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谷水注》所涉王城、成周城、千金堨等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A3

△东北过谷城县北。

城西临谷水,故县取名焉。谷水又东,迳谷城南,不历其北。又东,洛水枝流入焉,今无水也。

谷城县,春秋周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以临谷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502)二月,单子伐谷城。即此[1]。西汉置谷城县。

△又东过河南县北,东南入于洛。

河南王城西北,谷水之右有石碛,碛南出为死谷,北出为湖沟。魏太和四年,暴水流高三丈,此地下停流以成湖渚,造沟以通水,东西十里,决湖以注瀍水。

汉河南县, 汉河南县故城位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严辉认为虽然汉河南县城较早地开展了考古工作,但是由于现代城市的覆压,基础资料并不完备。另外还涉及商周早期城市向秦汉转换问题,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势必带来城市功能、作用的转变,致使在布局、结构上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汉河南县的做法是在东周王城内部缩小范围重新建设。但这种做法是否适应其他地方,不得而知[2]

图表一摘自叶万松;张剑;李德方:《西周洛邑城址考》《华夏考古》,19912期,70-76

谷水又迳河南王城北,所谓成周矣。《公羊》曰:成周者何?东周也。何休曰:名为成周者,周道始成,王所都也。

河南王城,即东周王城,外郭城近方形,四周为夯土城墙(如下图所示)东周王城的郭城, 从勘探结合发掘情况, 证明它的东西北四面城墙是连为一体的 东城垣在今光华路体育场路一线,其北端起自801仓库院内的北城垣东端,向南过光华路市蔬菜公司家属院省建三公司,过唐宫路市邮电局, 再过中州路旋宫大厦市政府家属院, 越凯旋路市农行大楼014中心高层住宅楼市二十七中至九都路,再南是断崖 北城垣位于今纱厂西路一线,西起纱厂西路涧河桥东南侧的北城角, 向东过纱厂南门 纱厂北路 解放北路天香楼,过金谷园路, 穿市一运汽车站市卫生纸厂及光华路至801仓库西城垣不甚规则,绕涧河呈迂曲折形北起西北城角,向南沿涧河东岸,经东干沟村西小屯村, 南至王城公园沿涧河又折向西, 过涧河约150米南折,穿建设路与中州西路交叉口, 进入七里河村,又西折过黄河路至洛阳铜加工厂家属院,又南折经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工业高专南院南城垣西接洛阳工业高专南院内的西城垣,向东过涧河瞿家屯村,再向东为断崖,应是被洛河所冲断[1]因郭城城墙自身的包含物无晚于春秋时期者,故考古工作者认为郭城城墙的始筑年代初定为不早于春秋时期 ,也不晚于战国时期[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报告,燕山出版社, 1989年,第124页[2]洛阳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981年第11。)目前在东周王城遗址只发现一个大城圈,东西宽约2890,南北长约3700,其中部的小城圈是汉河南县县城[5];通过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东周王城应该是具有宫城的城郭制的布局形态。东周王城西南部为东周王城的宫殿区,这一点已为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所证实[6]…….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王城东南角的宫殿区夯土建筑基址和大壕沟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东周王城具有二重基本上呈长方形的闭合城垣,宫城基本上被郭城所包围,宫城和郭城之间的距离较大;尤其是宫城的东部、北部,宫城和郭城之间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供一般居民的生活使用。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得知,宫城和郭城至少在战国晚期同时存在……东周王城存在起着“卫君”作用的宫城和“守民”作用的郭城。因此,有学者认为东周王城仍然为城郭之制的城市布局[7]

上图摘自徐昭峰:试论东周王城的城郭布局及其演变,《考古》,2011年第5期

成周城,按新近考古成果,成周城有西周初成周城、西周晚成周城、东周敬王扩建后的东周成周城之分,但均须与东周王城区别开来。上述注文援引《公羊传》及何休所注将东周王城与成周城混为一谈,给后世解读带来不少困惑,这是需要明确的。

西周初期的成周城,侯卫东认为始建成周是周王朝早期统治天下的重要战略,该城在西周早中期是两个行政中心之一,在管理天下的功能上甚至比宗周还强,同时还有军事上镇抚东方的作用。按《尚书·召诰》、《尚书·洛诰》、《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逸周书·作雒解》、《史记·周本纪》等早期文献,记载了西周初年在洛阳盆地营建洛邑或成周的事件,何尊等西周早期金文已记载有成周,说明周初确实存在营建成周之事。近年来考古成果认为西周早期营建的洛邑和成周是一回事,位置约今瀍河两岸的北窑一带。2007年,徐昭峰先生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材料,对成周和王城作进一步的综合研究,也认为西周早期营建的洛邑和成周是一回事,位置在今瀍河两岸。2012年,魏成敏、孙波先生通过对洛阳盆地西周时期材料的分析,进一步论证洛邑成周在瀍河两岸的北窑一带[9]。)

西周晚期的成周城,东移至汉魏洛阳城一带(即今韩旗周城)。侯卫东认为随着天下形势的变化,西周晚期重建成周城,其位置和性质都发生了内在的变化。成周城从洛河之北的瀍河两岸东移至汉魏洛阳城一带,其管理天下的行政功能减弱,军事防御功能则加强。西周晚期重新营建成周城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周王朝处于东、西方两面战争的高峰时期。侯卫东推测韩旗周城的始建年代很可能就是西周宣王时期(BC827---BC781),宣王最重要的卿士召穆公(召伯虎)的宗族可能就参与了重新营建成周城的活动。平王(BC770---BC719)以来的东周时期成周城的位置一直没变,春秋早期在涧河一带修建了(东周)王城作为周王朝的政治中心。但成周城在敬王(BC519---BC475)之前的春秋时期主要是军事防御功能,敬王扩建之后的(东周成周城)才成为周王朝的政治中心[10]

图表 3洛阳盆地五座古代都城遗址(包括东周王城、(敬王扩建之后)东周成周城等)示意图[11]

《公羊》,指《春秋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公羊高所传述[12]

何休,字邵公,任城樊(今山东曲阜)人。东汉经学家。官至谏议大夫。钻研今文诸经,著《春秋公羊传解诂》。为《公羊传》制定义例,阐明《春秋》中的微言大义,成为今文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13]

《地理志》曰:河南河南县,故郏、鄏地也。京相璠曰:郏,山名;鄏,邑名也。卜年定鼎,为王之东都,谓之新邑,是为王城。

郏山,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逸周书·作雒解》: 周公作大邑成周,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此[14]

鄏,《说文》:鄏,河南县,直城门官陌地也。从邑,辱声。《春秋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鄏郏鄏为周的旧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15]。郏鄏即指上述河南王城(成周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至王城公园一带[16]。。

其城东南,名曰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故谓是地为鼎中。楚子伐陆浑之戎,问鼎于此。

鼎门(定鼎门),城门名。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其南门之名。《帝王世纪》:成王定鼎于郏鄏,其南名定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17]

陆浑之戎,古族名。古戎人的一支,允姓。陆浑本瓜州(甘肃敦煌一带)之地名,在秦、晋之西北。允姓之戎居陆浑,又称陆浑之戎。公元前638年,被秦、晋诱迫而徙于伊川(河南伊河流域),仍以陆浑为号[18]

《述征记》曰:谷、洛二水,本于王城东北合流,所谓谷、洛斗也。今城之东南缺千步,世又谓之谷、洛斗处,俱全非也。馀按史传,周灵王之时,谷、洛二水斗,毁王宫。王将堨之,太子晋谏,王不听。遗堰三堤尚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齐人城郏,穆叔如周贺。韦昭曰:洛水在王城南,谷水在王城北,东入于瀍。至灵王时,谷水盛,出于王城西,而南流合于洛。两水相格,有似于斗,而毁王城西南也。

《述征记》,郭缘生《述征记》是唐前文人行役记的代表,具有行记的体例、地志的内容,记载了晋末宋初郭氏跟随刘裕北伐慕容燕、西征姚秦的沿途所见。原书已佚,古无辑本,佚文多见古书征引,但诸书只是摘录转述,无完整传录者,故此书至今仍未经系统整理,呈散乱状态,这也是唐前行役记的普遍现状[19]

谷、洛斗也,徐昭峰认为“谷、洛斗,将毁王宫”这一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是因为洛水有枝渎与谷水相通 ,在灵王二十二年由于洪涝灾害, 谷水与洛水暴涨, 谷水所在地势较高而倒流入洛水枝渎, 谷水与洛水二水相激于王城西南,因此王城西南最先受到毁坏。同时由于王宫四面环水, 所以进一步危及到了王宫的安全。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该事件的发生。其一是在位于七里河村以南的王城西垣一带, 土层复杂,东西有大量淤土存在。其二是在东周王城南墙以南涧河入洛水处的三角台地,也即《国语 ·周语下》韦昭对“谷、洛斗,将毁王宫”作注 “毁王城西南”的这一区域,发现了大面积的破坏春秋时期堆积且早于战国时期堆积的冲积沟[20]……(其中)宽带状的夯土遗存其实是战国时期为了在此修建大型建筑而将灵王二十二年,洛斗,将毁王宫这一事件后形成的大量的冲积沟进行回填夯打所留下的遗存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建筑区域内的冲积沟回填夯打不仅土色纯净而且异常坚实,夯土建筑区域外的冲积沟回填夯打不仅土色混杂而且比较疏松而这些冲积沟无疑就是洛斗 ,将毁王宫 这一事件在考古学上的反映[21]

颖容著《春秋条例》言西城梁门枯水处,世谓之死谷,是也。始知缘生行中造次,入关经究,故事与实违矣。考王封周桓公于是,为西周。及其孙惠公,封少子于巩,为东周,故有东西之名矣。秦灭周,以为三川郡。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汉以为河南郡,王莽又名之曰保忠信乡。光武都洛阳,以为尹。尹,正也,所以董正京畿,率先百郡也。

颖容著《春秋条例》,按《后汉书·颖容传》:颖容字子严,陈国长平人也。博学多通,善《春秋左氏》,师傅太尉杨赐。郡举孝廉,州辟,公车征,皆不就。初平中,避乱荆州,聚徒千余人。刘表以为武陵太守,不肯起。著《春秋左氏条例》五万余言,建安中卒。东(后)汉颖容所撰《春秋条例》为学术类著作。《隋书·经籍志》作10卷。已佚。清王谟《汉魏遗书钞》,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皆辑为一卷。原有五万余言。内容以左氏学观点阐述《春秋》的内容与体例[22]

谷水又东流,迳乾祭门北,子朝之乱,晋所开也。东至千金堨。《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洛阳记》曰:千金堨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谓之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

乾祭门,按杜预等乾祭门应为王城的北城门。(杜《注》,王城北门。《续汉志》,北城门名乾祭。)

千金堨,又作千金堰。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东汉初张纯筑,三国魏太和五年(231)重修。西晋张方入洛,破千金堨,颓毁殆尽。北魏太和中又重修。今废[23]。《河南十二县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堨。魏明帝太和年间更修,谓之千金堨,遏谷水东注,谓之千金渠。千金堨是曹魏至西晋时期洛阳城外一处重要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对于满足洛阳城生活用水、河道运输及城市防洪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维系整个洛阳城发展命脉的重要水利设施。千金堨的兴衰,直接关系到洛阳城市的发展。《太平寰宇记》引《东都记》言,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修复千金堨。千金堨的修建及堰洛通漕等相关工程的建立,为洛阳城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方便了人们生活,丰富了地下水位,为漕运提供了航道,绿化了洛阳城内园林。《洛阳伽蓝记》中关于千金堨明确表达了其价值计其水利, 日益千金,因以为名。魏晋时期的洛阳城市水利系统对于周边河流的开发利用,一是利用谷水修建千金堨及其相关工程,解决城市生活用水; 一是利用洛水进行堰洛通漕,解决漕运问题。二者相互结合,彼此贯通。历代政府针对两项工程,及时修复,不断完善增修,从而使得整套水利工程不断趋于合理,源源不断地提供城市发展用水,维持魏晋洛阳城300余年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发展的典范[24]。北魏杨播墓志亦进一步佐证了北魏对于洛阳千金堨的重修。志曰: “十七年( 493 ) 大驾南征,……以君为左将军,恒领万骑以卫中,拥车驾洛阳,定鼎于郏鄏。高祖初建都之始,君参密谋焉,仍以左将军与咸阳王禧等经始太极、庙社、殿库,又修成千金堨,引谷、洛水以灌京师[25]。郑连弟等认为千金堨类似为一横断谷水石坝, 堨上形成一个小型水库以调节向洛阳城的供水量如图所示:

五龙渠,即千金渠。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26]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严辉:《伊洛河流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城、古聚落汇考》,《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第330

[3]洛阳博物馆编,洛阳博物馆建馆50周年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8.12,2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涧滨东周城址的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第3期。

[5]梁云:《成周与王城考辨》,《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5期。

[6]洛阳博物馆编,洛阳博物馆建馆50周年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8.12,25

[7]洛阳博物馆编,洛阳博物馆建馆50周年论文集,大象出版社,2008.12,26

[8]资讯|城市考古研究的探索——以东周王城研究为例, 徐昭峰教授所著《东周王城研究》序,本文刊登于2019524日《中国文物报》第7

[9]侯卫东,《论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2016-09-07

[10]侯卫东,《论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2016-09-07

[11]摘自:钱国祥,《北魏洛阳城的考察及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的学术讲座,20190614于大同博物馆

[12]《红楼梦语言词典》

[13]《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下》

[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5]《字源·中》

[1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7]《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

[18]《中国历史辞典·第二册》

[19]郭缘生《述征记》佚文钩沉--《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802

[20]徐昭峰、薛方《洛阳瞿家屯东周大型夯土基址的发现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200633日第7版。

[21]徐昭峰:“谷、洛斗,将毁王宫”事件的考古学观察,中原文物,2007年第4,65页。

[22]《秦汉文化史大辞典》

[23]《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24]周勋:《论千金堨与魏晋时期洛阳城水利关系》

[25]杜葆仁,夏振英.华阴潼关出土的北魏杨氏墓志考证[J].考古与文物,1984(5)

[2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