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生隔网讨要苹果手机:你理直气壮的样子,暴露了一件事

 诺妈家有男宝 2021-03-03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说好的礼物呢?”

如果说一个网络知名博主隔空喊话:“考上重本,来找哥哥要礼物。”作为高考生的你,会怎么做?

最近,知名博主@胡宾果就遇到了一件闹心事。

7月5日高考前夕,本着鼓励准备高考的粉丝初衷,他在网上喊了一嗓子:“考上重本,来找哥哥要礼物”。在常人的理解来看,充其量只是精神食粮上的资助,谁知,还真有较真的粉丝,把这句话当做了令牌。

湖北出成绩当天,一位粉丝找到胡宾果,开口讨要礼物,开价就是一台苹果11手机!!!并且讨要“气势汹汹”,具体大家可以看看截图,感受下架势。

“说好的礼物呢?”

“我的礼物在哪里?”

“请给我礼物?”

“说话算话!”

……

连环追击,估计胡宾果本人怎么都没想到会遭遇这一劫吧。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博主倒也不含糊,上线后不但没有将其拉黑,也没有不做理睬,不仅耐着性子回顾了,还决定加钱5000,目标奖励给好孩子,兑现的前提要求是:要上一本。

23号,湖北一本分数出线,这位高考生超出一本线19分,大半夜,她又开始了连环攻击,等胡宾果第二天早上起床一看消息,百多条!

两人确定了送礼时间为【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可还没等几分钟,她又反悔,继续私信狂轰滥炸,表达自己实在等不了那么久的急迫心情。

明明说好的是送礼物,结果画风突转变成了要债,一时间,激起网友愤慨:这不就是变相的伸手“要饭”吗?一个讨要者,怎么可以做到如此理直气壮,又死缠烂打?

看完这个消息,心绪难平:且不说要别人的礼物由自己来标价,已经触及了尊重他人的“礼仪”底线,而接下来连环夺命扣般的伸手讨要,简直是主动将自己的脸皮踩踏在脚底之下。

有什么样的理由,可以让一个将近20岁的孩子,为了一部手机,变得如此厚颜无耻?不知道这位高考生的父母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俗话说:聚沙成石,水滴石穿。

一个人的行为也一样,从来不会平白无故走极端,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习惯,才会让他以自我习得正常的方式,做出令人匪夷的举动。

家教好不好,看看孩子的表现就知道

如果我们放眼去看一看校园,其实,在每一个团体群体里,你总能找到理直气壮伸手要东西的孩子。

刚读小学不久的儿子有一次吞吞吐吐问我要一个铅笔盒。我心生好奇,开学初才刚刚新购置的铅笔盒,好端端能够使用,有什么理由需要重新再买一个?

探问之后才明白,原来班里有位同学看上了他新买的蜘蛛侠铅笔盒,对方表示很喜欢,不断向儿子讨要。因为这个铅笔盒也是儿子的钟爱,他没有同意,却不知道怎么拒绝。于是对方又要求:“那你买一个给我吧?”

显然,这超出了儿子能力范围内的事,不知道如何处理,却又感觉有些不妙的儿子,于是吞吞吐吐向我提了这个要求。

当下,我就心惊了一下:低年级的孩子尚且懂得如此伸手讨厌,那么到了高年级,这个孩子会变成什么样?

这个伸手的孩子名字我早有耳闻,不为别的,自从组建新集体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以霸道、爱打架、没有礼貌而闻名。在与儿子聊起校园生活时,总能时不时听到他讲:某某今天在欺负人,被老师责罚了;某某抢别人东西,被老师批评了;我们全班同学都不要和某某玩……甚至在班级家长群中,也有家长欲言又止:谁有某某妈妈的联系方式,我有事要和她谈一谈……

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家风好不好,看看孩子的表现就知道!

但是反过来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个孩子的教养,从父母身上就能见端倪一二。

与这位同学的妈妈我没有直接接触过,但在一次间接事件中,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深以为然:什么样的父母,教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有一次对外足球赛,这位妈妈把儿子送到比赛场地后就回家了,临到比赛结束时,她给家委会的一位妈妈发了一条语音:“踢完比赛,记得把我儿子送回家哦!”

当下,这位家委会妈妈心中隐隐不舒服:我一来跟你并不熟,二来你也没有提前拜托我带你儿子回家,什么时候,把你的孩子送回家成为了我的任务?

不爽归不爽,为了孩子安全,这位家委会妈妈最终按捺下不快,还是将孩子载了回去。

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孩子理直气壮伸手讨要;

明明需要他人帮助,妈妈却理直气壮要求对方!

这一对母子的表现,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处。

别说小学,连幼儿园这样的懵懂小团体之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曾经有一位妈妈在网上私信给我:真的是烦透了,女儿同班的小伙伴总是问她讨要东西,贴纸、水彩笔、发卡……只要是她看上的,都会伸手要。

可孩子那么小,她都不知道怎么开口教孩子成人世界里的相处法则。好不容易等到幼儿园开放日,本想碰见对方家长聊一聊,却不想,还没开口,就断了念想。

当她看着到小女孩又冲另一个孩子讨要彩纸时,一旁的外婆笑眯眯帮忙:“小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忙,你借妞妞几张,我们下次带来还你……”

下次?还有下次吗?

父母的身教,是最好的家教

很多时候,家长总觉得孩子之间来来往往一些小玩意没啥大事,都是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如果孩子伸手问人要了就要了,没啥大事;如果孩子说是同学送的,送了就收了,也不成问题。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们对物质的渴望也随着认知拓展而增长,当他们发现,自己想要的并不能在父母手里轻易得到,但却可以通过伸手讨要如愿所得,这种轻易就能达到目的的成功喜悦感,会刺激着他们一次一次张口、伸手。

被讨的孩子不懂拒绝,一次又一次的满足,又会让讨要的孩子得寸进尺。小时候是铅笔橡皮,长大后要手机要电脑,对于他们来说,也便成为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就像这个新闻中的高考生,隔网向陌生人讨要高价手机,自始至终都没有一点“自知之明”!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父母的言行举止里,藏着孩子看待世界的人生观。

想起曾仕强教授在一次公开讲座中谈到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深夜找他倾诉苦恼,原因是他在加油站工作的时候,由于油枪在给客户加完油之后有回流现象,一次看不出多少,久而久之,每当盘库总能发现多出来的油。

怎么办呢?

如果说如实往上报,因为每次加油都有开票,上级一旦发现金额数量不对等,后续只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工作烦扰。有同事提议,把多出来的油品卖了大家分钱,这个提议让他苦恼不堪,因为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能无故占小便宜。

曾教授在讲座中感慨,这就是几十年的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时代的变化会令人发生各种化学反应,但如果一个孩子,在家教熏陶下,能够以此为准绳要求自己,值得令人竖起拇指。

《颜氏家训》中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教育感化这件事,从来都是从上向下推行,是从先向后施行影响。好的家庭教育,是由长及幼的潜移默化,只有父母做好了,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父母的身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

 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远也学不会

也许会有父母们叫冤:自己从来不失家教,只是没有预料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

孩子的价值观源于父母的教育观。如果说父母“错教”毁了孩子,那么父母“不教”,亦是对孩子无形的摧残。

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就会产生物权意识,对自己喜欢的、想要的东西产生强烈的保护和占有欲。这种情况会持续到10岁左右。

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行为,不教给孩子正确的处事原则,那么孩子就无法形成正确道德观。他们会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用自己想当然的方式去得到,甚至愿意为此铤而走险。

有些事,父母不教,孩子永远也学不会。

对于父母而言,除了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作用之外,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

特别是在价值观萌芽初期,孩子可能只是单纯地喜欢某一样东西,希望得到它,就伸出了手。

作为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来取舍,适当满足孩子,得到满足的孩子,才不至于内心匮乏。

当然,在日常相处中,我们也要多向孩子抢到物权意识,自己的东西需要保护可以使用,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他人同意才能使用。并且,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不要轻易拿别人的东西。

真正的好的教育,总是藏在潜移默化的细节里,愿我们每一个家长都能够用自己的正面而又温暖的言行影响我们的孩子,让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茁壮成长。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