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根在内黄】内黄古代水路航线上的生命墙——古河堤

 天涯逸客 2015-07-25

河水孕育着丰富的文化,自古以来,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内黄河流纵横,是河堤把水聚拢,正是有了这些堤,让内黄与丰富的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人依水而居,充分地享受着河水带来的富足,但同时也相应地承担着河患带来的风险。作为开明的帝王,也倾毕生精力把治理河患作为头等大事。内黄历史上也曾经河流纵横,大河横溢,洪水肆虐,民无定居。境内曾流经有黄河、御河、淇水、荡水、洹水、漳水等。修筑的堤防有抵御洪水泛滥的鲧堤、尧堤、金堤等;有固定河道,保护堤岸的埽坝大吴埽、小吴埽、内黄埽、车赵埝、故城坝等。相应地在内黄境内也留下了古代帝王治理河患的足迹。其中境内的尧堤、鲧堤、金堤给内黄留下了丰富的河流文化。


提起河堤,自然而然地让我们想起杭州西湖边上著名的白堤和苏堤。它们是唐宋两朝著名的白居易和苏东坡两位大诗人在担任杭州地方长官时,为解除当地百姓遭受河患的疾苦,兴修水利,筑堤防护,在美丽的西湖留下的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不但名垂千史,也给西湖留下了绝佳的人文胜景。

想想,尧堤的名字也应该是和尧帝治理河患息息相关。尧帝的品质和才智非凡绝伦,他治理的天下,政治清明,世风祥和,是一个农耕文明飞跃进步的时代,同时河患也频频发生。内黄县西有尧堤,这是高堤乡韩俄村出土的五代十国墓志“东望遇(御)(指隋在曹操开白沟的旧道上开凿的运河,隋炀帝于大业4年赐名御河),西望沟决(指禹导河入黄泽之故渎),南望大道(凡指御河王告渡津之大道),北望尧堤”上确切记载的。也有后人把隋唐五代残存在豆公一带的古黄泽堤,称谓尧堤。


尧倾毕生的精力,也没能治好河患,因而他急需推选出一个接班人能够帮他脱离困境,于是他采取公投的办法想看看到底谁更能代表广大的民意。当鲧以“皆曰鲧可”这样深得民心的全票通过时,不得不说,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和份量当时是相当地高。于是,鲧带着众人的期望开始了他的治水生涯。他采取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取“堵”的办法,九年未平洪水,被舜杀死在羽山,树立了尧舜的权威。如今在亳城乡西,李七级村至赵高固村尚存1000余米残堤,为传说残圮的“鲧堤”。据说,高堤乡的来历是因为相传是鲧治水时所筑,所以命名为“高堤”。不管怎样,鲧能把名字留在内黄的历史上,不能只说是他治水生涯的败笔,至少能证明他也曾经为治水付出过艰辛。

古史料鉴证,金堤即黄河堤。其名称始于东周或汉代,因黄河汛期水急浪大,土堤易决,常用石筑堤。古代视石为“金”,故石堤谓“金堤”。金堤筑于秦,汉代增修。内黄县境内筑有左金堤,呈西南至东北走向,筑有近百里长堤。城关镇燕庄村的“燕氏祖茔碑”、宛庄村的“董公墓志铭”均有有关金堤在内黄县东的记载。金堤历经两千余年,直至金明昌五年黄河自阳武决口,黄河南徙离开内黄县,境内金堤渐废,有扒有平,近百里长堤,仅留西长固村西一段不足100米长,是因保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钺墓而幸免的。另一段遗址在燕庄村北,因河南省公路局修建省道吴黄线,北至清丰县阳邵西,南至内黄县葛庄村一段被压在路基下,无形中对这段金堤遗址起到了永久性保护作用。


水患如今在我们内黄人的记忆中已经变得渐渐模糊,那萦绕在梦中的是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像漂亮的带子延伸至远方的百里长堤。历经千余年,是河堤,让群众有了依水而居的坦然和优越感、安全感,更带来了沿河两岸的旖旎风光。有堤在,他们就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堤在,他们不再居无定所,颠沛流离,是十里长堤筑起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道安全的屏障!




声 明

  本文为“内黄旅游”原创,版权归“内黄旅游”所有。创作不易,创意更不易。如果喜欢,请给点赞。如果转发,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