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宾王生死之谜(上)

 金华303 2021-03-02

从九月到十一月,前后仅仅两个月,一场反抗武则天专制的兵变,就一败涂地、烟消云散了。兵变的谋主徐敬业率领残部败逃润州,准备泛海逃往高丽。抵达海陵时,因风受阻。万没想到,黑夜之中,其部将王那相叛变,刺死了徐敬业,将他与其弟徐敬猷等二十五颗首级一并献给了官军。

骆宾王(626年?—687年?)

徐敬业的祖父徐世勣字懋公,为初唐名将,因功勋卓著而受封为英国公,并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而单名一个“勣”字。在评书小说中,他就是那神机妙算的军师徐茂公。徐敬业的父亲先徐世勣而逝,因此,作为长孙的徐敬业得以承袭英国公的爵位。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其子中宗李显继位,实权却掌握在原先的皇后、现今的太后武则天手中。第二年,武则天害死故太子李贤,废掉李显,另立豫王李旦为帝,实际上却不让他参预政事,一切都由自己说了算。这年九月,武则天又改元光宅,临朝称制,其取代唐王朝的趋势已非常明显。就在这“人情愤怨”(《旧唐书·李勣孙敬业传》)之时,徐敬业于扬州起兵了。

然而,人们对这场时间很短、影响有限的兵变及首要人物徐敬业之关心,似乎远不如参加这场兵变的一位读书人,这位读书人仅仅担任过武功主簿、长安主簿等卑微的小官,后来又被贬为临海县丞,投入徐敬业军中后,也不过担任一个小小的“记室”,掌管文书簿籍而已。然而,正是这位读书人替徐敬业写下了那篇震古铄今的奇文《讨武曌檄》。据说,这篇檄文传到洛阳,有人读给武则天听时,身为著名政治家的武则天起初根本就不以为意,当文中痛斥其“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时,武则天也只是一笑置之。然而,当读到“一抷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武则天不禁耸然动容,惊问:“这文章是谁写的?”有人告诉他说:“是原临海丞骆宾王。”武则天叹道:“人有如此奇才,却流落潦倒而不被重用,这是宰相的过失啊!”

武则天剧照

那么,骆宾王的结局究竟如何?让我们先来看看正史。《旧唐书·文苑传》的记载很明确:“敬业败,伏诛。”而《新唐书·文艺传》的记载却是:“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究竟哪一种记载更可靠些?我们知道,《旧唐书》编撰于五代后晋朝的天福六年(941年)二月,由后晋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昫等领导修撰,到开运二年(945年)六月成书,前后四年多。而《新唐书》则由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等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修到嘉祐六年(1061年),总共用了十六年。五代是一个乱世,而后晋又是动荡最甚的一朝,更重要的是,当《旧唐书》编撰之时,徐敬业起兵的扬州一带是十国中南唐国的辖区;而骆宾王的家乡——浙江义乌,又是吴越国的天下。关于徐敬业起兵及骆宾王下落的许多材料,刘昫等是很难或无法搜集到手的,何况此书仅四年即匆促修成呢!而《新唐书》就不同了,虽然时间移后了整整一百年,虽然北宋远不如唐、元的大一统,可是北宋王朝毕竟早已结束了五代十国时的分裂割据局面,天下太平,能够搜集的材料已远远超过了五代时期,刘昫等没能找到的唐人编撰的《大唐新语》、《唐国史补》等史料,都被欧阳修等人挖掘出来,编修时间又四倍于《旧唐书》,显然,《新唐书》的记载应该更可信些。

然而,问题又来了。就在《新唐书》成书后四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着手编撰一部编年体史书,历时十九年,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告成,这就是几乎可以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相媲美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在该书的第二零三卷,司马光明确记载:“(武则天光宅元年十一月)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司马光对史料的取舍相当严谨,而身居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欧阳修则以文学著称,他主修的《新唐书》与《新五代史》别说根本无法与《史记》相提并论,即使与“前四史”中的其余三史《汉书》、《三国志》、《后汉书》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或许,同为文学家的欧阳修,正是出于对骆宾王才华的叹惜,才选取了这条“不知所之”的材料?这样看来,倒是司马光的记载更可信,骆宾王确实是与徐敬业同时遇难了。当然,欧阳修毕竟也是一位史学家,他的记载绝非空穴来风。更何况,无论新、旧《唐书》,都有唐中宗李显或武则天让人搜集骆宾王诗文的记载。那搜集者是兖州人郄云卿,他搜得数百篇后编成十卷,并结集发行,在序言中,他不但将扬州兵变称之为“起义”,而且明确地说骆宾王“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其时距扬州兵败不过二十余年,或许,郄云卿的说法有一定依据,因而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骆宾王生死之谜(上)

讨武曌檄

照常理推断,显然是郄云卿的话最可信;遗憾的是,郄云卿所辑的十卷《骆宾王集》早已亡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四卷本、六卷本和十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既然如此,那所谓郄云卿所作的序,经过数百上千年的流传,谁能断定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而未经后人篡改呢?

既然从正史中找不到结论,那就让我们再来看看稗官野史吧:

唐人孟棨在其《本事诗·征异第五》中说:诗人宋之问屡遭贬黜,后来被“放还”京师,途经杭州时,去灵隐寺游玩。其时夜月极明,宋之问在廊间且行且吟,可是刚刚吟了第一联“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后,第二联却再也吟不出合适的。有个老和尚点着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奇怪地问:“年轻人夜深不睡,在苦苦地吟诵着什么呀?”(原文“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邪?”)宋之问答道:“弟子喜爱作诗,今欲吟诵本寺,已得一联,却苦于续不出合适的下联呀。”老和尚道:“你何不将上联吟给贫僧听听呢?”宋之问遵命而吟,老和尚便道:“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大为惊讶,想不到如此遒劲而又绚丽的佳句,竟出自眼前这位老和尚之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