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浊漳水注》里的河北(一)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浊漳水

                                 A

△又东过武安县南。

漳水于县南,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流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武安县故城,按《《读史方舆纪要》:“武安故城在今县西南五十里”推析武安县故城应即今武安市固镇古城,(备注:固镇古城为战、汉代城址,位于武安市固镇,固镇亦名故镇,城址位于洺河北岸,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50米,东西宽1500米,残存部分夯土城墙,高3米,城内出土有鼎、鬲、罐、盆、豆等陶器。固镇古城亦有武安故城之说。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地图集》将西汉武安县故城标注于今武安市区的西南不远处[2],估计是将较早时期(约1956年)发现的午汲古城[3]判定为西汉武安县故城了。

涉县故城,《地图集》将西汉涉县标注于今涉县的西北处[4]。城址不明,但附近有规模较大的涉城墓群[5]可为佐证。故此按注文“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流注之”推析涉县故城颇疑与今涉城镇寨上遗址[6]有关。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

漳水又东,迳三户峡,为三户津。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又东,污水注之。水出武安山,东南流,迳污城北。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污水东注于漳水。

三户峡,按注文援引“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三十里”结合地形地貌推析约今岳城水库一带。

污城,熊会贞认为污城约在临漳西与磁州交界处[7];但按注文“(污水)水出武安山,东南流, 迳污城北”所述污城方位及河道流向结合相关文普资料综合考量,本文颇疑污城即今九龙口城址。(备注:九龙口城址位于下庄店乡九龙口村南。东周·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近方形,边长约700米。城垣夯土筑成,残高1.6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罐、盆、豆等残片[8]按此污水亦应是与今东武仕水库上游相关的河道。

漳水又东,迳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梁期在邺北,俗亦谓之两期城,皆为非也。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即斯城矣。

漳水又东北,迳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宇。

武城,按注文“漳水又东,迳武城南”结合文普资料推析,应即讲武城。(备注:讲武城址位于讲武城乡讲武城村北系战国一汉代遗址·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漳河北岸的台地上。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1350米,东西宽约1319米。城垣夯土筑成,基宽约12—30米,残高l一6米。城北发现有汉代墓群,出土大量汉代陶器。城内采集遗物有铜镞和陶器残片o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可辨器形有板瓦、筒瓦、瓦当、罐、盆、豆等o当地传说曹操曾于此地讲武,故名讲武城[9]

西门豹祠,2008年邯郸市临漳县文物部门发现了后赵时期西门豹祠奠基石,从石刻上可以看出该奠基石距今已有1600多年。奠基石上文字记载:“赵建武六年(即公元340年),岁在庚子,秋八月庚寅造西门豹祠殿……”从而进一步印证了史书的记载。该奠基石的发现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西门豹的生平历史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西门豹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在邺地(今临漳县)为县令期间投巫治漳,兴修水利,留下了千古美名。西门豹死后,邺地人民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纷纷建庙立祠,最为出名的就是后赵石虎时所修西门豹祠。据史书记载,该祠南北长约三里,后赵皇帝石虎曾在西门豹祠内宴集群臣,是当时邺城最为显赫的建筑之一[10]。(据说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征集到的西门豹勒石原出土地,就是在曹操墓发现的安阳市安丰乡境内,当时是由在安丰乡打工的临漳时固村村民用拖拉机将石刻运回村的。)

漳水右与枝水合,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迳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劳犹有沟渠存焉。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其水又东北入於漳。

邯会县故城,当地学者认为城址在今磁县境内西清流村西约二华里处 ,现在大部分没入岳城水库之中[11]但按上述注文所述,枝水是在漳水经西门豹祠之后方注入的支流。而岳城水库在西门豹祠上游且注文中未见有漳水与邯会县故城明确的方位关系表述,因此邯会县故城地望本文姑且存疑。

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晏陂泽。故左思之赋魏都也。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

魏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后蜀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迳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渠水又南,迳止车门下。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宫有文昌殿。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下,注之洹水。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谓此渠也。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屈柱趺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中魏武所起,平坦略尽。《春秋古地》云:葵邱,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馀间。台成,命诸子登子,并使为赋。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官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时人以为美谈矣。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又于台上起五层楼,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南则金凤台,高八丈,有屋一百九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

邺城遗址位于临漳县倪辛庄乡和香菜营乡交界处(三国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等6个朝代的都城遗处·东汉一北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1957年调查.1976年以来全面勘查和重点发掘。城址位于现今的漳河两岸的台地上,由北、南两座相连的城址组成,分别称为邺北城和邺南城。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400、南北宽1700米。城垣夯土筑成,基宽15—18米。东、北城垣各发现l座城门址,门道宽20米。城内北部中央为宫殿区,发现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区以东为贵族所居的戚里及官署区,以西为禁苑铜爵园,有铜雀台、金虎台2座夯土台建筑基址。城址南部为一般衙署和居民区。城市布局分南、北两区,以北区宫殿区为主体,以宫殿区以南正中的中阳门大道为全城中轴线,此布局开辟了我国都城布局的新形制,对后世都城建设有重要影响。邺南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3460、东西宽约2800米。城垣夯土筑成,基宽10米。城内布局与北城相似,唯城墙外侧筑有马面,东南和西南城角为圆角,体现了军事防御功能。南门朱明门经过发掘,发现有双阙存在。城内出士遗物主要有板瓦、筒瓦、瓦当、石刻和石饰件等建筑构件,时代包括曹魏至北朝各个时期[12]徐光冀称邺北城是曹操所建,其宫城规划于全城北部中央,以西是铜雀苑,是曹操和嫔妾、建安文人饮酒赋诗的地方,铜雀三台就建在它西边的城墙之上[13]”。

徐光冀认为曹魏建造的邺北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单一宫城制度的都城,其中轴对称城市格局、明确的功能分区布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邺北城的规划建设影响了隋唐的洛阳城、长安城,以及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城,甚至对六、七世纪朝鲜的开城和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等城市规划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和邺北城相比,邺南城建城时间稍晚。“邺南城是东魏时期所建,紧靠北城,二者合而为一,北城南墙即南城北墙,这也是中国历代古都所仅见。邺南城继承了邺北城的中轴对称、棋盘式格局等特点,并且有所发展。到北齐时邺南城又进行了改建和扩建,使它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装饰、形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朝的北城,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都[14]

铜雀台遗址,位于香菜营乡三台村西北(东汉一北朝)大型夯土台建筑基址。位于邺北城西北部。残存部分平面长方形,南北长50、东西宽43、高46米。据史载,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铜爵台建于东汉末建安十五年(210)。发掘证实,铜雀台在曹魏以后的十六国、北朝时期均加以修缮使用。属邺北城历史上著名的饮宴赋诗场所,更是重要的军事堡垒。(河北文物局,2011

金虎台遗址  【香菜营乡三台村西·东汉一北朝】大型夯土台建筑基址。位于邺北城西北部。残存部分平面长方形,南北长120、东西宽71、高12米。北距铜爵台83米。据史载,金虎台建于东汉末建安十八年(213)。发掘证实,金虎台在曾魏以后的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继续使用并有所修缮。属邺北城历史上著名的饮宴场所,也是重要的军事堡垒。(河北文物局,2011

中阳门大道,[香菜营乡洪山村西至丁家村西·东汉一北朝]邺北城南北向主干大道。南起-中阳门,北直通宫殿区的主要宫殿。长730、宽17米,是邺北城墩宽的道路。路土厚0.5-1米。修建于东汉晚期至曾魏时期,北朗时期继续沿用。(河北文物局,2011

建春门至金明门大道,(香菜营乡骆家至三台村)邺北城东西方向主干大道。东起建春门.西至金明门。长2100米左右,宽13米左右。发掘时发现早晚两层路面,早期为东汉晚期至曹魏时期修筑,沿用至十六国时期;晚期路面是东魏、北齐时修建和使用的。(河北文物局,2011

值得注意的是,注文中的邺城是指邺北城而言,考古发掘报告中所提到的东魏时期所建的邺南城在郦道元时代尚不存在。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迳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于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军骑出入之节矣。

漳水又北迳祭陌西。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於此陌。魏文帝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皆曰,诺。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於河中,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又慕容隽投石虎尸处也。田融以为紫陌也。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於紫陌,建武十四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

祭陌(紫陌河),熊会贞援引《太平寰宇记》认为邺县东北永乐浦西五里处的紫陌河就是“巫为河伯娶妇处”的祭陌。

会贞按:《寰宇记》,浊漳水在邺县东北,有永乐浦,浦西五里,俗谓紫陌河,此即俗巫为河伯娶妇处[15]

紫陌浮桥,熊会贞援引《御览》认为紫陌浮桥在邺城西北五里。

会贞按:《御览》三百五十四引《邺城故事》,紫陌浮桥在城西北五里。《寰宇记》,赵武帝于漳水造浮桥,接紫陌,故号曰紫陌桥。

佛图澄先造生墓於紫陌,杨守敬亦援引典籍论述佛图澄墓亦在“邺西紫陌”。足见紫陌的确是在邺城西(备注按上述“紫陌浮桥在城西北五里”考量紫陌应在邺城西偏北处)。

守敬按:《十六国春秋》,澄建武十四年卒。《高僧传》谓卒于晋永和四年,正当赵建武十四年,且建武只十四年,踰年正月改元太宁,今订。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晋书.佛图澄传》,澄自起茔墓于邺西紫陌。《御览》一百九十五引《赵书》曰,佛图澄,建武末卒,葬邺西紫陌,先造生墓,已数年矣[16]

 

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今地有遗桑,墉无尺雉矣。

    临漳宫、桑梓苑,按《邺中记》:邺城西三里桑梓苑,有宫临漳水。则桑梓苑及临漳宫应在北邺城西三里处。


[1]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地图集》(下),2011年,文物出版社,第773页。

[2]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冀州刺史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页26

[3]午汲城址(午汲镇午汲村北150米.周一汉·省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东西~ 889米,南北宽768米。城垣夯土筑成,基宽8l3米,残高16米。 1956年勘查发掘。遗迹发现有陶荨、水井、灰坑和墓葬。出土遗物有铁器、铜器和陶窑;铁器有镢、锥、钩、齿轮等。铜器有镞。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可辨器形有板瓦、筒瓦、罐、盆、瓮、豆等。【见《考古通讯》1957年第四期】

[4]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冀州刺史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页26

[5]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地图集》(下),2011年,文物出版社,第786页。

[6]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地图集》(下),2011年,文物出版社,第785页。

[7]会贞按:《彰德府志》,污阳城在临漳县西南十五里,城临污水,故名。考漳水东流,先径污城,后径邺城,邺城在今临漳西南四十里,则污城不得在临漳西南十五里也,当在临漳西,与磁州交界处。

[8]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地图集》(下),2011年,文物出版社,第840页。

[9]《考古》1959年第7

[10]《河北邯郸发现西门豹祠奠基石 距今1600多年》, 《燕赵都市报 》,20081111

[11]乐庆森、尹建兵:《浅释“邯郸”》,《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30

[12]见<考古) 1963年第1期、1990年第7期、1996年第1期

[13]河北文物局:《河北文物地图集》(下),2011年,文物出版社,第835页。

[14]《徐光冀揭秘邺城考古:唤醒沉睡的六朝古都》,《河北日报》,2017-04-20

[15]《水经注疏》,第943

[16]《水经注疏》,第94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