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小识︱不值一个豆

 村庄物语 2021-03-02


这是村庄物语第233篇原创推送

大豆作为油料作物,皖北农人都视作“金豆子”。这样的比方,一方面因为大豆的金贵。大豆的价格,总超出别的粮食一大截。另一方面,也表明皖北人的日常生活中,豆子的重要。

纯豆油是上佳的食用油。这没得说。有的人专门到乡村,踅摸“小榨子”油坊榨出来的纯豆油,要啥价给啥价,眼都不带眨一下的。榨油后剩下的豆饼,喂猪能长膘,上地能增添肥力。大冬天里,炒胡萝卜片,拌些豆饼,那叫一个美味。

因此,皖北人的观念深处,哪怕“一个豆”都很金贵,舍不得浪费。大豆收获后,不论地里还是场上,多见蹲着一粒一粒拣拾豆子的老人或孩子。于大豆来说,所谓颗粒归仓,才最为真实。而在他们日常说话中,尤其是评价一个人的人品时,总会有意无意地,顺口就拿“一个豆”作比。说某个人“不值一个豆”,那他在为人处世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德性,就已经低下到了极端,再也“拿不上手”,无可救药了。

啥样人才算是“不值一个豆”?耍赖皮的人。他前头讲话,后头摆手。转过脸来,说过的话就不记得了。“我说了吗?”“啥时候说的?”一脸的茫然状。跟他当面对质,都不管用。借债不还,装作忘了;你不好意思提,他永远没有提出来的意思。托他办事,哪怕紧要事,他也总是把事情“放到慢水里”。起初问他,他还能记起来;久了,跟他提,他会挠头,或者拍脑袋:“有这回事吗?”一而再,再而三地跟人家耍赖皮,皖北人就说他“不值一个豆”。

还有的人,人来人往的处事中,不顾情面,不讲情分,甚至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做起事来,只讲自己,不管别人;只讲小家,不顾大局。人家有了难处,他不帮衬不说,连句宽心的话都没有。漠然视之,视而不见。这样的人,跟外人来这一套,倒还情有可原。他跟至亲、同族的老老少少,也这样。对他的所作所为,人都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用“不值一个豆”编排他。

皖北村人看来,“一个豆”也就是一个人品行的底线。有了这“一个豆”,他的人品即使低了些,也低不到哪里去。因为“一个豆”还在,还值,还有品。如果连“一个豆”都没有了,那他就彻底划破了底线,滑向了“冰点”以下。人们眼中,他也就真的没品了。对那“不值一个豆”的人,皖北人惟一的办法,就是蔑而远之,不跟他掺搅。

古往今来的皖北人,最讲究有品。品就是人品,就是情份情谊。它简直就是皖北人的一张品德身份证。如果一个人混到了“不值一个豆”的地步,那他的社会交往,就会陷入寸步难行之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