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笃信好学,守死善道(8-13)

 经义工坊 2021-03-02

孔子给弟子们传授为官之道,认为“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为官处世的重要原则,并强调应当将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紧紧联系在一起。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注释】
笃信好学:笃,厚。笃信,坚信。
守死善道:誓死守护道。善道,“善”其道、“善”于道,治国理政的大道;一说“善”与“道”为并列关系,皆是守死的对象。
见(xiàn):同现。此处意为出仕。

【译文】
孔子说:“坚定地信仰道,勤奋地学习道,誓死守卫道。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待在祸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是耻辱。”

明大道、知进退,是为政的智慧,也是为政的原则,孔子强调的仍然是一个“道”。“笃信好学”,“笃信”就是有坚定的信心,“好学”就是持之以恒,不管遇上什么挫折都不能退缩。“守死善道”,“守死”就是誓死守卫,“善道”就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大道,于人是为人处世之道,为政是治国理政之道,这些道都是值得景仰、崇尚的道,所以为“善道”。“笃信”“好学”“守死”的都是这个“善道”,一生不要改变,一生也不能改变,正如曾子所说“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孔子强调,处世要以“道”为根本准则,坚守大道才能成就自我。一个人既要有渊博的学问,还要有坚定的信仰,更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时代环境允许,就出仕以兼济天下;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则退隐以保全性命、等待时机。这正是儒家进退取舍之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儒家特别讲究为官的环境和时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邦”是指隐藏有极大政治风险的国家或地区,但并不一定已经出现动乱、动荡。准确识别“危邦”而不入,需要有洞察时事、研判趋势的预见能力。“乱邦”则是指已经陷入动乱的国家或地区,在这样的环境里,不仅难以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且可能连性命都难以保全,当然应该避而远之。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若是天下太平、政治清明,君子就可以出仕为官,施展才能,造福于天下。若是天下无道、政治混乱,君子就应归隐于世,保全自身,传道于后学。《论语》有多处关于守大道、知进退的论述。《论语·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去积极行动;如果不用我,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论语·卫灵公》:“子曰:“直哉史鱼则!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有道时,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时,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有道时,出仕为官;国家无道时,便隐藏身退了。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国家有道,政治清明,就应积极地入世,为民众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果没有这样做,就说明自身德行、才能都不够,因此就会处于贫困、低贱的境地,那是非常可耻的。国家无道,政治混乱,如果趁乱世而谋取富贵,也是非常可耻的行为。《论语·宪问》同样谈到“耻”的问题。“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宪问什么是耻辱的事。孔子说,国家有道,可以为官得到俸禄;国家无道,还为官得到俸禄,这就是耻辱。

君子或“现”或“隐”,随着“邦有道”“邦无道”而定,但是君子之“道”不能弃,必须以“善道”作为为官为政的基点,以国家和社会民众利益为重,而不屈从于威压,也不迷惑于阿谀,更不沉沦于铜臭,就不会落入“耻”的处境和结局。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天下是否有道再决定是“现”是“隐”。孔子为弟子面对重大抉择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指导,是极为高明的人生智慧,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