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见南子,子路不说(6-28)

 经义工坊 2021-03-02

孔子去见南子出于什么目的、做了些什么,外人无从知晓。面对子路的不满,孔子正言相告,纠正子路的错误理解,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有淫乱行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
说(yuè):同“悦”。
矢:正告。《尚书盘庚》有“率吁众戚,出矢言”的记载。一说同“誓”,发誓之意。
否(pǐ):一说指做了不正当的事。另一说为《易经》否卦之否,上乾下坤,天地不交,上下隔阂之象,遭遇困顿。
厌:厌弃。一说指谴责。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正告子路说:“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让天谴责我吧!让天谴责我吧!”

这段有名的典故,将孔子这位圣人与卫国卫灵公夫人、在当时以淫荡出名的南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后世产生了许多遐想。而且从本章对话内容来看,当时也给弟子子路留下许多困惑。当然,子路的困惑与后世的遐想有着本质区别。

孔子去卫国的时候是公元前497年,在卫国待了5年,直到公元前492年才离开卫国到晋国。据说南子生性淫乱,但卫灵公对她非常宠爱、百依百顺,甚至朝政大事都依她而行,足见卫国已经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乱局面。孔子见南子,是希望自己的为政之道能够得到南子的认可,然后说服卫灵公来推行他所倡导的礼治之道。

可以想象孔子见南子,其内心一定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孔子对无道、无礼本能地反感,对必须通过南子才有可能说服卫灵公的做法绝对不能接受。但另一方面,孔子又有极力恢复礼治、天下归仁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必须做出取舍,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只要能够让卫国恢复礼治之道,即使因见南子而损害自己的名节也在所不辞。子路理解不了孔子这种崇高境界,所以很不高兴。

关于孔子的回答,后世有多种理解。“矢”理解为“正告”,可以体现孔子作为先生的威严,以及表明见南子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理解为“发誓”,侧重表现孔子内心的失望与无奈,既是对卫国的失望,也是对子路不理解的无奈。“厌”的意思则随着对“否”的不同理解而不同。“否”如果理解为不正当,“厌”则可理解为“谴责”,如果自己做了什么不正当的事会遭到天谴,“天谴”至今都是一种非常恶毒的咒骂,有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之意。“否”理解为陷入困境、遭遇困顿,“厌”则可理解为“厌弃”,是对自己不能达到既定目标而感到无助与落寞。

子路不高兴应该还有一种可能。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正值卫灵公嫡孙辄与其父亲蒯聩(kuǎi kuì)争权。卫灵公的世子蒯聩因耻南子淫乱而打算杀死她,得罪了卫灵公。公元前493年,卫灵公病逝,南子依照遗命立小儿子郢为卫君,但郢却不肯接受,于是立卫灵公的孙子辄为卫君即卫出公。此时辄只有16岁,实权掌握在南子手中。孔子如果正是在这个时候去见南子,子路则会认为孔子是去帮助南子而不是帮助卫君辄。事实上孔子既没有帮助南子,也没有参与拥立卫出公。

不妨撇开孔子见南子的真实目的和子路不高兴的真实原因,就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来看,本章所记子路敢于直言先生的不是之处,先生及时正告弟子的怀疑之辞,先生与弟子的真性情跃然纸上,足见学风之纯正、教风之高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