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里的湘江(二)---《水经.湘水注》略考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B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

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迳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靖侯狗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

洮阳县,洮阳城址位于广西全州县永岁乡大塘村梅潭屯背后的土石山上,旧名改州滩。城东、南、西三面紧临湘江,北面是土山,西南为湘江的一条小支流——洮水。洮阳是一座山城,它依山势的自然形态用泥土夯筑而成,高出湘江水面约20米。城址平面罄折作多角形,中间有六边形台面,东西两翼略低而类似城郭,东、西开有二城门。凡城墙转角处均高出周围城墙体,原应有角楼等防御性建筑。城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残高23米,厚510米。城内发现大量绳纹板、筒瓦片和篮纹、席纹、方格纹、方格纹和米字纹组合的陶罐、瓮残片等。陶片的火候很高,都是汉以前的遗物,未发现汉以后的陶片和其他遗物,说明汉以后此城已被废弃。城东北的山岭上分布有汉代墓葬群[1]

洮水,洮水属湘江一级支流,发源地为广西全州县左出灵源寨万乡界上,右出凤凰殿岭。[2]

图表 1摘自葛剑雄主编:谭其骧全集/谭其骧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577

△又东北过泉陵县西。

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出。西流迳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馀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

营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一作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置,以在营水之阳得名。治营浦县(今道县东北),属荆州。后废置不常。东晋穆帝后定置,改属湘州。辖境相当今湖南道县、宁远、新田等县.[3]

泉陵县,西汉置。治今湖南永州市北二里。属长沙国。元朔五年(124)封长沙定王子贤为泉陵侯,改属桂阳郡。元鼎六年(111)于县置零陵郡。隋开皇九年(589)改为零陵县,移治今永州市。[4]

 泠道县,泠道县故城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东城乡培泽村南,系西汉遗存。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城门对开。东墙残长178米.西墙113米,南墙123米,北墙130米,夯土城墙残高2-5米,宽4-6米.护城河遗迹尚存.城内出土大量绳纹板瓦、简瓦和瓦当,以及印纹砖和印纹陶坛,罐残片,据《水经注·湘水》载:西汉初年建泠道县于此.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地图有该城标记.(见《湖南考古辑刊》第283页,1984年)[5]

九疑山,疑,又作嶷;又称苍梧山。在湖南省宁远县南部。属萌渚岭。因山有九峰皆相似,故名。东北西南走向,为由朱明、石城、石楼、娥皇、舜源、女英、箫韶、桂林、杞林九峰组成的石灰岩峰林。以舜源峰(华盖峰)最高,海拔638米。《史记·五帝本纪》: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水经·湘水注》:营水西流经九疑山下,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秦始皇南巡至云梦、汉武帝南巡至盛唐,均曾望祀虞舜于九疑山。舜源峰北麓有舜庙、碑刻,庙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有玉琯岩、紫霞岩等溶洞胜景。多杉、松、竹,特产斑竹,并产中药材。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舜庙,新华社长沙2004813日报道,湖南宁远县九嶷山的玉瑁岩前发现了唐、宋两朝祀舜帝的陵庙遗址。经考古专家证实,这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舜帝陵庙,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次发现。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在实地考察遗址后说,发现面积这么大,保存如此完整的舜帝陵庙遗址,而且还能看到历代遗址叠压的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舜帝传说”这一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的形成、演变、发展及文化内涵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学资料。之后又有学者通过马王堆出土地图和今地图的对照考察,推定马王堆地形图上的九柱状帝舜陵庙在今蓝山灵江的源头处,即香炉石的南坡,方向是坐北朝南,而七柱状陵庙在今宁远九疑河的源头处,即香炉石的北坡,也可能就在玉琯岩遗址处,方面是坐西朝东。前者指真正的帝舜葬所,后者指残破的祀庙,而柱状符号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立柱。九柱状帝舜陵庙来源十分古老,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与《国语》和《山海经》的记载相合。[6] 按此则上述注文“山南有舜庙”与今玉琯岩一带的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及马王堆地形图的七柱状陵庙大致对应。



【摄影:何进万】



【摄影:何进万】
  

  遗址区是舜帝庙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区,它由宋代舜帝庙遗址和玉琯岩两部分组成。遗址2000年被发现,2002年进行试掘,2004年至2005年进行正式发掘,揭露了包括两个大型殿阁建筑遗迹在内的面积5000平方米,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舜帝庙遗址它是宋代及宋代以前祭祀舜帝的主要场所。从秦汉至明洪武四年(1371)在此延续了1600多年。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高规格的建筑陶瓷和祭祀陶瓷。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著名考古学家黄景略、张忠培等30多位国内专家一致认为,舜帝庙遗址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有传世文献、存世碑刻、地下出土文献(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绘于公元前168年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与丰富考古学实证相互印证的古帝王祠祀遗址,是研究古帝王陵庙建筑格局及相关祭祀规制的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营水又西迳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托名焉。

营道县,西汉置,属零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三十余里莽、巢两水口。东晋改属营阳郡。隋移治宁远县东南四十里泠道故城,属零陵郡。唐武德四年 (621) 移治今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为营州治。[7]此外九疑山肖韶峰下的古城遗址 (位于伶水水道东岸今宁远县东城盐坛罐”(延唐观)城址),曾出土大量汉代陶器器物残片,确系一处汉代所筑城址。周九疑认为应是汉武帝元鼎六年前年所置营道县城。因其建制晚于马王堆三号墓《地形图》绘制时间50多年,所以古地图没有绘记它。又《汉书·地理志》营道县条目下注记有南有九疑山该城址南10公里即为九疑山,也证实它是营道县城。后因隋代 泠道与营道县一度合并。[8].

冯水,又名东河。即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东南冯江。《水经·湘水注》:冯水出临贺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冯水约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汉冯乘县以此名。[9]

冯乘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一说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以冯水得名。《水经·湘水注》:冯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冯溪,西北流,县以讬名焉[10]按方位推析颇疑与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老屋地城址有关联。(备注:老屋地城址位于桥头铺镇老屋地村南,系东周~汉遗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100米,南北残宽约80米.城垣残高0.5-2米。城堡犹存,高约6米.城内文化堆积厚0. 2-0.8米。采集石器有斧、锛;陶片有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其纹饰有绳纹,席纹等,器形有罐等。另有筒瓦等。[11]

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

萌渚之峤,五岭之一。亦名萌诸岭、甿渚岭。又名临贺岭、白芒岭、桂岭。俗名姑婆山,主峰九嶷山海拔约一千七百米,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贺县西北、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南北走向。为湘江支流潇水和西江支流贺水的分水岭。[12]

(萌渚之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有学者据此处郦注所载认为远在南北朝时代,姑婆山便以产锡矿著名,且称为锡方(岭);此地至今犹为我国第二大锡矿工业区……绕姑婆山簏,矿山棋布,有新路、水岩惧、望高、可连、江华等矿山,主要开釆喀斯特型砂锡矿床。[13]

锡方,西汉时设营道县,在今湖南宁远南约三十里,位于郴州市桂阳县西;而宁远、桂阳至今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14]

渚水北迳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迳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迳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迳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

营浦县(故城),位于湖南省道县道江镇寇公街北,系汉代遗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残长约700米,南北残宽约500米,夯土城墙残长约1500米。残高约2-10米,底宽约10-20米,护城河遗迹尚存。城内文化堆积厚约1-3米,地面采集有绳纹板瓦、筒瓦及方格纹,叶脉纹陶片。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营浦县于此。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中,绘有“营浦”县城图记。[15]

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迳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因舂陵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

都溪水,即今舂水下游。出今湖南宁远县东北,西流至道县入营水。[16]

舂陵县,舂陵侯故城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柏家村东南,系汉代遗存,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向,城门对开.东城墙残长约193米,西墙182米,南北两墙均为160米。夯土城墙残高2-4米,宽4-10米,护城河犹存.城内发现建筑遗迹.采集有绳纹板瓦、简瓦等.另有米字纹、叶脉纹、方格纹硬陶片,其器形有坛.罐。《水经注》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建舂陵侯城于此.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地图有该城标记,遗址附近有舂陵侯墓,封土已平。墓碑残断,可见“口陵侯墓”4字,清代立.(见《湖南考古辑刊》第281页,l984年)[17]

都溪水又南迳新宁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迳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

新宁县,三国吴析耒阳县置,属湘东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宁县南三十里三洞口。隋属衡山郡。[18]

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迳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也九疑山,北流迳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

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营水又北流入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迳泉陵县西,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

泠水,谭其骧先生认为泠水是深水、营水以外又一为后代所沿用的水名。由于《水经注》、《元和志》、《寰宇记》《九域志》等北宋以前地志只提到出自九嶷山的冷水,而不提到今之潇水(九疑河),而始见于《方舆胜览》的今之潇水,也出于九嶷山,《清一统志》遂谓古之泠水,即祝穆[19]以来的潇水。王先谦《汉书补注》,杨守敬《水经注疏》《水经注图》等皆从其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图中冷水也有水口水源两个注记,很清楚就是《水经·湘水注》中源出九嶷山,北流注于都溪水的冷水,也就是今之泠水。而相当于今之潇水的,则是图中的镛水,足见《清一统志》认为古泠今潇二名同指一水,是绝对错误的。[20]

营水,谭其骧先生认为《水经注》、《元和志》中的营水,不是今道县城西的营水。这条营水不见于《水经注》《元和志》,始见于《寰宇记》。在看到这幅图(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地图)以前,人们很容易认为营水—名在宋以前指今之潇水、沱水,到宋以后才移指这条水。《清一统志》馆臣厚古薄今,所以在永州府山川下的营水一条,竟专指沱、潇水而不及此水,别称此水为濂溪水。但近代图书多数虽改称此水为濂溪水,仍有沿袭营水旧称的。现在看到了这幅图,才知道原来西汉初年的营水正是指的这条水,两千多年来水名未变。而现今的潇水下游和沱水被称为营水,倒是西汉以后演变的结果。图中营浦县治不在营水之浦而在深水之滨,这并不足以证明深水受营水后已改称营水。若已改称,营水二字注记应在营浦下游。盖营浦初置县时本在营水之浦,其后迁治深滨,而县名未改。营水在深水支流中本不是很大的。何以深水之称不为较大的临水、叩水、镛水所夺,却为较小的营水所夺?大概就是由于营浦这个县恰迁治深滨所致。先是将县治附近一段深水改称为营水,其后又逐渐向下向上扩展,终于到了郦道元时代,营水之称遂被于深水全流。[21]

陈球,(118-179),东汉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人,字伯真。顺帝阳嘉中,举孝廉,历任繁阳令、侍御史。太尉杨秉荐为零陵太守,镇压桂阳李研和州兵朱盖等人起事。灵帝时任太尉、永乐少府,与司徒刘郃等密谋翦除宦官曹节等。事泄,被诬以图谋不轨,下狱死[22]。东汉儒学鼎盛,民间藩滋,世家浸染。陈球居庙堂之高,心存社稷,胸怀苍生,蕴义赴难,身没不悔,步清流名士之列,彪炳春秋。[23]

县有白土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志》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

口钱,汉代的一种人口税。民年七岁至十四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出口钱二十,为敬奉皇帝之用。汉武帝改为三岁起征,并增至二十三钱。汉元帝时复为七岁起征。[24]

钱剑夫认为汉王朝虽然规定三岁或七岁为口钱的起征年限,但在个别边远的地方如零郡竟是生下来一岁就出口钱。虽然有法定的征收数额,难兔层层剥削.譬如郡按全郡人口年岁计算,每人是二十三钱,却要征到每人五十钱;县就要征到七十钱,到了乡啬夫一级,可能就要征到九十钱或一百钱了。这样,贫苦人民当然难于负担,……郑产身为啬夫,而且又是贤吏,似亦难于“代出”这种巨款,只能是上言郡县;而郡县再属好官,也不能擅除此钱。当是仍照法定的年限和数额,从七岁起每人每年只出二十三钱,也就是说“钱得除指的是“溢额”得除,广大贫民就受惠无穷了。白土改为更生乡,当是这样的原因。[25]


[1]李珍,覃玉东.广西汉代城址初探[A].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8

[2] 地表水  .县志 全州县志[引用日期2014-01-19]

[3]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4]-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5]湖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9月,第331页

[6]马王堆地图中的舜帝陵庙,尤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0-15  

[7]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8]周九疑:对泠道、龁道、舂陵、深平城址地域的探讨,湖南考古辑刊,1999-06-15

[9]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10]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11]湖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9月,第331页

[12]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3]王德孚著,中国首次发现的褐钇铌矿花岗岩及西南地区前侏罗纪古构造控矿,地质出版社,2002.11,第1页

[14]霍有光编著,《史记》地学文化发微,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2,第216页

[15]湖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9月,第342页

[16]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7]湖南文物局: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南分册》,湖南地图出版社,1997年9月,第331页

[18]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9]备注:祝穆,(生卒年不详)字和甫,初名丙,其先为歙县人,寓居崇安(今属福建)。幼孤,与弟癸同从朱熹受业,刻意问学,著有《事文类聚》前后续别四集、《方舆胜览》七十卷。《全宋词》自《翰墨大全》丙集卷一三辑其词二首。按《四库总目提要》卷六八谓穆建阳人,误;又谓理宗时“除迪功郎,为兴化军涵江书院山长”,此乃其子洙事,误置于穆。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七有辨误。《全宋词》小传则未及订正。(马兴荣等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10,第110页)

[20]摘自葛剑雄主编:谭其骧全集/谭其骧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578

[21]摘自葛剑雄主编:谭其骧全集/谭其骧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579

[22]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23]东汉儒学兴盛与官员政治操守——以陈球为例      郎晓斌; 戴澍; 施政   昭通学院学报  2016-06-25

[24] -- 中国历史大事典

[25]钱剑夫著,秦汉赋役制度考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06,第53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