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禹与大陆泽

 点滴斋书房 2021-07-28

先秦时期的古黄河在文献中称之为“河”或“河水”。《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描写古黄河的景色。

冀南区域的邢台处于中原腹地,位于先秦时期的中部农耕区,这个区域在夏商周三代的统治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开拓地,也是三代时期人口最集中,政治经济、文化高度文明的孕育萌发区。从目前考古资料看,夏商周时期的统治中心,即王都和王畿地区都在这个地区。

具体到今天的河北冀南地区(邢台),太行山横贯南北阻挡了冲积平原向东的发展的势态,从而形成了中国地理学的一级台地,而古黄河自山西高原下泄后,在太行山前形成一个广泛漫流的状态。在低洼处形成湖泽,这个湖泽就是著名的黄河九泽之一--大陆泽。

大陆与大陆泽是两个词,大陆应指高平的台地,而大陆泽是指在高平台地上的洼地有广阔的泽水。而今天我们都忽视了“大陆”的存在,常常与“泽”相连为“大陆泽”。

在先秦地理概念中,大陆的地域应很大,从目前所读到的先秦地理著作中分析,个人观点,先秦时期的大陆应指今太行山山左山右广袤的地域。

先秦典籍中有古河水“至于大陆”句,“大陆”在古代时是指高而平的土山,即阜。《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山如阜”毛传释读说:“高平曰陆,大陆曰阜。”

邢台古城位于大陆之上,即太行山山前台地,其东部即为大禹治水所至的“大陆”。

大陆泽又名巨鹿泽、广阿泽等名,是大禹时期天下九泽之一。

大陆泽的位置在哪里?《尔雅·释地》:“晋有大陆。”地在今河北隆尧、巨鹿、任县三县之间。其大陆泽遗址在今天的邢台市任泽区、隆尧县、宁晋县等区域。

《书·禹贡》:“北过降水,至于大陆。”《禹贡》是专门记录大禹治水的实录著作。

大禹,是夏朝的始祖,《史记》夏本纪第二有记载。关于大禹这个人物,在近代史上争议比较大。

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辩”学派用“层累说”对中国上古史进行了一次检验,将上古的历史与神话分开,在对神话研究的同时去校正上古史。大禹这个上古人物就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研究的。

围绕着大禹是神话还是历史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一个多世纪了,在考古工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禹与大禹的传说以及与大禹治水的历史逐渐呈现出来。

2002年的春天,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从海外市场偶得一件青铜器,这件器物因外表锈蚀严重,器底的大部分铭文被土锈掩盖,且文字深奥难懂,特意邀请李学勤先生进行鉴定,李学勤先生看到这件铜器后,对器物的外形、沿口下的鸟纹和腹部的瓦沟纹进行了认真研究,当读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铭文后,认为这是一件讲述大禹治水历史的重要青铜器,

遂公盨可以说明大禹治水是可信历史。

尧舜时期,洪水泛滥,民不聊生,虽然多次的整治,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四岳群臣向尧推荐鲧,鲧用了九年时间,洪水仍然泛滥不息。尧舜禅让,舜四方巡视,将鲧流放到羽山,却任用了他的儿子禹,让他继续治理洪水。

《史记》夏本纪第二:“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大禹聪敏机智,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且可吃苦耐劳。与遂、益、后稷一起发动百姓分治九州水患。大禹治理洪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岛,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在治理洪水的同时,还考察各地的物产,制定了“禹贡”,规定了“九州”应向天子交纳的贡赋。

大禹治水,首先从冀州开始,完成了壶口、梁山、太原、大岳山之南、太行等工程,治理了衡水、漳水和大陆泽,然后分流“九河”导水入海。其他地域,在兖州治理了济水和雷夏湖,将雍水和沮水汇流入泽中,将济水引入漯水与河水汇流。。在青州地区,对淮水、淄水进行疏通,将汶水转入济水。在徐州治理了淮水、沂水和大野泽,并将淮水、泗水转入黄河。淮河与大海的扬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三江既入,震澤致定。”在荆州域将长江、汉水注入大海。疏导了沱水、涔水,治理了云泽、梦泽。并使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航道畅通。在治理豫州时,导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入河,疏浚了荥播湖与荷泽,还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通过治理,梁州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也已经修好;在雍州治理了弱水,使水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也跟着也汇入渭水,还将沣水汇入渭水。

大禹不仅治理了“九州”的河流,还修筑了九条山脉的道路,其中开通了太行山及常山、碣石山的道路,这些道路与河流相连,形成“九州”水陆交通网络。

大禹治理了“九河”,制定了贡赋,使天下“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舜帝与禹、伯夷、皋陶谈话,对大禹的功绩进行评价,大禹说:我只想每天勤恳努力地办事。大家敬重禹的功德,让天下以大禹为榜样。舜帝推荐大禹继承帝位,后来他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朝。

从《禹贡》所记载可知,在大禹治水时期,大禹治理了大陆泽周边的洪水,并开垦了这里的土地,以此为天下之中,分天下为九州。

大陆泽与古河水不仅是大禹治水的地方,还是大禹父亲治水的地方。

河北南部太行山、古黄河、漳水、大陆泽都是禹贡九河、九泽、九州中的地域,河北南部是禹鲧时期重要的活动地区。

河北南部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略低,南部西依太行山,东部呈南部向的山前台地,平均海拨80米,发源于太行山的数条河流加杂着自山西平原的泥沙不断沉积,这样使大陆泽地区多次淤塞导致古黄河水患不断。为了治理古黄河的水患,传说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在河南内黄、浚县,河北邢台、山东临邑、冠县古黄河的流域还保存着传为鲧治理水患的“鲧堤”。

鲧堤是古代防治洪的大堤,又称禹堤,鲧堤还称金堤。西汉末年黄河泛滥,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研究了前人治理河患的历史,并对黄河下游地区进行了实地的调查,提出了《治河策》,认为战国时“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说:“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文中的“金堤”就是鲧堤,金堤的范围是指今河北省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邢台,河南省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省冠县等县。

据宋代李垂《导河书》记:“曹公所在开运渠东北有伯禹堤,盖鲧所留也,而禹修之,世遂曰禹堤。”与河北相邻的河南的内黄县、浚县等地区也保留有鲧堤。《汉书.河洫志》记载:“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立有堤,盖鲧所筑”。明嘉靖版《浚县志》记载:鲧堤在浚县城东,相传禹治水于此。《大名府志》:“浚县北有鲧堤,内黄亦有之”。《重修滑县志》也记述说是:“鲧堤在今硝河坡东,临河废县东北。南端起于东、西白茅,历后河、高王庙,直达于濮阳县境,延长五十余里……”。明代《一统志》也有同样的记载:“鲧堤在开州城(今濮阳)西十一里,自浚县入界。”清人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书中也记载:“更考乐史《寰宇记》云相州安阳县有鲧堤,禹之父所筑。”

在河北南部地区邢台境内的威县、清河、临西、南宫等县保存有古堤,地方志书中称为鲧堤,现古堤宽15米,现保存高度7米左右。关于鲧堤的走向,民国版《临清县志》记载:“自尖冢起,北经张堤、仓集镇、堤口、吕寨入曲周”(指今威县)威县境内保存长度约20公里。清康熙版《威县志》记载:“鲧堤自堂阳延入甘陵,经威县邵固集北,其村有名圈里者,三面濒堤。上宽二丈有奇,高二丈有奇”。清河县境内大堤北而西北行至威县东小庄、孙庄等村,再向北折入南宫境,堤势渐缓。

历史上为了防止水患,历代曾多次对大堤进行了修筑。2004年7月,配合邢、临高速公路的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鲧堤(吕寨南高速公路段)进行了一次局部的发掘。发掘大堤上宽34米、高4.5米。在大堤的夯筑层发现有唐、宋砖瓦、陶瓷残片、残夯石等。考古部门认为这段古堤应为宋代时修筑的。考古人员又据夯土层堆积情况推测,大堤在宋代时曾多次修筑。

宋代司马光有咏鲧堤诗:“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余家。贤守车才下,疲人意已纾。行闻歌五裤,京廪满郊墟。”

关于大禹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先秦史学会的指导下,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不同深度的讨论。山西、山东、四川、河南、安徽、浙江等地都进行不同深度的研究工作,相对来说,河北的禹鲧文化研究还比较落后。

河北及周边地区在禹贡时期为九州之冀州,各个地理志及先秦辞典籍都指明古河水流经河北地区,并在太行山东麓形成大陆泽,河北南部地区有黄河故道和大陆泽遗址,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发现,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及环大陆泽地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密集,为研究禹鲧时期的文化提出很多新的材料,结合出土文献、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会揭示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说宁晋县有尧台村、历城村。尧台村传为尧舜禅让的地方,历城村旁有土山历山,已被大水冲平;汉置历乡侯国、历乡县。《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莽曰:历聚”。《地形志》:“瘿遥有历城,在今宁晋县东二十五里。”传为舜耕历山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些记载和传说虽然确有学术上的可商榷的地方,但为我们研究尧、舜、禹鲧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可参考的线索,也为我们研究邢台古城的地理环境提供了很多宝贵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