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轻人,路在何方

 QDLF888 2021-03-03

文/

   1、

    一天,一位年轻的主管跟老板聊天。

   主管说,老板,今年企业经营发展很好,你没觉得吗?

  老板说,是啊,多亏了的大家的努力。

主管说,若老板提高奖励机制,企业发展的会更好。

老板问,怎么个提高法?

主管卖了个关子,反问,  谁最需要钱?

老板说,当然是年轻人嘞,年轻人恋爱要花钱,劈腿要用钱,瞎玩要用钱,交际要用钱,结婚要花钱,买房、买车、养宝宝、还贷款,更是要用钱的。

主观说:老板你说的太对了。你看我们公司那些人那些人干活多,拿钱少?

 老板一听不对味,就反问,你什么意思?

主管说:你看那些工作年头久的人,很少出去开拓市场,生活问题解决的都差不多了,你又给了他们很多钱,他们把钱都存在银行里,起不到钱应该发挥的效果。 是不是年轻人,工资涨点、高点。。。。。。

    老板说:你分析的不错,现实既然这样,自然有其合理处。工作时间久的人,都是从年轻时候过来的,经验丰富,智慧也足够,所以收入更高。创新能开拓市场,但真正持久盈利的恰恰是传统。

2、

  年轻的主管在失去了斗志,感到未来暗黑无边,青春毫无着落。

       想想自己混社会的历程,更是心灰意冷。小学6年,上课坐不住,老师讲课听不懂,考试考不好,经常被家长打的鬼哭狼嚎。

       中学,又遇到恶霸教师,看自己不顺眼,用手指点他,他习惯性的抬胳膊一档。被当做殴打老师的典型,被校长开除。家长又是赔钱,又是赔笑的把他转到乡下的学校,考上了个职业高中。

   高中总算毕业了,进了,一通努力,升上了小主管,赚的没有开销大,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回顾简单的青春,简直不堪回首,小学天天挨揍,中学被迫转学,背着开除的名分,高中是混的。社会垃圾,注定此生无为。

3、

   正当走投无路的时候,机会来了,老板要挑选几名优秀员工到大学培训,自己居然被选上了。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到了大学,他遇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的教授。再一次闲聊什么样的人会脱颖而出时,当着众多同学的面,教授忽然指着他说,看那位,就是天才。

      他一下子蒙了。心里想,教授啊,这是开国际玩笑吗?我自己啥样,心里还没个逼数吗?这么奚落人有意思吗?

      

    教授看出了大家的疑惑,接着说:你之所以不认为自己是天才,那是因为他把考试成绩看的看的太重要了。这类人不擅长考试,就厌学,实际上他不是讨厌知识,而是讨厌被压迫。

    要知道,现在的选拔人才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分辨,考察的是效率和公平。实际上,社会最需要的是人才。用考试的方法来筛选学生,是极地层面的分类手段。筛出的结果,往往靠不住。

        2500年前的孔子早就解决了教育的基本目标问题,也是教育的方向问题。教育的基本功能,或者说主要任务是完整人格的熏陶与造就。   

       孔子的教书育人非要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方向,大概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志于道”,这是教育的方向性问题,这也是最高层次的战略性抉择。有“形而上者谓之道”,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来呈示,于是,孔子逻辑地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道’见之于人心或践履中的人于'道’有所得,谓之'德’。”(黄克剑《论语解读》)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纲目化、实践化,仁、义、忠、信、礼、智、廉、耻,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它们是切实可体验的,也是具体可践行的。正是有了“据于德”,孔子“志于道”的抽象教育宗旨就获得了具体的依据,可以开展具体的“进德修业”。

  原来还有这么一说,他感觉眼前一亮,带着哭腔的问,教授,你的意思是,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看到教授点了点头,差点当场给教授跪下,这么多年过去了,令人仰视的教授居然说自己是天才,这可是第一次有人把自己不当废物看的。

    教授接着说:   

实际上学生有四种:

第一种,是记忆型的,这类学生最适合考试,每次考试成绩都会很好。

第二类是理解型,这类学生小学不看好,到了高中,考试成绩就很不错。

第三类是整合型,但他整合的天赋,恰好跟考试模式不合拍,考试要的是标准答案,他给出的恰恰与标准答案不一样,所以就被淘汰了。

 第四类是直觉型,面对问题,突然就有了答案,答案如何得出来的,他自己也闹不清楚,与标准答案是不是一致,他也不关心,这类学生,最惨,全部是考试的牺牲品。

   当下的高考选拔,只有前两类学生占优势。

      后两类,就当垃圾扔掉了。

 当然上面的分类,过于简单,人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多元性远不止这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多数人都是天才,只是大家不知道自己的天才方向在哪里。

4、

   人最大的惊喜,莫过于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在人生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悲观状态, 意识到人生还可能有希望,他心里在呐喊:教授啊,你是我亲爹,快告诉该如何补救吧。

   导师接着讲了一个故事:论语记载,曾子是一个比较鲁的人,鲁的意思就是缺心眼,脑子转的不够快,但是能抗事。论语记载,曾参曾经被他亲爹拿大棒给打晕死过去过,孔子知道这件事直接急眼了,就说,参,你也太蠢了,看着你爹要打你,觉得能抗住,就挨2下。你觉得抗不住,你不赶紧跑?就是这么一位傻乎乎的人,坚持自我修养,传播了孔子的真传,编写了《孝经》、《中庸》。教出了《大学》作者子思。成了亚圣孟子的祖师。论语都是有记载的。

     所以,被高考淘汰的人,整合型及直觉型,必须要自救。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不要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把自己的天才给埋没了。

5

   听了教授的教导,他立志求道,寻找自己的天才在哪里,并着手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

   他认真研读《论语》,发现论语原来就是研究自己,了解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说在简单些就是把追求回返到自身的生命上来,让生命驱使智慧,而不是让智慧去奴役生命。

他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路,也走出了人生的迷茫与阴霾。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新儒家宗师xxx

你也可以哦。

神啊,请赐予我平静,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给予我勇气,  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我智慧,  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