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荡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荡水

△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

荡水出县西石尚山,东流,迳其县故城南,县因水以取名也。晋伐成都王颖,败帝于是水之南,卢綝《四王起事》曰:惠帝征成都王颖,战败,时举辇司马八人,辇犹在肩上,军人竞就杀举辇者,乘舆顿地,帝伤三矢,百僚奔散。惟侍中嵇绍扶帝,士将兵之。帝曰:吾吏也,勿害之。众曰:受太弟命,惟不犯陛下一人耳。遂斩之,血污帝袂,将洗之,帝曰:嵇侍中血,勿洗也。此则稽延祖殒命之所。

荡水,源出今河南鹤壁市东,东流经汤阴县至内黄县西入卫河[1]。《汉书·地理志》 河内郡荡阴县:荡水东至内黄泽。” 

荡阴县故城, 西汉置,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汤阴县[2]

石尚山,即牟山,位于鹤壁市中心西10公里,主峰在郊区谭峪、洪峪村附近。《山海经》曰:“谷顶似牟,因以名焉”。《水经注》称石尚山。主峰乌山,海拔763.5米[3]

嵇绍,西晋贤士,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字延祖。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官至侍中。永安元年(公元304),八王之乱时,陈眕挟晋惠帝与成都王颖交战,在荡阴大败。他以身卫帝被杀,血溅帝衣。忠元帝即位(公元三一七年)赐谥曰忠穆。稽绍著有文集二卷,(《隋书》、《唐书经籍志》)传于世[4]

     大家熟知“鹤立鸡群”这个成语吧,典故出于嵇绍。说有一天,有一个人兴奋地对王戎说:“我昨天看到嵇绍了,就像一个只俊美的仙鹤,站在一群野鸡之中,那个飘逸呀…”王戎听了以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那是因为你没见过嵇绍他爸”。          嵇绍,是嵇康的儿子。

△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羑水出荡阴西北韩大牛泉。《地理志》曰:县之西山,羑水所出也。羑水又东,迳韩附壁北,又东,流迳羑城北,故羑里也。《史记音义》曰:牖里在荡阴县。《广雅》称:狱,犴也。夏曰夏台,殷曰羑里,周曰囹圄。皆圜土。昔殷纣纳崇侯虎之言,囚西伯于此。散宜生、南宫括见文王,乃演《易》,用明否、泰始终之义焉。

羑水,在今河南汤阴县北,东流至内黄县入荡河[5]。《汉书 ·地理志》 河内郡荡阴县:西山,羑水所出,亦至内黄入荡。”   

  韩大牛泉,当地人认为古羑水发源于鹤壁集镇石碑头村东北一个叫水帘洞的地方,按此韩大牛泉很可能与水帘洞有渊源。

羑城(羑里),商朝监狱名。原为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北。因有羑水向东经流城北,故名。当地有一座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高出地表5米许的台地。台上有十几座房屋,数十株松柏,为当年囚禁西伯姬昌的地方[6]

(图片摘自网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yǒu)里城,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它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名扬海内外,"画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

羑城北水积成渊,方一十馀步,深一丈馀,东至内黄,与防水会。水出西山马头涧,东迳防城北,卢谌《征艰赋》所为越防者也。其水东南流,注于羑水,又东历黄泽入荡水。《地理志》曰:羑水至内黄入荡者也。

黄泽,按注文“(内黄)县右对黄泽”考量,则古黄泽约位于内黄县故城(今汤阴县任固乡故城村)东的大片低洼地带。

荡水又东,与长沙沟水合,其水导源黑山北谷。东流迳晋鄙故垒北,谓之晋鄙城,名之为魏将城。昔魏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军于是处,故班叔皮《游居赋》曰:过荡阴而吊晋鄙,责公子之不臣者也。

长沙沟水,今永通河[7]

晋鄙故垒(晋鄙城),在今河南汤阴县南三十里[8]。即今宜沟镇将城村[9]。(备注:将城村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记载:魏将城在县南18里,魏将晋鄙屯兵故垒,即史记信陵君令朱亥椎杀晋鄙夺兵处。后因降水流经此村,村名改为降城。今遵照国务院〔1979305号文件关于地名要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的规定,经安阳地区行署1981828日批准,恢复将城村名。

其水又东,谓之宜师沟。又东,迳荡阴县南,又东,迳枉人山东北至内黄县,右入荡水,亦谓之黄雀沟。是水,秋夏则泛,春冬则耗。黄雀沟荡水又东,迳内黄城南,陈留有外黄,故称内也。东注白沟。

宜师沟, 据《汤阴县志·地理志》(1738年版),《彰德府志》(1787 版)记载:宜师沟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即长沙沟水也。

内黄县故城,汤阴县任固乡故城村。1963年,南故城村民于大水后修护村堰时,曾于村南地下1米深处,发现一道10多米宽的夯土城墙。1984年,汤阴县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发现,南故城村东南土坑断面发现有夯土古城墙遗迹,城墙距地表1.2米,截面呈梯形,通高5米许,上宽8米,下宽15米,有层次分明的夯土层,夯窝呈圆形,直径0.12米,深0.07米,每层夯土厚0.13~0.15米,夯土为黄褐色,从城墙夯土中采集有粗绳纹筒瓦陶片。经勘探调查,古城墙向西延伸约1公里许,分析认为是汉代古城南城墙。1988年12月25日,汤阴县人民政府将“故城城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汉代地图上也将内黄县标在了今内黄县城西北与汤阴县故城村相同的位置[10]

外黄县故城,又作黄。战国魏邑。即今河南民权县西北三十八里内黄集[11]。《史记·魏世家》: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过外黄。即此。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3]鹤壁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鹤壁市志 (上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43

[4]《中国历史人物辞典》

[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6]《中华法学大辞典·诉讼法学卷》

[7]汤阴县人民政府史志办公室编;庞敬国主编;李建军,李海强副主编,汤阴大事记,2007.12,10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9]汤阴县人民政府史志办公室编;庞敬国主编;李建军,李海强副主编,汤阴大事记,2007.12,9

[1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