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管仲之器小哉(3-22)

 经义工坊 2021-03-02

孔子对管仲多有肯定性评价,但对于管仲不节俭、不知礼的行为,仍然毫不留情地进行批评,这正是儒家一贯倡导“节俭”和“礼制”的具体体现。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管仲,姓管名夷吾,字仲。齐国人,春秋时齐国大夫,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

器,器度、器量。

俭,俭约、节俭。

三归,历代有很多种解释。归指归第,三归则指有三处可归的府第。

摄,兼职。

邦君,诸侯国的国君。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遮蔽门,天子、诸侯在大门口筑短墙以别内外,类似屏风、照壁等。

好,好会,友好的会盟。

坫(diàn),土筑的平台,用来放置礼器。反坫,诸侯会盟时,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于坫上,为诸侯宴会礼节。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回答说:“管仲有三处府第,手下的办事人员又不兼职,哪里称得上节俭?”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说:“国君树立塞门,管仲也树立塞门。国君与诸侯友好会盟时,设立反坫,管仲也设立反坫。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

管仲是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为使齐国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不朽功勋,被齐桓公尊为仲父。孔子对管仲以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维护和平、保存文化的功绩非常佩服,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管仲做出客观评价,以“仁”称赞管仲。

但是,孔子在本章却对管仲提出了批评。在孔子看来,管仲器量小,是小器而不是大器。从俭德方面看,管仲拥有三处府第,生活奢侈,在公共事务上因人设事、因人设官,一事一人、从不兼职,机构重叠,毫不节俭。从知礼方面看,古礼制只有诸侯家才能树塞门,只有诸侯家为了外交会盟才能设反坫,而管仲也树塞门、设反坫,管仲的行为显然僭越了礼制。即便因其功勋卓著,齐桓公恩赐其配享国君之礼,管仲如果真知礼懂礼,就应该力辞,而不能心安理得、安然享受。

孔子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孔子认为,管仲虽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却没能胸怀天下。成就霸主,拼的是力量,依靠的是军事武力和经济实力;而要成就王道,则拼的是德行,管仲没能帮助齐桓公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以德使天下民心归附、众人归仰。管仲不节俭、不知礼,有了优越条件就尽情享受,只不过是当时朝中众多官员的一个缩影,这些大量存在的僭礼之举推动酿成了不良风气。所以管仲死后,齐桓公生活奢靡、重用佞臣,最后在内乱中饿死,齐国的霸业也随之消失。如果管仲有足够的器量,就会自觉拒绝特权,进而劝谏齐桓公注重节俭守礼,齐桓公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为政者应随时随地检点反思,自己所作所为是否奢侈、是否违礼?唯有拘小节,方可成大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