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洛水注》所涉北山、清女冢、三王陵等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A6

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临亭川水,颇疑即今水兑河东的那条较大的洛河支流。

北山,尽管有当地学者按宜阳虎头寺北魏石窟碑文中出现的“北山”(而乃北山东翼岩[1]结合上述注文中的“北山”判定北魏时期的“北山”即今宜阳县苗村附近的虎头山[2]。但经百度地图结合注文所述作方位校验:位于洛水南岸的苗村附近的虎头山,不符合注文中“(长涧水)水出北山,南入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所述的北山,注文中的“北山”很显然是位于洛水北岸。故此本文认为虎头寺石窟碑文中(而乃北山东翼岩)的“北山”应指的是另一处当时名为“北山”的山岭。更何况像“北山”这样按方位称呼的山岭放眼各地亦是普遍存在的;不宜据此遽然判定虎头寺石窟碑文所提及的“北山”便是注文所谓长涧水所出之北山。

△又东北出散关南。

洛水东,迳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

九阿(九曲),洛陽西九坂之道。張衡《東京賦》:西阻九阿,東門于旋。[3]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北古涧、洛二河之间。[4]

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流,入于洛。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东出关,绝惠水。

豪水,具体不详

新安县密山,具体不详。

石墨山,在河南省宜阳县城西南。海拔476米。《水经注》云:洛水东迳九曲南,其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5]

又迳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耆旧传》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枝渎又东,迳周山,上有周灵王冢。《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故谥曰灵。其冢,人祠之不绝。又东北,迳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指谓斯亭也。

清女冢,应在洛水北岸,周山以西一带的山岭即“北山”上。(备注:此处出现的“北山”与上文“(长涧水)水出北山”之“北山”亦应区别开来,不可混为一谈。)

周山,一名小亭山。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6]

又东北,迳三王陵,东北出焉。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也。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

周灵王冢与三王陵,在东周王城遗址西南的周山上,有东西排列的4座冢墓,其中西边的一座大冢世人言其为“周灵王冢”,另3座相依的大冢为“周三王陵”。周灵王死葬周山,见于古文献记载。而古文献中对“周三王陵”的墓主,则说法不一……《水经注》既肯定了周山诸冢是东周4王的葬地,又对墓主的身份作了分析。“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之“河南城”,即汉河南县城,此城位于东周王城之内,是在东周王城废弃之后所筑;今存之周灵王冢位于东周王城和河南县城西南的周山上。谈到周灵王冢之东“周三王陵”的墓主,郦道元的态度是审慎的:他依据当时可以看到的典籍和可以听到的传闻,指出“三王,或言周景王、悼王、定王也”,又引崔浩说“定当为敬”、“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这两种意见对三王中的景王和悼王无异议,分歧点在于另一王是定王还是敬王?李国强认为定王不会死葬周山,“周三王陵”当为景、悼、敬三王的葬地[7]。(李国强认为:首先“三山”为景、悼、敬三王葬地,合于东周列王世次。其次“三山”为景、悼、敬三王葬地,与中国春秋战国之际冢墓出现的年代相符。其三,周山冢墓的出现,与灵王时“谷洛斗,将毁王宫”相关。[8]

周三王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部,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周山公园内,在周灵王陵西615米处。(摘自:最全洛阳帝王陵文图详解!(珍藏版),ZOLLE洛阳公众号,2015-11-6)

枝渎东北历蒯乡,迳河南县王城西,历郏鄏陌。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枝渎又北入谷,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

蒯乡,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续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河南县有蒯乡。刘昭注补:《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尹辛攻蒯。《晋地道记》曰:在县西南,有蒯亭。[9]” 

河南县王城, 汉河南县故城位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严辉认为虽然汉河南县城较早地开展了考古工作,但是由于现代城市的覆压,基础资料并不完备。另外还涉及商周早期城市向秦汉转换问题,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组织的变化,势必带来城市功能、作用的转变,致使在布局、结构上会有一些新的变化。汉河南县的做法是在东周王城内部缩小范围重新建设。但这种做法是否适应其他地方,不得而知[10]

图表一摘自叶万松;张剑;李德方:《西周洛邑城址考》《华夏考古》,19912期,70-76

郏鄏陌,即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西至王城公园一带。《左传》:宣公三年 (606),王孙满曰:成王定鼎于郏鄏。即此。[11]

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惠水出白石山之阳,东南流,与瞻水合,水东出娄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之山。

东南流,又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惠水又南流迳关城北,二十里者也。其城西阻塞垣,东枕惠水。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将五营士屯都亭,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函谷为之首,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

娄涿之山,按《河南府志》:………娄涿山,在新安东南二十里[12]

八关,东汉中平元年(184),灵帝为阻止黄巾军进攻都城洛阳,置八关都尉,驻洛阳西南散关城(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三十里洛水北岸),统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等八关。[13]

惠水、交触之水,严辉认为郭坪河对照《水经注》的记载为古之惠水,其最东面的支流(交触之水)与孝水发源于同一个山脉(山)。这两水一条向南流注入洛河,一条向北流注入涧河,首尾相连形成环抱之势,恰似(隋唐东都)西苑的天然屏障。[14]

廆山,一名谷口山。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山海经 ·中山经 · 中次六经》: 廆山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15]   

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谓是水也。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扶猪之山,北流注于洛水,其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纵山,非也;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虢水与扶猪之山,具体不详,但按注文“其南则鹿蹄之山也”则扶猪之山亦应与鹿蹄之山相去不远(约今宜阳县半坡山一带)。

鹿蹄之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鹿蹄山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山海经·中山经 ·中次四经》: “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 《水经·洛水注》: 鹿蹄之山,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隋书·地理志》:兴泰县 “有鹿蹄山。即此[1]。按注文“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结合百度地图综合考量,则鹿蹄山约今宜阳县南半坡山一带之山岭。

甘水,甘水是洛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宜阳县东南樊村乡任村西鹿蹄山南麓,全长约15公里。自南向东北流经今洛阳市洛龙区丰李镇小作村注入洛河。这条甘水并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而在《水经注》里却能单独成篇,予以叙述,可见其重要性。甘水的源头名“甘泉”。“后汉书.郡国志》载河南县“有甘城”。刘昭注引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这是把洛阳西南甘水的源头称为“甘泉”。甘水的下游被称为“甘泽”。《吕氏春秋·先己篇》载:  “夏后相(启)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后汉书·冯衍传》也说:“讯夏启与甘泽兮,伤帝典之始倾。”这里都把甘水的下游称为甘泽。[16]


[1]而乃北山东翼岩,自天奇扶余,此山陵清霄而垂悬堂侧,峻巘四开妙室。即因山势,仰为皇帝陛下、皇太后敬造释迦牟尼像一区”(摘自 贺玉萍著,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08,第95页)

[2]贺玉萍著,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08,95

[3]汉赋辞典

[4]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5]中国地名辞源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7]李国强:洛阳周山“周三王陵”墓主小考;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62009,三秦出版社,2009,15

[8]李国强:洛阳周山“周三王陵”墓主小考;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62009,三秦出版社,2009,16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0]严辉:《伊洛河流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城、古聚落汇考》,《庆贺徐光冀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第330

[11]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2]文史资料委员会,政协新安县委员会编;张友仁,赵玉珍主编,新安文史丛编山川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11,21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14]严辉:隋唐东都西苑遗址全释;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洛阳考古 2016年第2 总第13[M]. 2016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6]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员编,洛阳考古 4,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03,6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