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海拾贝: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浅谈写诗和感情(作者 周波)

 文化佳园 2021-03-01

   每天只要一打开微信,最为活跃的内容,应该是诗坛占居的空间比较大。好诗确实不少,而且也很感人。但也有一些诗让读者读后感觉厌恶,最关键的问题,是诗的感情不足,有的是硬凑句子,故弄玄虚,以为把句式分一分、断开表达,就是诗,这实在是一个很大误区。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感情。一切作家都有明确的是非好恶,诗人(写诗者)更应如此。感情的特别充沛、特别浓烈、特别炽热,可以说是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于诗来说,感情有无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有感情,艺术形象才有生命;有强烈的感情,艺术形象(诗的形象)才有旺盛的生命。反之,写诗没有感情的注入,则诗的形象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只能是概念化的、干瘪的、僵死的。举个杜甫《蜀相》的例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诗的前两句看是写景,实为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的“寻”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和“空”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有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要写好诗,诗人的感情从何而来?真挚感情只能从生活中产生。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感情了。如果说,在诗里,思想很难伪造,那么,感情就更是一点也作不了假。硬要作假,那只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言不由衷。而诗人要获得真感情,根本的途径是深入生活。我们平常说“真情实感”,“真情”只能从“实感”中产生。无生活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感情。我们今天的诗歌要叙人民之事,抒人民之情,“人民至上”,那就要深入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用对人民的挚爱,取得对人民的真情。

   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在我们今天,读者是需要充满感情的诗篇的,需要振奋人心、激励读者精神百倍地去革命、去建设,去写为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把我们的祖国尽快建成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诗篇,而不是那些抒发与人民格格不入、通篇充满消极颓废、卿卿我我的东西。

   好的诗歌,总是诗人对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才创作出来的,总是“从胸臆中流出”的。所以,感情对于诗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必须有感情,才能赋予艺术形象(诗意诗境)以生命,才能产生“惊心而动魄”的艺术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