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子绝四(9-4)

 经义工坊 2021-03-02
“意、必、固、我”是扰乱人生追求的四大不良心性,直接影响着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只有从“绝四”入手,才能增强修养、完善道德,成就高尚人格。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绝:杜绝,一点也没有。
毋:同“无”,没有。
意:同“臆”,凭空猜想、猜疑。
必:必须、一定、必定。
固:固守,固执己见,固步自封。
我:自私之心,自以为是。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能做到不凭空猜疑,不绝对肯定,不固步自封,不自以为是。

关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多种理解。有人理解为,思考不凭空臆测,说话不妄下断语,做人不固执强求,做事不我行我素。有人理解为,无主观臆测心,无绝对肯定心,无固执心,无自我心。有人理解为,没有主观猜疑之意,没有定要实现之期,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自利之心。理解各异,但大同小异,都是孔子不离于“道”的修为境界。

意、必、固、我,都是只强调主观,不尊重客观,表面上看似执着,实际上缺乏变通,极易产生偏见。孔子善于“用中”,从来不固执、不偏激、不极端,如对于“麻冕”与“纯”的问题,就选择了“吾从众”,这正是中庸之道。

宋郑汝谐先生《论语意原》对此还有独到见解,“子之所绝者,非意必固我也,绝其毋也,禁止之心绝则化矣。”他认为“子绝四”,不仅是杜绝了“意必固我”这四个方面,而且连“毋”字也绝掉,即先绝“意必固我”,再绝“毋”,所以“子绝四”所绝的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个人绝掉“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后,才能基本上达到“诚”的境界。曾国藩曾说“一念不生是谓诚”,心中一个念头都没有,一念不生,空空如也,一切随顺自然。孔子因“绝四”而“诚”,因“诚”而达“无我”之境,堪与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相比相通。

圣贤为人处事,都是先放下自我、放下主观,保持内心空灵宁净,看清自己、看清他人、看清众人的真实心理、价值取向,准确把握“时”“位”,掌握火候,因势利导,引导自己、引导他人、引导众人守正道、走正道、成正事,使之各得其所。如果人人都能够做到“绝四”,《大学》所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