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件事,吕夷简比范仲淹高明

 止观观止 2021-03-02

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皇帝元昊入侵,大将刘平率兵抵御。激战中,监军宦官黄德和畏敌先逃,宋军大败,刘平被俘而死。

事后,朝廷腰斩黄德和,讨论失败原因。有人建议不要再向军队委派监军宦官,皇帝询问宰相们的看法。

吕夷简理解皇家掌控军队的需求,跟皇帝一条心,因此诚恳地说,监军可以派,但要挑选称职的宦官。

皇帝让他推举人选。

吕夷简说,我这个当宰相的,属于外朝重臣,从不私自与宫中宦官结交,哪会知道谁合适?您还是让宦官首领推举吧。不过有一点,以后如果被推举人不称职,推举人要与他同罪受罚。

皇帝欣然同意。

第二天,宦官首领向皇帝磕头如捣蒜,强烈要求不再委派宦官做监军。

同僚都佩服吕夷简足智多谋。如果大臣要求不派监军,皇帝会感到军权失控,宦官会感到利益受损。并且日后万一军中有变,现在的废除监军之举就会成为口实。让怕承担责任的宦官主动撂挑子,绝无后患。

吕夷简多智,常令仁宗刮目相看,所以对他深为倚重。(吕夷简相关事迹参见本号历史文章“翻云覆雨的职场大鳄,斗心眼从没输过”。)

仁宗有一回患病,在深宫里喝药休息,好久不上朝。待到病愈后,急着见执政大臣了解情况,命内侍去宣召二府,即中书办公的宰相和掌管军权的枢密使。

吕夷简接到命令,不慌不忙了结手头公事,然后起身前往。一路上,他气度雍容地徐徐走去,同僚们强忍心中焦灼,放慢脚步等他。内侍忍不住再三催促。

仁宗等到眼穿,见了面忍不住埋怨:“朕的身体刚好些,就急着与诸公相见,你们为何迟迟而来?”

吕夷简回答道:“陛下身体欠安,朝野内外难免不安和惊疑。今日宫中急召近臣,如果我们再急急忙忙跑过来,外界就会猜疑是否出了大事。如此一来,不利于稳定。”

仁宗大点其头,觉得这才是宰相的格局。

有一件事,吕夷简比范仲淹高明

吕夷简无疑是个聪明人,然而,有时候聪明用的不是地方。

富弼是后起之秀,尽心竭力报效朝廷,曾经为了抓捕小吏的事情触犯吕夷简,二人不和。

宋朝当时的外部环境很不妙,西夏常在一旁骚扰,辽国趁机施压,浑水摸鱼捞好处。

辽国在北方边境调动兵马,摆出南侵的架势,其实想不战而获,逼迫宋朝割地求和,再不济,也要娶宋朝公主,收宋朝钱帛。

宋朝无力两线作战,不得不求和。割地是奇耻大辱,万万不可,但可以给钱。真宗朝,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宋朝每年要给辽国“岁币”,现在可以再加。实在不满足,还可以让公主或宗室女子和亲。

双方的心愿清单,顺序正好颠倒,怎么办?谈判呗。

朝廷在群臣中挑选出使辽国的谈判使节,满朝文武,无人自告奋勇。

一方面怕有去无回;另一方面,这并非一场势均力敌的公平谈判,只恐战战兢兢去,灰头土脸回。

前两年,宋朝和西夏打了三次大仗,输了三次。面对西夏已经左支右绌,更无力同时抗衡辽国。辽国陈兵边境,虽然意图讹诈,假如谈不拢,挥师南下也并非不可能。

如此险恶的形势,怎么谈得好?难怪人人视如畏途。

吕夷简推荐富弼,欧阳修强烈反对。

欧阳修反感吕夷简,交好富弼。他举了一个唐朝的例子,奸相卢杞建议派遣颜真卿代表朝廷,去藩镇李希烈军中宣旨,结果颜真卿被李希烈杀害。

这个比喻有些伤人,而且总要有人去吧。朝廷没搭理欧阳修。

富弼忠肝义胆,慨然应诺。甚至连朝廷加赐的官职都推辞了,只说国家有难,自己理当效劳。

他出使辽国,跟辽兴宗唇枪舌剑地交锋。千辛万苦之后,居然说服对方,放弃了割让土地的要求。

辽兴宗退而求其次,要求娶公主,并多得陪嫁钱。

富弼继续游说,和亲没意思,增加岁币才是双赢。

辽兴宗犹豫了,一时权衡难定,便说你先回国吧,向宋帝汇报,准备两个方案的国书带来,到时候我选择其一。

富弼此行收获极大,解决了丧权辱国的割地问题。和亲勉强能接受,汉唐以来屡见不鲜,说得过去。至于增加岁币,能用钱解决的就不是问题。

回朝后,皇帝和宰相们都挺满意。大伙开会研究,拟定两份国书,并确定了答复说辞。富弼记住朝廷授权的口头答复,带上封缄的两份国书,再次前往辽国。

走了一段路,他忽然心有所动,将国书启封查看,是否与答复说辞一致。一看之下,惊怒交迸,书面文字居然与口头答复不一致!

富弼回马直奔皇宫,对仁宗说:“宰相要把我置于死地。我死不足惜,奈国事何!”

仁宗把吕夷简召来询问,吕夷简从容接过国书纳入袖中,说恐怕弄错了,我让有关人员改正。

富弼怒批对方蓄意陷害,另一个宰相晏殊劝解道,吕夷简不至于如此,应该是一时失误。富弼又指责晏殊党同吕夷简,欺瞒皇帝。

晏殊,是富弼的老丈人。

一场没有结果的纷争之后,富弼带着修改好的国书重新上路。到了辽国,最终约定增加岁币,连和亲都免了。

这次对外交涉,富弼的表现可圈可点,吕夷简显得心怀叵测。但在另一场与此有关的争论中,吕夷简则又有一番表现。

辽国在边境耀武扬威,宋朝的京城开封受到威胁,于是朝廷开会讨论迁都。

范仲淹支持迁都,说:“开封为四战之地,不如洛阳险固。太平时可居开封,有战事必居洛阳。请在洛阳修建宫室。”

吕夷简立即反驳:“仲淹书生,这是迂阔之论。当年之所以能够缔结澶渊之盟,全赖先帝北渡黄河,顶住了辽国攻势。如果让辽军渡过黄河,险固如洛阳,难道能作为凭恃吗?应该在黄河以北的大名府修城,并作为北方的京城,使辽国知道我们的坚守决心。”

朝廷采纳了吕夷简的观点,修建大名府,作为北京。

范仲淹忠君爱国,道德高洁,人品远在吕夷简之上,但这一回就事论事,不如吕夷简深谋远虑。

吕夷简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四平八稳支撑国事二十多年,始终为仁宗所信任。不乏治国理政的才能,也有翻云覆雨的手段。行事霸道,能力超群。功劳不小,缺点不少。

有一件事,吕夷简比范仲淹高明

他一贯严谨,平日出入朝堂,进退、停留都在固定的地方,不差尺寸。晚年有一天朝见仁宗,忘记行拜礼。吕相失仪,顿时成为朝野谈资。名士张纮(读如宏)听说此事,叹道:“这是上天夺他的魂魄,命不久矣。”

过了十来天,吕夷简病故。他的儿子吕公著、吕公弼等人都是名臣,孙辈也很有出息。吕氏一门,人才辈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