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进军老师在《思考经方》中,就中西医处方...

 你到哪里去了呢 2021-03-01
毛进军老师在《思考经方》中,就中西医处方作过分析思考:

中医开“方”,西医开“药”。


其实,开“方”是辩证有理法的处方过程,开“药”大多是没有法度的药物堆积。


中医常说:“我给你开个方吧”,西医常说:“我给你开个药吧。”



“方”是中医治病的根本大法,体现的是整体的辩证思维智慧。


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方”能协调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与毒副作用,故有“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之说。



现在一些中医用中药也像西医一样思维,治病也按西医生理、生化、病理指标表示中药的功效,抛弃中药鲜活的自然之性,而只看重中药的有效成分,这种所开“药”,是被完全西化了的中药。



如开药时,见一个症加一味药,见一个病加一味药。


如病人头痛,就加上川芎、蒿本、白芷等;


头晕就加上天麻、钩藤等;


失眠就加上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朱砂等


(失眠多由阴虚或阳盛所致。虚者多因阴血亏虚,心神失养,或心胆气虚、心神不安所致;实者多因邪气内扰心神,如心肝火盛,或痰火扰神,或食滞内停所致)


(解析:中医临床遇患者“失眠、健忘”,多是因血不养神,治宜养血;如“自汗”治宜敛汗,则酸枣仁是用,因为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而朱砂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消肿;远志宁心安神、开窍、消散痈肿;磁石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故中医临床,遇患者“面色黄,头量眼花,心悸失眠”,此为血虚不能养神,治宜养血柔肝,安神,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是为正当之用。


另,中医临床,治疗“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不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耳鸣”患者,其主因是“阴虚阳亢”,治宜滋阴潜阳,应首选牡蛎。因为牡蛎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


-------另,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地龙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钩藤清热平肝,息风定惊;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腰痛就加上杜仲、川断、牛膝等;


(除了活血之外,川芎兼能祛风止痛:丹参兼能活血调经;郁金能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桃仁兼能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牛膝兼能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下行。


中医临床,遇患者“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病证为“腰膝酸软,遇劳则甚,为肾虚所致筋骨无力”, 故治疗宜选用牛膝。牛膝兼能补肝肾强筋骨)


胸痛就加上丹参、红花等。


小小的一张处中堆满了几十味药物。药方芜杂,没有法度。


因此有人调侃说,这样的方子哪儿是治病的,纯粹是卖药的。



【附:中医临床,遇患者“血瘀气滞,经行腹痛,兼风湿肩臂疼痛”。

临证“血瘀气滞”,治宜活血行气;临证“风湿肩臂疼痛”,治宜通经络,祛风湿除痹痛。

治疗上可选用姜黄“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而临床,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中医临床,遇患者“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月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脉弦”,

证为血瘀经行不畅,治疗应选用川芎,川芎为妇科要药,善治血瘀气滞痛证,活血调经。
 
另,中医临床,遇患者“外感风邪,头痛较甚,伴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证为“外感风邪所致头痛”,治疗宜选用川芎,川芎可祛风止痛,上行头目,为治头痛要药(川芎、郁金为活血止痛药,丹参、益母草为活血调经药)】

还多见有以西医思维来开中药的,


西医说要抗菌消炎治疗,就清热解毒药物堆积;

西医说要改善血液循环,就活血化瘀中药罗列;


西医说要治疗高血压病,就大开特开平肝潜阳、平肝息风药等。
@快问中医

中医治病不讲理法方药,辨证施治,而也是什么“药理作用”“有效成分”。



这种中、西医思路不清的处方,这样以方套病,废中医思辨而牵强附会于西医理论的治疗,实在是一种思维的懒惰,心态的浮躁,学术的退化。这样的方子能有多少疗效呢?我想,不少中医都是心知肚明的。@快问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