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5-20)

 经义工坊 2021-03-02

凡事三思而后行,总会利多弊少。孔子一贯倡导谨言慎行,但一个人做事如果过于谨慎,顾虑太多,就会导致犹豫不决,引发各种弊端。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
季文子:春秋时期鲁成公、鲁襄公时任正卿,鲁桓公的少子季友之孙,字行父,谥号“文”。
三思:多次思考、考虑。
再:两次。
斯:就。

【译文】
季文子凡事都要思考多次才能行动。孔子听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季孙氏是鲁桓公少子季友的后裔,鲁国掌权的贵族,是春秋后期掌握鲁国政权三家贵族即“三桓”中势力最大的一家,但季文子本人并不骄横。所以,孔子对季文字评价较好。据《左传·文公六年》记载,季文子出使晋国时,曾让手下准备好遇到丧事该如何行事的礼仪再上路。他的下属不明白,季文子说:“预防意外是古代的好教训。万一需要而没有准备,就会处于困难的境地。多准备一些有什么坏处呢?”这恐怕就属于本章论述所指的“三思而后行”。

孔子及弟子以及传人关于“思”的论述很多,《季氏》有“君子有九思”,《为政》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等等,大多论述多思、慎行、慎言。“三思”即是多思。季文子凡事都要多方考虑、多次思考以后才采取行动,这和孔子所提倡的“三思而后行”正相吻合,但是孔子为何却说季文子只需要考虑两次就行了?显然,这里仅仅是针对季文子而言,并非所有事情都一定是再思即可。 

南朝梁儒家学者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认为:“孔子美之,言若如文子之贤,不假三思,唯再思,此则可也。斯,此也。有一通云:言再过二思则可也。又季彪曰:君子之行,谋其始,思其中,虑其终,然后允合事机,举无遗算。是以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复白圭,夫子称其贤。且圣人敬慎于教训之体,但当有重耳。固无缘有减损之理也。时人称季孙名过其实,故孔子矫之。言季孙行事多阙,许其再思则可矣,无缘乃至三思也。此盖矫抑之谈耳,非称美之言也。”可见对此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孔子“美”之,认为季文子贤能,不需要考虑多次,只需要考虑两次就行了;另一种则认为是非“美”之言,季文子并非时人所说的那么贤能,孔子对此有矫抑之意。

孔子对“思”的观点是思有方向、思亦有度。现实生活中,针对某一件具体事情而言,如果思得太少,考虑不周,就会铸成大错。如果情况已经完全清楚,利弊权衡到位,却仍然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就会错失良机。孔子所倡导的“三思”不是毫无休止地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也不是一直留在制订、比较各种运行方案的层面,只要底数清楚、情况明白,就要当机立断。由此可见,三思而行和当机立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处事多思当然是对的,但过于谨慎却不是尽善,这也正与孔子“过犹不及”的观点完全吻合。所以,从指导现实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孔子的教诲既极具生活哲理,又富有实用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