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探索之子 2021-03-01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

——灵遁者

要说中国最知名的科学家,非杨振宁莫属。我呢由于写过几本科普作品,所以对这个话题《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还是感兴趣的,愿意说上几句。

如果要给世界物理学家排名,前五名我会排名: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杨振宁。中国物理学家排名,自然杨振宁排第一,估计没有异议。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物理学家合影,爱因斯坦在C位。最近有一张杨振宁C位照片流传于网络。这张照片中的大佬很多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这些大佬都让出了C位,把这个位置让给了杨振宁,就足以说明了他在物理学中是“宗师”级别存在了。

人人都有求知欲,但并不是人人都是科学家。求知欲是科学家必备的条件,坚持努力,数十年如一日,不放弃对未知的探索,这样的科学家才是科学家。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被我们熟知的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宇称不守恒,另一个是杨米尔斯方程。宇称不守恒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就像一颗“原子弹”,击碎了很多经典物理学家的“经典守恒思维”,即使现在再去了解这段历史,也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两个中国小伙子,敢说,敢想,敢干,一鸣惊人!理论发布不久,就获得诺奖,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值得提一点,他们的师姐吴健雄女士功不可没,就是她带队主导了验证该理论,才使得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奖。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那就是杨米尔斯理论提出的时间要比宇称不守恒理论还早。杨米尔斯理论是1954年提出的,而宇称不守恒理论是1956年提出的。知道这一点,你其实就更能明白,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是多么大胆和勇敢。

因为杨米尔斯理论的核心还是“守恒”,就从论文名字就能读到这一点信息。论文名称是《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同位旋守恒和一个推广的规范不变性》,也就是说杨振宁打破了自己的认知,推陈出新,创立新的理论。

无论是“宇称不守恒”,还是杨米尔斯理论至今都还在为我们提供着力量,并且会一直延续。其理论的深刻性,在于打破人们的普遍认知,使得人们走向走远。也就是从P对称被破坏开始,现在CPT对称都遭到了质疑。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很多人可能会对CPT对称为什么被破坏感兴趣,这里就提一下。

 CPT对称被打破,物理学家都知道,但作为普通大众,很多人并不知道。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实际上不符合P对称,就是镜像不对称。就是弱力使得宇宙和宇宙的镜像以不同的方式发展。

  之后美国人詹姆斯·克罗宁和瓦尔·菲奇又发现K介子衰变过程违背宇称和电荷联合对称法则,他们都因此而获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9年3月,科学家称直接观测证明电荷宇称定律有误。美国费米实验室宣布说,该实验室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基本“确切无疑”地证明中性K介子在衰变过程中直接违背了电荷宇称联合对称法则。这一结果被认为是物质和反物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这一下子CPT对称都被打破了。

从此之后,谁也不敢说,我就能把这个世界的点点滴滴解释清楚。如果你这样说,那是因为你不懂。

成为一个科学家有多难,说万里挑一不为过。我希望很多在校的学生能明白这句话。出了校门,在社会上待几年,再想回去搞科研,那基本上是不行的。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与人和都不能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他的求学经历,知道他的父亲是数学家杨武之,他的老师吴大猷,王竹溪也都是很牛的。杨振宁这样评价王竹溪:“先生扎实深厚的学术基础和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即使到了美国,他也是如鱼得水,他的导师是泰勒,而李政道的导师是费米。因为这层关系,杨振宁也去听费米的课,所以说费米是杨振宁的老师也是可以的。不得不承认,当时国外的学术氛围更有利于科研,环境便利,就是天时地利。

爱因斯坦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走了整整十年时间,最大的难度在哪?在数学方面,这是他的短板。而同样推理“宇宙方程”,杨振宁这个时候数学能力就格外突出,以32岁的年纪,就完成了这个壮举。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中国人,中国科学家一定是很聪明的,也是很刻苦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走过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历程,得益于什么?得益于好的制度,得益于人才的培养。

中国的大学生数量,稳居世界第一。量变慢慢就是质变,所以中国的崛起,有根据,有基础,合情合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定是中国科学家在发挥主要力量。

“朝闻道,夕死可矣。”“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问题就在那儿,你不得不回答,你难道不想知道吗?相信每一个学生想知道,每一个科学家想知道,那就大胆回答吧。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每个人都有求知欲,这是科学家的首要条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家都是如此。不要把谁当成权威,科学界有权威往往不是好事。科学家需要大胆地去怀疑,然后去求证。

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致敬中国科学家,也致敬世界科学家。

我眼中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

摘自独立学者,科普作家灵遁者散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