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供给侧改革与国际博弈...

 昵称73989452 2021-03-01


乍看标题,很多人一定匪夷所思:"供给侧改革"是中国内政,怎么和"国际博弈"扯到一起啦?

供给侧改革,多数人理解为"限产提价",珺沧海认为不尽然。"限产提价"、"国企扭亏"只是目的之一,目的之二是从供给侧入手,进行深化改革,逼迫并引导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改善服务、提升竞争力,从而改善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

但从结果看,确实起到了提振价格作用。很多资源价格出现上涨,例如煤炭、铁矿石、钢材等。从商品期货价格看,炼焦煤上涨2.5倍,焦炭上涨2.8倍,铁矿石上涨1.6倍,螺纹钢上涨1.25倍,热轧卷板上涨1.33倍。另一个结果是,大量企业扭亏为盈,特别是钢铁、煤炭企业。

黑色系商品在2015年底企稳,2016年展开强势上涨。价格为什么会暴涨?这里面有供给侧的预期,更有国际势力的"配合",也就是哄抬物价,特别是澳大利亚。为什么国际金融势力和国际矿石寡头要"配合"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这涉及到国际博弈。

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是什么?1、限制煤炭产量,方法是下达产量计划,限制采煤作业时间。2、压减钢铁产能,抑制产能过剩,例如京津冀地区,要求450m3以下高炉停产,目前停了一部分,尚未全停。3、要求中频电炉炼钢企业全部停产。

按照这个逻辑,铁矿石和钢材将如何走向?市场在思考,国际寡头也在思考。如果钢铁限产,那么铁矿石消耗将会减少,不利于铁矿石价格上行,但是钢材价格将会上涨,这将提升中国钢铁产业的利润空间,同时提高铁矿石定价的话语权。矿石巨头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它们会束手就擒吗?当然不会。

2012年初,铁矿石到岸价达到190美元,随后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下跌,至2015年12月跌破45美元。主要是因为后经济危机时期,需求低迷致使产能过剩;2014年中期,美国借乌克兰事件报复俄罗斯,打压国际油价,客观上对铁矿石下跌起到了助推作用。

彼时,力拓、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三大矿石巨头为了整肃市场秩序,也乐于动用价格手段(降价)将高成本矿石挤出市场,例如印度、南非、中国矿石。它们扬言将把矿石打到45美元之下,果然如愿以偿。它们的低成本开采矿区,据说吨矿成本不足20美元。

南非、印度矿失去了竞争优势,中国铁矿大面积停产。在中国,"矿主"曾经是"暴发户"的代名词,后来却成为"破落户"的代名词。沿海钢铁企业进行工艺调整,采用全外矿烧结,致使国内铁精粉价格低于外矿价格,而工艺调整前,国内铁精粉长期高于外矿价格。矿石巨头可谓用心良苦!

2015年底中国提出"压减钢铁产能",对三巨头形成了巨大压力,它们非常清楚,如果中国铁矿石需求减少,将是最糟糕的事情,因为中国钢铁份额占比全球50%。2016年数据:全球粗钢产量16.28亿吨,中国8.08亿吨。本能告诉它们,必须尽快出手拉抬矿石价格,否则今后的日子更加难过。

2016年初,三巨头开始渲染中国供给侧改革(压减钢铁产能)将推升钢材价格的舆论;同时每日减少向中国出口100万吨铁矿石,在一段时间内制造了"铁矿石短缺"恐慌,于是铁矿石变成了"疯狂的石头",仅仅一年时间,铁矿石价格翻倍

2015年股灾之后,中国严厉打击股票市场恶意炒作,并将徐翔抓进监狱,大量游资撤离股市转战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黑色系商品价格上涨势头。中国方面并没有严厉打击商品期货炒作,因为价格回升让中国经济感受到了冬天里的温暖。

国际矿石巨头联手国际金融势力操控价格上涨,是对中国实施的"定向打击",手段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属于国际版的"供给侧改革"。它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赶在中国压减产能之前挑起价格,释放中国的粗钢产能;哪怕未来价格震荡回落,也能获得几年的好光景。

价格回暖让中国经济数据变得漂亮,让税收形势得到了一定缓解,让中国经济感觉暖暖的。但是从长远看,这不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提升。大量低水平产能借机释放,大量停产企业开始复产,虽然2016年压减了4500万吨钢铁产能,但是产量却提高了,正如吴敬琏所说"越去越多"。

中国计划到2020年压减1.5亿吨粗钢产能,但是西方势力在唱反调。西方产业和金融势力对中国钢铁继续诟病,虽然对美欧出口没有增加,但是通过独联体侵占了欧洲份额,甚至间接出口到欧洲;并提出,中国钢铁压产能至少需要7-10时间。这或许也是为铁矿石造势。

在中国,有产业人士放言:钢材价格再也不会回到2015年底了;有经济人士放言: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了;有金融人士放言:2008金融危机已经结束了。果真如此吗?珺沧海不敢苟同。多数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专家也是跌时看跌、涨时看涨。越是敢于放言,越是说明危机尚未过去。

所有的价格(包括股价、房价、商品价格)波动都是市场行为,涨涨跌跌属于市场规律但在中国有些特别,这方面不细说),但是暴涨绝不合乎常理。如果商品价格缓慢回升,或许有理由相信"需求发生改变"、经济有可能见底回升了。股谚说"是底不反弹、反弹不是底",放到其他领域,这个规律依然有效。

2016年初珺沧海断言,黑色系商品价格触及底部或者波段底部,有望反弹30-40%。回过头看,趋势算是蒙对了,但是涨幅远超预料。展望未来,如果商品价格震荡回落,那么经济仍将陷入压力。在美元加息周期,商品价格回暖或许是暂时的(这里说的"暂时"是以年为单位的),谨防后市再反复。

乐观人士会反问:如果经济不是企稳,那么8亿吨钢去哪里了?2016年钢铁产量8.08亿吨(2015年产量为7.98亿吨),同比增加不足1000万吨(德国数据称中国增加了3000万吨),产量总体均衡。另外需要看到,市场的钢材库存大幅增加,有数据说已经达到2000万吨,也属于几年内的峰值。

如此看来,钢材产需仍处在温和平衡之中(发改委观点:煤炭产业供需也没有出现根本改变)。但是港口矿石库存已经超越历史高位,达到惊人的1.3亿吨。进口矿石价格在历史半高位徘徊,哪怕后面震荡回落,只要速率相对温和、时间相对较长,国际矿石巨头依然能获得巨大的利益。

美元进入加息周期,一方面说明美国经济相对稳定,但不代表全球经济彻底回暖。美元加息背景下,商品价格没有大幅暴涨的逻辑,后危机阶段,全球经济即便增长也是缓慢的;1929大危机不是自然摆脱的,而是因为二战。中国不具备持续大幅增长的逻辑(与印度不同),因为基础、体量不同了。

供给侧改革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巨大的,但认为是阶段性的,国际巨头哄抬价格也是暂时的。中国需要在经济调整中争取时间,矿石巨头需要自我保护中争取时间;同样是争取时间,目的完全不同,手段可以类似。西方列强希望中国经济永远维持低水平,而中国需要提升竞争力实现真正强大。所有的一切,都是博弈!

目前看,黑色商品短期难以大幅上涨(除非油价暴涨),矿石巨头不希望南非、印度、中国矿石抢占份额,一旦暴涨会反手打压。但是短期也难以大幅回落,一是因为炒作,二是压减产能制造了价格预期,三是中国当前战略需要大量资金,所以需要"经济温"。

国际巨头需要利润,中国政府需要税收,二者有利益交汇点。然而共同利益总是暂时的,只要利益链上的某一方达到了目标,随即就会产生分歧,而且随时会有不可预见的国际事件打破平衡。

未来会不会发生战争?这是最难预料的。有人说,一旦在中国周边出现战争,铁矿石和钢材还会暴涨。这个逻辑是天方夜谭,只要战争发生,所有的财富都会大幅缩水,大部分商品价格都会走低(黄金、石油除外)。我们不要期望战争,但对战争不能不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