一壮举。《河南通志》载,“宣防宫在滑县北边苗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

清同治丁卯《滑县志》载,“宣防宫一名瓠子,在县北边苗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其上。《东郡志》云武帝筑宫,于开(州)曰龙渊,滑曰“宣防’。《开志》入之,非矣。”

2014年,邑人正厅干部文化学者杜冠章著文,旁征博引,力证河决瓠子即在滑之苗固村。村民一致认为此系村史之大事,必让子孙后代牢记,以待机开发,造福后世。

村民自发成立文物保护小组,先后由陈文学、郜战兵任组长,郜如意、杨卫星、陈刚、郜明成、郜喜运、陈国红,在原村委主任陈彦平、苗固学校教师郜仲明以及村民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建围墙530米,立汉武诗碑两通,并划定保护范围,南北长120米,东西宽245米,约定此重点范围向外延30米不得取土。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汉武故事》载其初名为“彘”,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 母为王皇后。

汉武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

《汉书》评叙刘彻“雄才大略”,《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在中国历史书内,“秦皇汉武”经常互相衔接。他的功业,对中国历史进程和之后西汉王朝的发展影响深远。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适者听从。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

汉武帝开创了空前的丰功伟绩,但其穷兵黩武和晚年的巫蛊之祸为其留下负面的污点。《汉书》记载:“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不过之后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失,重拾汉初的息兵养民、轻徭薄赋的国策,为之后西汉极盛之世的孝宣中兴奠定了基础,可谓善始善终。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西汉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40年一公元前87年在位。期间实行许多重大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多有建树的封建帝宝,打匈奴、通西域、平南越、削藩侯,巩固中央集权制;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盐铁官营、统一铸币,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东郡白马县瓠子堤( 今城关苗固村一带)决口,注钜野、泛淮泗、淹十六郡,百姓流离失所,惨不忍睹。汉武帝即命汲黯、郑当时发囚徒堵决失败。丞相田蚡言“江河之决皆天意”阻挠复堤,致使汉武长达23年未下决心复堤。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登泰山封禅,途经水淹灾区,亲眼看到水灾的严重性,才下决心堵口。即命汲仁、郭昌征调数万人,并亲临现场指导,“沉白马, 王璧于河”,“令群臣 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表示治河决心。因东郡埽料不足,又伐淇园之竹。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堵决成功,使灾区百姓从水患中解脱出来。

汉武帝感慨万千,命筑宫于堤上,名日“宣防”,并作《瓠子歌》二首,抒发其“宣防塞兮万福来”之豪情。当时,史学家司马迁随从汉武帝“负薪塞宣防”,故在名著《史记河渠书》中详细记载了这一伟大壮举。

2018年仲夏,结合镇党委政府意见,由党支部书记陈长海、村委主任陈彦平顺应广大村民意愿,牵头组建了滑县苗固保护宣防宫遗址委员会,为在汉宣防遗址上建立汉武帝雕像共同发起筹资,具有远见卓识的苗固村民纷纷响应,慷慨解囊,共襄盛举。更有时任会首杨广付、郜顺才陈华宾、郜凤佩、郜俊攀、陈文忠、郜明园、郜连顺等诸明公为汉武大帝石雕像工程的建设,全家出动.不畏酷暑,不计报酬,任劳任怨,众智共谋,鸠工庀材,历经月余,汉武帝汉白玉石雕像顺利落成。

汉武帝亲率文武百宫负薪堵黄河决口,无论是亲临现场指挥者层次之高,还是亲自本与堵口的文武官员之多,在我国 治水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