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来好事江中客,怎得行船遇顺风”——解签这回事,你得看透些

 梧桐树边羽 2021-03-03

有朋友发来四句诗,问是什么意思。

这四句读起来很粗糙,用语不文不白,而且前两句押韵的尾字发音相同——这种错误虽然不致命,但是在格律诗中是低级的诗病。

既许因何又不同,只缘有话未能通。

看来好事江中客,怎得行船遇顺风。

如果是平仄有问题,不代表诗作有问题,但是这首作品我们仔细看平仄,居然严丝合缝,是仄起入韵的七绝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整首诗从格律来讲,只有第二句首字不论,但是即便格式如此标准,却并不显得有近体诗的高级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多次讲过,平仄格律只是近体诗避免音病的一套工具,是形式上的规则。而一首诗好不好关键是看内容意境。光讲格律的作品,缺乏诗意内容,只可能是一首庸作。

这首作品从文法上来看,连平庸之作都算不上。

诗是韵文,在押韵(格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一篇文。文是有内容的,是以讲清楚内容主题为基础要求。

而这种不文不白的手法,类似于顺口溜——首句的“许”,就是“同意”,却用文言文“许”,后面却又用“不同”。在一个句子里面出现文白交替,这虽然不是原则问题,但是作品的格调就这样被拉低——连顺口溜都不这么编,因为文白混乱是不顺口的,同时造成意思上的混淆。

但是读几遍下来,感觉这种混淆好像是作者有意为之——什么样的诗会故意让人不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呢?

李商隐的朦胧诗——但是好诗的朦胧是意境上的,字词、逻辑、修辞都是明白精准地搭建。

而这种从字词文法上故意造成读者思绪不清,却在格律上准确的作品,只可能是某些人为了将理解能力较差的读者思维引入彀中,故意编造出来的。

因此最大的可能,这是某个寺庙中的签语。是有用格律知识人为拼凑出来的四句,故意要迷糊求签信众,达到增加求签者心理恐惧并向寺庙寻求保佑,奉献功德的目的。

这是一条事业、姻缘类的下签。

“既许因何又不同”,既然开始答应了,怎么又反悔?

这一句非常别扭,但是别问我怎么改,没有价值。

“只缘有话未能通”,那是我们之间有细节还没有沟通好啊。

“看来好事江中客”,你就像那喜欢折腾、看热闹的渔民。

“怎得行船遇顺风”。自己翻来覆去折腾,事情怎么可能顺利?

这四句基本就是这个意思,你若是正好和女朋友闹了脾气,或者某个工程围标说好给你做,结果又出岔子——你就会觉得这签说得真tm准!一旦有了这种佩服的心理,自然就会对神明产生畏惧和依靠心理,会觉得神灵无所不知。

既然无所不知,那肯定就能帮助我从这摊烂事或者感情危机中摆脱出来。

接下来就是买香火,做功德,虽然神明不会显灵,但是你自己的心理建设就过了这个关了。

神明就是吃心理安慰这碗饭的,但是先要进行心理揣测和心理恐吓。

这四句倒是不算恐吓,只是做你的心理预判,让你觉得他非常神奇,引导你去寻求他的保佑。

如果你的事情真的解决了,那就是签中“行船遇顺风”,自然是神明的保佑,是自己做善事积了功德。

如果还是没有办成事,那是你心不诚,怪得到神明头上?

南梁皇帝萧衍将佛教定为国教,并且修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却依旧被侯景活活饿死,凄惨下场和下地狱差不多——功德有什么用啊?佛教不但不被质疑,反而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人不但要信佛,还要无条件的信,做功德不要求回报,否则就会像萧衍一样白干,费力不讨好,还变成反面典型。

一句话就扭转了这个巨大反例的负面影响——萧衍心不诚。

人造出来的神,都是哲学大师们无上智慧下行的产物,调戏升斗小民的智商,不是好玩一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