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多年,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投资人,都希望产生一定通胀(美联储也这样想)。因为通胀可以让经济数据变好、投资机会增多。通胀初期,人们感觉暖暖的,甚至“暖风熏得游人醉”。企稳的感觉是良好的,而经济回升又可以增加投资和消费信心,所以在经济低谷阶段,人们期盼通胀。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胀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以控制,什么都涨价,"蒜你狠"、"豆你玩"、"煤超疯"会卷土重来,甚至开始危及生产和生活。到了最后阶段,变得无法控制,企业不赚钱,居民收入无法提高,百姓苦不堪言。当政府意识到通胀的严重性之后,开始反手治理通胀,会让企业更加痛苦。 治理通胀的手段无外乎几种:首先是舆论手段,其次是行政手段,如果还不管用,那就使出杀手锏(货币手段),提准甚至加息。当商品价格被迫下行之际,企业将会大面积亏损并停产,价格下行、利率升高是两大杀器。只有某些加工企业,产品价格回落滞后于原料,还能保持一定盈利。 通胀趋势一旦形成,很难扭转。通胀的载体是商品,价格是通胀的指标,商品期货是通胀的阵地。大宗商品价格自2015年12月见底以来,多数出现了强劲上涨。例如铁矿石、煤炭、原油等,少则涨一倍,多则涨二三倍。2016年,传统企业明显感觉到经营好转,国家经济也出现增长。现在正是"微醉"阶段。 商品价格上涨有诸多因素:一是趋势因素,这是市场自身规律使然,不以人为意志为转移。二是炒作因素,例如铁矿石,2016年初澳大利亚按日减少向中国的供货量,意在提价;但是市场炒作往往顺势而为,逆势炒作只能事倍功半。三是政策因素,例如"供给侧改革",也是重要的价格推手。 煤炭供给侧改革推动了价格上涨,不仅实现了去库存,而且让煤炭企业实现扭亏。如果在稀土产业推进供给侧改革,对中国是最最有利的,因为中国是稀土出口大国;遗憾地是,稀土价格今年以来涨幅不大。推动铁矿石涨价是愚蠢的,因为中国完全依赖于国外矿石,供给侧的红利让国外拿走了。 通胀已经开始,我们不应该继续加速推动商品涨价,否则一旦衍生为恶性通胀,将会带来不利后果。一是不利于RMB汇率稳定,二是会让民众苦不堪言,三是会让低水平产业死灰复燃,四是会让货币政策骑虎难下,五是恶性通胀会危及国家管理。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应该重视警惕通胀,并从现在开始着手遏制涨价速度,而不是等通胀脱缰之后再治理。既然已经意识到通胀的危害性,就不应该继续主动推升通胀。不论是相关部门还是行业专家,都应该说实话、讲真话、提建议,平滑通胀曲线有利于经济和社会治理。 房地产去库存的逻辑,是通过减少要素(土地)供给,实现价格上涨,借助“买涨不买落”的情绪规律吸引民众买入,一二线城市实现了去库存,但是三四线城市收效甚微。上面提出2017年要实现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今天有专家说,中国的房产税几年内不会推出,或为房地产去库存而忽悠。 老百姓手里的钱变成固定资产,不仅不利于民生,也不利于消费,归根结底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各种资源配置都集中到大城市,三四线城市沐浴不到阳光,有钱人怎么可能不向大城市集中?虽然可以通高速、通高铁,但是其他优质资源(教育、医疗等)如何配置到小城市? 2017年将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会不会推升农产品涨价?国内粮食价格早已高于国际市场,再涨更加破坏平衡,也不利于民生。农民不会从通胀中受益,生活品和生产资料上涨会吃掉农产品利润。不管农产品是否涨价,但是预期出现了。看看这几天农业类股票,很多都涨起来了,朗源股份等再拉涨停。 美元再次加息了,美元货币趋紧,对遏制全球通胀是有利的;但是新兴市场货币如果不够坚挺,输入性通胀将很难抵挡。恶性通胀一旦起来,什么都会涨,但股市不会大涨,"通胀无牛市"的道理大家都明白。通胀猛于虎! 说说股市。 中午博文提出:救市或已"结束"。因为有一些迹象值得关注:一是险资入市比例恢复到救市之前,二是融资融券折算率进行调整,不仅扩大了范围,而且将亏损或大于300倍PE的股票折算率调整为0。是不是彻底结束救市还需要观察求证。 周一股市继续震荡整理,收盘微跌4个点,属于无方向运动。上周五认为,横盘整理有望持续到本周前半周,例如周一周二;但是如果再跌将会见到更大级别低点。周一市场,没有拉升动作,也没有打压动作;创业板稍弱,与短线获利盘有关,也与轮动有关。 目前属于弱平衡状态。一般来说,弱平衡往往发生在下跌趋势过程中,在K线上一般表现为横盘整理,需要施加外力才能打破这种平衡。建议当前不要频繁操作,尽量观望等待,等大盘做方向抉择。看看后半周是否有更好的机会出现。 养老金年底前入市渺茫,因为财政部要完善制度,要求各家机构20日前上报意见,按此时间进度,年底前很难将制度下发。目前市场弱势整理,是在等待养老金吗?主观上可以这样理解,客观上耐心观察,不能凭臆测而重仓赌涨。 再容市场走两步。 |
|
来自: 昵称7398945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