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讲真,孩子说这句话不是吓唬你而已

 诺妈家有男宝 2021-03-03

作者/诺妈
首发:诺妈家有男宝(aihuagushi)

临开学,又闻噩耗!杭州11岁男孩因为不肯写作业手机被砸,失去理智的他,选择了从12楼跳下去。经过抢救,遗憾的是,没能挽回生命。

生命戛然而止,留下痛不欲生的父母,消息令世人痛心不已。

又是手机惹的祸!

时代进步,手机改变了生活。然而与此同时,手机却也徒增致命隐患,因为手机,上演一幕又一幕人间悲剧。

我所在的一座小城,前两年,因为一个医生的一条短信,引起了全国父母的震惊。

8月的一天,宁波妇儿医院的唐医生,值了一个夜班,就亲眼见证了2个被手机而毁的孩子。即便是见多了生死的唐医生,都不由唏嘘感慨:

14岁的小孟,喜欢用手机玩游戏,爸爸劝他不要玩,并责骂了他几句,结果转身走进厨房,右手拿起菜刀,就朝自己的左手腕砍了下去,连砍6刀,刀刀见骨!所幸,父亲及时送孩子就医,医生忙了一个通宵,抢回了小孟的生命,万幸!

10岁的小童,一早醒来想玩手机,姑姑担心对眼睛不好,就制止了他玩手机。结果孩子一转身,打开窗户,直接从六楼跳了下去。小童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双侧瞳孔散大,心率几乎为零。很不幸,医生奋力抢救了1个多小时,孩子没有醒过来。

这不是个案,还有更多触目惊心的现实:

6月份,山西太原某中学15岁的学生小刘,因在课堂玩手机,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后没收。事后,老师告知家长,在外的父亲跟儿子通了一个电话后,当晚10点,孩子在家跳楼身亡!

深圳宝安的一位初中生,也因为上课玩手机,老师告诉了家长,家长批评了几句,一气之下,跳楼身亡。

……

据唐医师介绍:这样的案例,几乎每个月他都能碰到一两例!

看着报道中“家长批评了几句”,我瞬间脑补一个画面:孩子、手机、父母,一场权利的争夺战打响,战争无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哪有说的那么平静?

亲子间的权力争夺战,几乎从孩子第一次说“不”开始打响。争夺的内容从“我不要睡觉”、“我不要吃饭”,逐渐升级到“我要玩具”、“我要玩游戏”、“我要玩手机”。

与孩子斗,十个家长九个输。但这一次,家长赢了手机,却输了孩子!

这么多年,孩子听多了父母的恐吓:“你不听话,我就叫老虎来吃你!你不听话,我就让警察叔叔来抓你。”

孩子被唬住了,多年以后却发现,那都是骗人的。孩子骗不了父母,为了扳回对手机的控制权,他只能动真格:“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

家长没有被唬住,最终一只手机,换了一条命,再后悔已来不及。

孩子为什么会对手机着迷?

我试着问了几个身边的为人父母:“你们家的孩子,平时拿手机,都在玩什么?”

结果我得到的都是清一色的回答:“还能干什么好事,不就是聊天打游戏嘛!”

然而在孩子的声音里,我却听到了不同的答案。孩子爱玩手机,有不同动机。

融入群体感:有些孩子因为同学在玩某款APP,为了让自己能够融入群体,找到共同话题,因此他也研究这些APP,他害怕没有话题被孤立。

寻求认同感:有些孩子现实生活中,很少受到关注,当他发现在网络社交里,能够让自己畅所欲言,并收获别人的点赞关注,这种认同感,让他沉迷无法自拔。

寻找征服感:有些孩子在游戏中,一路打怪升级,所向披靡,这种因为征服给他带来快感,他享受被众人仰视的感觉。

打发无聊时间:有些孩子没有目标,学习有困难,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于是借助手机打发自己的时间。

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我们明白在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对症下药。但是,家长如果连孩子为什么爱上手机都懒得去了解原因,不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直接一顿闷棍揍下去,如何疏导孩子的心理?孩子想不开,正常!悲剧频发,经常!

“不让我玩手机我就去死!”孩子怎会有如此极端的做法?是孩子觉得生命太廉价?

成瘾心理学告诉我们:成瘾症患者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大脑皮层活动和正常人的大脑皮层活动出现明显差异。当他们的行为不被满足时,就会变现德焦虑、不安、敏感、暴躁、情绪激动、无法自控等不舒服感觉。

家长与孩子一宣战,就等于把孩子推入了敌对的立场,伤害了亲子关系,增强了孩子的敌对情绪,激起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处于弱势的孩子,他的不被满足感,以及不断被激化的敌对情绪让他在暴躁无法自控的情绪里,最终选择了他认为最直接、最有效、最残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终,手机还在,人没了。跳下楼的那一刻,孩子估计都还没有想过跳下楼的结果会怎样吧?

在成瘾心理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一团乱麻的生活。就像心理学家沃尔夫顿博士说的:潜在的无序和恐惧所激发的人们用坏习惯平复自己的欲望,才是成瘾的根源所在。

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玩手机的管控,是纷乱的,矛盾的,无章的。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没有上学之前,玩玩电子产品,没什么大不了。他们甚至会因为自己的孩子年纪小,却会玩感到沾沾自喜,觉得那是聪明孩子无师自通的表现。家长将其作为炫耀资本,孩子听了受用,觉得自己做的就是一件对的事儿。

有些家长很反复,心情好的时候,大大方方允许孩子玩手机,一家三口,人手一机,其乐融融。心情差了,突然开始严格管束孩子。孩子很迷茫,不知是对是错,战战兢兢瞅着父母脸色偷玩手机。

有些家长很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玩,当他们发现给孩子一个手机,孩子就会不哭不闹,自己就能解放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于是手机成为了孩子的伴。等到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家长突然对手机进行严格管控。孩子很闹心,他无法接受父母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这些孩子因为不给玩手机而自残的事件中,孩子心理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而是长期的累积终于在这个节点爆发,聚沙成塔,轰然倒塌。

这样的新闻报道,不免让很多家长担忧:我应不应该给孩子买手机?孩子多大才能够用手机?我该如何管束孩子用手机的频率?堵不如疏,以下几点,或许能够给到家长一些有效建议。

1、 爱满足的孩子,才不容易上瘾

容易上瘾的孩子是童年缺爱缺伴的孩子。心理学揭示,婴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爱,足够影响他一生的人格。孩子需要从父母身上获取足够的安全感,才会以开朗的姿态去迎接世界。童年早期,沉迷于电子产品世界里的孩子,外部世界对他失去吸引力;内心满足感的缺失,很容易让孩子执迷电子产品,因为这成了孩子的依赖。

2、自律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孩子的行为不是被教导而成,而是被影响模仿而成。只有自律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要培养一个不爱玩手机的孩子,首先家长要做到自己不沉迷手机,尽量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的频率,如果有要事处理,应该告诉孩子,这是在工作。等工作结束,家长应该立即收起手机。

3、 对孩子最有吸引力的事儿,是父母的陪伴

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如果在“玩具”与“陪你玩”两者之间让孩子选择,父母对孩子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玩具。家长很忙,但一定要多抽时间来陪伴孩子,带孩子走出家门,进行户外运动,锻炼孩子的身体,让孩子身心受益。

4、尊重孩子,从一个家庭公约开始

孩子是一个有思想的个体,一个受尊重的孩子才更具理性思维。不是不能让孩子玩手机,而是要让孩子知道有原则地玩手机。那就不妨跟孩子一起坐下来,平等沟通,彼此拟定一个家庭公约,约定好玩手机的时间和禁忌。孩子是最好的守诺者,他自己答应下来的事儿,多半都会很好地去执行,哪怕中途有反悔,只要父母一个提醒,他就能欣然接受而改之。


《小王子》里说:“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我们忘记了!”

为人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职业,可惜从来没有谁要求我们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势必会经历风风雨雨:美好的,快乐了,痛苦的、悲伤的。

如何去承载生命的种种,借用用狐狸的一句真语:“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到的。

用心,爱孩子,你就是最好的父母!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