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中学语文新课改几点浅见

 冷月无声12122 2021-03-01

对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几点浅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难以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中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自1992年以来,教育部就开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进入新世纪后,教育改革的力度逐渐加强,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迈步,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尤其是在农村,无论是新的理念还是与此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对我们来说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虽然已经从教十余年,但要领会语文新课标的精神,迅速适应教学改革,对我来说仍是个不小的挑战。经过一年多“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实践后,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新课改体现了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型趋势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如概念重建、队伍重组、文化重述等,对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冲击波,与以往的教育改革相比,此次新课改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根据时代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例如,强调学会略读和浏览,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和写作的速度要求,有量化指标;又如,要求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美进步文化的管养,又如,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这些新的要求,是课程标准在注重更新观念,借鉴国外课程理论,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样做有力地增强了课程标准的现代意识,有利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例如在“研讨与练习”设计方面,每课基本上都安排有旨在整体感悟和体会,既充溢着人文教育内涵,又着眼于语文素质养成的活动或练习,以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为例: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像这样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在新编语文教科书中贯穿始终,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高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也便成了人文修养点过程。

()新课程加强语文的实践性,引导语文教学联系生活体验,开展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已完全打破了学生的接受模式,也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模式,而是把学生推到各种情境、时空中,在活动中学习,在交流辩论中学习,在交往交际中学习。在“研讨与练习”设计上也有新的特色,单纯的“练习”已被“研讨与练习”所取代,这不仅拓展了课文的语文教育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为语文学习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练习”不仅偏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操作,而且一般是各自独立完成的,虽有交流、合作,也是偶尔为之或在师生之间“单线联系”。而新编语文教材把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引进课堂。

 ()新课程让学生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课外多读书。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而非主演的角色,起到的应该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而非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已。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真正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要创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

    .在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的两点尝试。

   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否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学习。扼杀思维的“满堂灌”固然不行,肤浅作秀的”满堂问”也毫无裨益,有课堂上学生尽情诵读、尽心品味,教师相机点拨,才能收到实效。问题是,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规定的任务,留给学生所谓的”充分时间”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教材大胆取舍,不求满载而归,但求没课有得。在教学中,我按新课程的思想,在教材的处理上作了一些尝试。

()打破常规,重新寻找教学的突破点,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一篇文章如果你不按作者的写作思路教学,就得重新寻找教学的突破点,把文章的内容重新整合。整合之后,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精炼简洁,节约大量时间,收到良好效果。在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中,我在教材取舍上作了一些尝试,效果甚好,这篇课文如果从线性角度教,就是通过“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段分析;按板块结构教,通过情节、环境人物、语言等分析。这两种教法各有其长处,却有共同的弊端,难得激活思维,教师所用的时间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我教这篇课文找一个新的突破点。在学生反复阅读基础上,围绕“辛苦麻木”设计问题,将课文串起来。1.“辛苦麻木”生活是指哪个时期的闰土?2.与少年闰土比,中年闰土从哪些具体方面表现出“辛苦麻木”?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少年“小英雄”与中年“木偶人”的形象3.中年闰土有没有认识到他生活辛苦的原因?他为什么给儿子取名“水生”?在“迅哥儿”搬家时,他为什么单选了香炉和烛台?.“我”对闰土的生活方式持什么态度?这些问题的设计,全围绕“辛苦麻木”展开,既能涉及人物分析主题理解,同时大大减少了老师在课堂上所占的时间,从而把时问留给学生当然,找准新的突破点很不容易,须广泛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但找准新的突破口后,就省去了教师串讲的时间,使学生有充分时间,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留给学生细心品味、合作探索的时间,是新教材处理的一个原则。但是,教师更主要的目标,是将学生扶上马向更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学生自学、甚至终身学习的热情。作为语文课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学习的空间,让他们积极实践、探索。《最后一课》是一篇外国小说,教读这一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肯定是重点内容,笔者在教此课时,从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中选择了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中,只选择了心理描写来分析。设计程序如下:1.朗读课文,找出小说的主要人物;2.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词:吃惊、诧异、难过、懊悔;3.就以上四个关键词,反复推敲、品味;4.学生分析描写韩麦尔先生的方法:语言、神态、动作,我认为,这样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整个教学较有深度。分析心理描写,给学生分析语言、动作神态提供了范例,而教学中留足了学习的空间,由消化而探究而创新,学生兴趣浓厚,不同基础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

   .新课改教学过程仍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改革创新不是推翻所有过去的东西,而是所谓的扬弃,或者说是去粗取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其实课改不是赶时髦,也不是走形式,课堂热热闹闹并不是新课程的核心,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现在的课程改革可谓热火朝天,但是部分人的认识有误区,一些做法却值得反思。

其一,讨论式学习的问题。 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这一方式基本上成了课堂的主体,但是有的东西需要讨论,而有些东西不需要讨论。特别是新授课上一些难点重点的东西,即使学生讨论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做深入细致而又生动的讲解。应该说离开老师的讲,就没有教学。有的学校要求教师上课只讲几分钟是机械的,不符合教育的规律。讲什么,讲多长时间应该由课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不是人为的规定。同样讨论有它的必要性,但要讲求实效,确实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通过讨论也无法解决的东西就不要讨论,因为这种讨论是无效的,不仅无益,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更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这样的问题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只不过给学生了一个说话的机会。另一个方面有人认为讨论没有必要,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因为讨论是“生教生”的过程,弥补了教师对全班学生照顾不全的缺陷;同时讨论也是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很容易撞击出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认识走向深化。所以讨论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但一定要运用好把握住分寸,落到实处。

   其二,鼓励与惩罚的问题。有人认为新课程要求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对学生不能批评不能惩罚。以至于现在的课堂充满了表扬,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会得到老师的”很好”,读遍课文也会”真棒”,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老师也会做作的说”你比老师都强”等等,这种表扬过多过滥,以至使学生反感:是表扬他呢?还是骂他?表扬本是很好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积极性、上进心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惜的是这过滥的表扬使这一切失去了价值。其实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不是只有表扬,中肯的批评和指出错误的评价同样是对学生求知欲望的爱护,没有批评没有惩罚也没有教育。批评和表扬一样重要,恰当的批评惩罚更能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激情,客观地指出他们的缺点错误,让学生对自己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从而指导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青少年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的挫折教育关系到我们民族未来的韧性和承受能力。如果没有批评和惩罚,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又从何谈起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批评,批评也是爱。

   其三,形式与实效的问题。最近两年,学校经常组织一线老师听过各类公开课、优质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老师素质挺高,学生表现挺好,课件制作精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融治,一切都仿佛恰倒好处。但认真的思考下,就会发现,下了课,或者过了五六天,学生所得不多,如同大张旗鼓挎着竹篮子去打水。其实,教师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学生的理解、鉴赏和表达等基础能力的培养,仍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否则,很容易出现学生基础薄弱,华而不实,认识肤浅思想苍白的后果。各种公开课、优质课演戏的成分太多,可能执教老师平时不这样上课,但这些课的导向性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改革的目的是不管怎么改,都是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的有趣,爱上学习,形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收获,体验到学习的充实和乐趣,这是我们课改中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

如今教育改革方兴未艾,改革的进程、内容的更新、理念的进步,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专业化;学习理解适应新课程,站在改革前沿,引领新课程。这既是对我们的考验,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广大教师应该沉着应对这种挑战,勇敢的担起这份责任。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本》

2、《新课改的深化与反思》

3、《中学教师参考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