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季什么时候才能减衣?血管的“春捂指数” 是不超过这个温度!

 乐普医生 2021-03-03

春天总是乍暖还寒,气温忽高忽低,老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只是这该不该“捂”,“捂”到什么时候,春天养生,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乐普医生就跟大家聊一聊。

一、人的体温靠什么调节?

想知道“春捂秋冻”是不是科学,得先跟大家讲讲人体是怎么调节体温的。

人的身体需要保持恒定正常的体温,如果人体温度升高,各个器官就会面临危险。

体温调节的过程其实还挺复杂的,简单来说就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调节中枢的活动,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对于体温调节,身体自主的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有意识地通过改变行为活动,如增减衣着、使用空调等来调节体温。

二、为什么要强调春捂?

刚才说到,体温的调节是需要皮肤血管、汗腺等进行组织器官进行配合的,春秋时节往往温差比较大,如果穿衣不合适,身体毛细血管需要不断地进行舒张、收缩,以配合体温调节,反反复复很容易引起血压的升高。这时,本身就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需要做好早春的保暖。

所以“春捂秋冻”并非全无道理,初春的时候阳气并没有上涨得很旺盛,而且人体对于高温或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接受过程,骤然升高或降低都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减衣服太早更易患上疾病。

三、把握血管的“春捂指数”

春捂,也不是一味强调“捂”,还是应该科学增减衣物。

01

春捂的温度?

是不是要继续“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春季昼夜温差较大(温差8℃及以上),早晚较冷时,可适当“捂”一会儿,千万别减衣太快,尤其是这几天,有点“倒春寒”时,千万要 恪守“春捂”之道。

什么时候能少穿点?一般来说,当白天的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减衣服的时间控制在7~14天,循序渐进

如果暖春”到来,连续几天最高气温都在20℃以上时,就不能再“捂”了。

乐普医生提醒大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关节炎患者、支气管肺病患者等人群,春季还是要注意保暖。

02

捂哪里?

捂背。也就是俗话里说的“后心”,不知大家有没有这个感觉过,感觉冷时,后背搭一件衣服,盖个小毯子,就会立马觉得不一样了,背部保暖有利于全身暖和,人更不容易生病。

捂脚。脚处在人体血液循环的末端,本来就容易温度偏低,很多人天气冷的时候容易手脚冰凉,就是这个道理。春天的时候,脚要保暖,袜子和鞋不要穿太薄。

捂肚子。肚子受凉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所以腹部也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女性,更要注意,以免造成妇科疾病。

其实捂哪里还要根据自己身体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关节炎患者,关节处也要保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要注意头部的保暖,气管和肺部疾病患者,要注意口鼻的保暖等等。

总的来说,春季衣物要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头、背、腹、足底,特别关注好“两头”,即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03

“春捂”还要注意什么?

早春时节天气多变,寒暖反复,容易诱发血压升高,心梗、脑梗突发等心血管问题,这时候,除了注意保暖,生活上还要注意这些:

饮食清淡。春天容易天气干燥,刚过完春节,大鱼大肉吃得也比较多,更要注意吃点清淡的,补水的

注意生活规律。春天到了,身体容易困乏,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休息不足时,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血压升高。

注意心理放松。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过度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刺激。

四、春捂把握度,也别“捂过了”

注意保暖是对的,但千万别“捂过了”。

“捂”的程度应当以自身感觉温暖,但又不至于出汗为最佳。

春天时,要是穿得太多,身体感到燥热,反而会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部位出血,血压升高等疾病。

总之,春捂秋冻,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春捂不等于“热了也不减衣服”,而是要以自己本身感到舒适为主。

你身边的健康专家

点击图片,下载乐普医生APP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