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暮云深 2021-03-02

《二见余光中》流沙河夫人“茂华文集”系列6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二见余光中

作者:吴茂华

大陆的余光中热,从八十年代中期起持续了差不多二十年,仍不见衰减。从中央到各省市的大小报刊、电视台到互联网,余光中的诗文被广泛介绍。他的著名《乡愁》诗传诵之广早已超出文化界,已达“有井水处,皆诵'余’词”的地步。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而另一方面现代传媒的力量又可怕的将其简化为余光中=乡愁,相对于他已经出版四十多种诗歌、评论、翻译、散文的宏篇巨制,这真是无可奈何,一根眉毛遮住整张脸的笑话。以至于他本人一再声明:我不是一首诗的诗人!

从北京到南京,从白山黑水的东北到杏花春雨的江南,再到中原、华南、湘楚及巴蜀之地,他频频游访。足迹所到之处,排队买书的人群,演讲的盛况,媒体的追踪报道,成了一道余光中独特的风景。

我在电视上看到他在某大学朗诵《民歌》一诗,场面火爆得感人:诗人在台上读到“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 从青海到黄海”台下上千的年轻学子齐声应和“风,也听见/ 沙,也听见。”

台上台下,白发与黑头,苍老与青春,一呼百应的诗魂,铿锵成了一部交响曲。余先生那绵绵的游子之思、故乡之情,恐怕得到充分释怀,心满意足了吧!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二○○五年元宵节,应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之邀请,余光中夫妇来川参加“千秋蜀汉风 ——武侯海峡诗词楹联会”。

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一点多,我同流沙河到机场迎接客人。等候中,我想起的是九年前余先生的那句“我们还会来的”话语。果然,鸿鹄翩翩又将至矣!

那天机场里事先得到消息的媒体记者特别多,把出口围个水泄不通。我和流沙河站在栏栏杆旁,前胸贴后背的挤。耳边有人问,什么人要来哟,这样大阵势!当机场广播通知班机降落、约二十多分钟后,余光中范我存夫妇手推行李车缓缓出现在大家视线里,拿长枪短炮的记者群立即蜂拥,围向客人。待喧嚣稍定,我和流沙河上前献花问候,余先生笑容满面拉住流沙河手,随人流走出大厅朝汽车走去。八年光阴一瞬,我看余先生头上白发更萧疏了。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第二天,二月二十三日上午九点,我同流沙河乘车到达武侯祠。门前人潮涌动,事先得到消息的本地文学诗歌爱好者、游客堵在门口,想一睹余光中及其他海峡那边诗人的丰采。

武侯祠内“结义楼”前、露天会场丝竹乐声悠扬、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头排正中位置余光中穿薄棉外套、范我存女士着红尼披风雍容就座。旁边坐的是洛夫等七八位海外诗人。等待片刻,主持人宣布诗会开始。两岸诗人们 依次上台吟诵诗作。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流沙河上台先是背诵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在此三国故地诵该篇自是切题。此文是名篇,尽表诸葛老臣忠贞壮烈之心,写得气扬采飞、张弛有度。流沙河用地道川音、情感饱满的将这七百多字的雄文一气道来。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他朗诵的第二首是余光中怀念川中少年时光之作《罗二娃子》。抗战时期余光中随父母流寓重庆江北县八年时间,罗二娃子是他隔着牛角溪相望的玩伴。“那年夏天涨大水,断了木桥/ 我跟罗二娃子/只好隔水大喊,站在两岸 /喊些什么并不要紧 /要紧是喊本身,我喊,他应……”。

余光中中年时期写的这样一首朴素如口语、缅怀童真纯美之诗,而今由川中另一个白发的“罗二娃子”流沙河,在台上用川话高声诵出,一遍一遍的呼喊那三十年前诗中罗二娃子,十分令人动容。余先生恐怕是百感交集于胸中吧!而“听人吟诗,入我之肺腑,”台下听众亦被感染而掌声雷动。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余光中最后上台,显然主持人将他的吟诵看作压轴戏。余先生小个子,站在台上并不显眼。全场异常安静,期待他“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诗句)。只见他神情端肃,对着麦克风微微垂首静默,足有一两分钟。接着,扩音器里传出他似唱非唱、似吟非吟的苍老声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咦!他是现代诗人大家,此时却采用旧时塾师特有的吟哦:非曲非调,似说似唱,抑扬呜咽,随性而发。将这首杜甫怀诸葛亮的诗演绎得古意盎然,传统古旧的魅力,此时让人耳目一新。诵声中,不由让人联想翩翩:像峨冠博带的屈原风中唱《菊颂》、又似水边追赶洛神的曹植在声声太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余先生的吟诵,带我们进入诗性的灵魂,穿越蜀国历史深处的悲壮。

在此头一天,恰遇济慈诞辰纪念日,所以又用英语朗诵了一首济慈的诗。洋腔与老夫子土调,从余光中口里出来皆缤纷有致。洋得正宗,土得古老,审美趣味张力极大。

当主持人报幕第三首诗是《蜀人赠扇记》时,我心里说道:果然有此,被我料到!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在流沙河与余光中的交往中,直接写诗唱和不多。大陆这边广为熟悉的是流沙河那首被选在中学教科书上《就是那一只蟋蟀》。其实更早一些时候的是余光中写的《蜀人赠扇记》一首。

那是一九八六年初秋,流沙河托人将一柄安徽泾县制的素纸折扇送到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梁先生处,雅洁扇面上是他手书的元好问词《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上作》一首。请黄先生方便时转至余光中。

一九八七年五月,余光中赴欧洲参加国际笔会途经香港,晤黄维梁时收到。回台后于八月底写信与流沙河称“扇面书法,饱满浑厚,严整中有变化。时值溽暑,而清风在握。见者索阅,莫不称羡。”一个多星期之后,就又收到这首《蜀人赠扇记》。其附言道“河兄,蒙赠折扇,挥摇之际,感慨不能自已。奉上这首《蜀人赠扇记》,不足言谢,聊表故国之思,旧游之情云耳。”

流沙河收到此诗激动不已,他两天后即写文说“余光中这一首《蜀人赠扇记》深深感动我,吟读此稿,听见自己嗓声颤抖。遂有一个异想跳出来问:可以在海峡这边发表吗?” 从流沙河写此篇文章起、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频密,余光中的诗文大举登陆,影响神州遍地。可见对真正优秀的东西也是“口有同嗜焉,”挡也挡不住呵!

而今余光中站在台上,于故乡之地,咳珠唾玉般、用他发自胸臆的诗文,一吐那魂牵多年的乡愁,梦绕游子的情怀。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余先生的诵读和我们常见的那种舞台演员的朗诵完全不一样,没有夸张的表情,手势很少,音色更说不上磁性共鸣。大诗人的浪漫是真性情的迸发,不屑过度的表演。他太自信于诗本身的璀璨,端奈于文字、音韵、语言组合成意像之美来直击你的灵魂。

这首叙事抒情的《蜀人赠扇记》,他是用国语和川话夹杂一起诵读的。国语起头,后面凡涉四川的地方就用四川方音,与台下四川人交流无碍,亲和力特好。

“……原非蜀人,在抗战的年代/ 当太阳旗遮暗了中原的太阳/ 夷烧弹闪闪炸亮了重庆 /川娃儿我做过八年/ 挖过地瓜,捉过青蛙和萤火/ 一场骤雨后,拣不完满地银杏的白果/ 向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毕毕剥剥 /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 /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 / 在我少年的盆地,嘉陵江依旧 /日夜在奔流,回声隐隐/ 犹如四声沉稳的川话,/四十年后仍留我的齿唇 /四十年后每一次听雨, 滂沱落在屋后的寿山/ 那一片声浪仍像在巴山…… 君问归期,布谷鸟都催过好多遍了 /海峡寂寞仍未有期 ……对着货柜船远去的台海/ 深深念一个山国,没有海岸/ 敌机炸后的重庆/文革劫后的成都/ 少年时代我的天府 /剑阁和巫峰锁住 / 问今日的蜀道呵,行路有多难?”

蜀道真的难于上青天么?余光中竟用他美丽的乡愁,魔术般的跨越天堑、一登通途。“诗是文火,能炖烂死硬的老牛筋!当然,得慢慢来。”——流沙河在文中如是说。

毕竟是正月间冬日天气,寒风嗖嗖侵袭肌体。接二连三的文化交流活动频密,使高龄的余先生身体欠安肠胃不适。为躲避媒体记者过多的骚扰,主办方面特别安排余先生夫妇住在成都东北角稍偏僻一点的大学校园宾馆。于是接连几天,我在家煮好南瓜稀饭盛保温杯里,配搭上核桃米拌木耳、豆腐乳、炒西芹等几样小菜送去宾馆,让二位享用家常。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左起:余光中、流沙河、余光中夫人范我存、流沙河夫人吴茂华

饭后,如余先生精神好,我和流沙河就陪他俩随便聊天。余先生说:八年时间我两次到成都,看城市的街道建筑变化太大。高楼倒是越修越多,但和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千城一面,历史传统的韵味几乎消失。能够吸引外地人的恐怕还是只有武侯祠、杜甫草堂这样古老、有文化诗情的地方,那些伪古典、假古董造得再多只能添俗气。

流沙河说:前一段时间本地报刊突然连篇累牍载文报导,说是上世纪初有一老美旅行家洛克在四川稻城亚丁、云南迪庆一带发现山川优美风景如天堂一般,于是惊呼伊甸园在此!这本是老美一句文学夸张的话语,结果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被宣传部门,接口过来炒作成旅游经济的至宝。并找了一些不着边际的文人学者来在媒体发言考证,说“东方伊甸园”在我们四川!

接着余先生又说起两岸分别使用繁、简字体闹荒唐的事情。余光中范我存夫妇在大陆的亲戚众多,子侄辈中有人写给他的信中称呼“敬爱的余光中婊叔”,居然把“婊”当作“表”的繁写,闹出大笑话。

余先生说:这还不算,有个别大学文学系的学生写信将余写成“馀”、将范写成“笵”,他们都认为自己写的繁体字。

我看余先生说话兴致好,趁机向他提一个问题。我说:前一段时间凤凰卫视台播送台湾李敖访谈节目,当李敖听记者说到你的诗歌在大陆广为传诵,读者众多时,他十分不屑,用他一贯尖酸刻薄的腔调说“余光中是骗子!”然后又找出一首余诗来分析证其伪劣。先生您如何看待此事?余先生微笑,慢悠悠的回答:我如果还不满四十岁的话,可能会和他理论一番,如今头发都白了, 就随他说去吧!

(编辑 / 敬工)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余光中再入川,海峡诗词楹联会上,两岸共同吟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