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池家岗年鉴|地纪④

 村庄物语 2021-03-02

◎地标记

北老桥。即北大桥。池家岗最大的桥梁。位于北头子北侧,青年路与曹池沟交界处。因池家岗属邵圩村,2015年危桥改建加固时,名为邵北桥。

摄于2020年4月

1949年前,该桥就已存在,为小木桥。不足10米。水利兴修过程中,曹池沟不断疏浚,1950年代改建砖石拱桥,沟通韩家岗与池家岗的交通便利。此后,曹池沟历经数次疏浚,北老桥一直使用。至21世纪初,已成乡村危桥。2015年加固改建,长19米,宽7.25米,水泥路面。该桥为池家岗人进出桥北耕作,韩家岗到邵圩子的主要出口。

烟袋湖(补充)。据池家岗老辈人回忆,确如周秀琴所说,烟袋湖应为烟墩湖。据说,湖北侧,确有一座烟墩。旁有一小湖。寻常时,湖水清澈见底。传说曾有人提出把小湖填埋,增加耕地的动议。但未及实施时,有一天,也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白色的“老哇子(一种鸟,可能是长腿鹤)”。它受了伤,落在湖边死去。“老哇子”死后,清澈的湖水,顿时一体通红,就像血染的一般。此后,池家岗再也无人打填埋的主意了。

烟墩,编者查资料,应为古代的烽火台。池家岗向西5公里左右,今有慎城镇陈圩村。该村东侧,有“九里墩”。很高的一个土堆子。据云,那就是一座烽火台。古人用来传递敌情信息的地方。

由此看,在古代,烟墩湖所在的池家岗,也可能是颍上境内的一个军事要塞。

网络截图

小资料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它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

关于烽火台的结构和应用情况,在敦煌、居延的烽燧遗址中出土的汉简有说明:“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率人二百三十七”。“广丈四尺,高五丈二尺”。汉简中还表明当时守烽燧的人数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一人。戍卒平日须有一人专事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