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甘水注》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甘水

△甘水出宏农宜阳县鹿蹄山。

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谓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鹿蹄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鹿蹄山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山海经·中山经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水经·洛水注》: 鹿蹄之山,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隋书·地理志》:兴泰县有鹿蹄山。即此[1]。按注文“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结合百度地图综合考量,则鹿蹄山约今宜阳县南半坡山乃至洛阳灵山莲花公园一带之山岭。

半坡山

甘水,甘水是洛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宜阳县东南樊村乡任村西鹿蹄山南麓,全长约15公里。自南向东北流经今洛阳市洛龙区丰李镇小作村注入洛河。这条甘水并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而在《水经注》里却能单独成篇,予以叙述,可见其重要性。甘水的源头名“甘泉”。“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县“有甘城”。刘昭注引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这是把洛阳西南甘水的源头称为“甘泉”。甘水的下游被称为“甘泽”。《吕氏春秋·先己篇》载:  “夏后相(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后汉书·冯衍传》也说:“讯夏启与甘泽兮,伤帝典之始倾。”这里都把甘水的下游称为甘泽[2]

陆浑县故城,约今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东田地之中。2013,考古工作者在对伊川徐阳被盗墓进行发掘时调查发现。按《水经注》所载, 考古工作者推测南留村东古城址可能是西汉早期的陆浑县城的县治所在。经初步调查得知,该城址平面大致呈梯形,墙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201411月为了解该城的夯筑方式及时代,在东城墙进行了试掘。发现有城墙、灰坑、灰沟、房屋、墓葬等遗迹,出土有陶器、骨器、蚌器、铁器、铜器等[3]

△东北至河南县南,北入洛。

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之石城也。京相璠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汙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

余按甘水东一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之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

甘水又与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入于甘水。甘水又于河南城西,北入洛,《经》言县南,非也。故京相璠曰:今河南河南县西有甘水,北入洛,斯得之矣。

汉河南县故城位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故甘城(石城),考古学者认为即今鹿蹄山上的古石城。按西晋陆机《洛阳记》载:“河南县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即甘公菜邑也”结合上述注文:“甘水发源东北流,北屈,迳一故城东,在非山上,世谓之石城也。京相璠曰:或云,甘水西山上,夷汙而平。有故甘城,在河南城西二十五里,指谓是城也……“纵山”、“非山”都是鹿蹄山的别名。该山位于洛水南岸,地理形势险要,山顶地形平坦,建有古“甘城”。因该城的城墙由石板砌成,故世称“石城”,今天尚有残垣留存,在山下遥望仍清晰可见。在鹿蹄山南麓的山半腰,有一座天然大型石灰岩溶洞,被当地百姓称为“九龙圣母洞”。洞内的大水潭被称为“九龙潭”,还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天然石桥,成为远近游客造访的天然景观。鹿蹄山上的这座“石城”,当是远古时代的甘国故城。因此,京相称其为“故甘城”。它建于何时?今已难以确知[4]

鉴洛城,洛阳考古工作者认为鉴洛城即甘水东岸的甘国故城。该城位于甘水东岸,北对河南县故城。又因其位于洛河南岸,故亦名之为“洛南城”,位置在今洛阳市区西南的丰李镇东北[5]。【备注:春秋时期东周王畿内有甘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甘昭公有宠于惠后。”杜预注:“甘昭公,王子带也。食邑于甘”而上述郦注亦云:“余按甘水东十许里洛城南,有故甘城焉。北对河南故城,世谓之鉴洛城。鉴、甘声相近,即故甘城也,为王子带故邑矣。是以昭叔有甘公之称焉。甘水又与非山水会,水出非山东谷,东流入于甘水。甘水于河南城西,北流入洛。”《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县“有甘城”。】

由上述注文可知,位于鹿蹄山上远古时代的甘国故城(古石城)与甘水东岸的甘国故城(鉴洛城),这两处不同历史时期且地望不同的甘国故城给当时的郦道元也带来了不少困惑。

而这两处甘城亦均应为甘姓的发祥地。也就是全球甘姓宗亲寻根问祖的圣地。[6]

非山,《方舆纪要》等认为非山即鹿蹄山。按《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宜阳县》:鹿蹄山县东南五十里。一名纵山。或谓之非山。唐龙朔元年,畋于非山,是也。非,一作韭。甘水出焉。


[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员编,洛阳考古 4,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03,68

[3]吴业恒、马占山、郭改委、王云涛、罗火金、赵静、彭莉莎、屈红国:《河南省宜阳县南留古城东城墙发掘简报》,《洛阳考古》2018-01-31

[4]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员编,洛阳考古 4,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03,72

[5]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员编,洛阳考古 4,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03,72

[6]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员编,洛阳考古 4,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03,73-7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