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以道为舟天地遨游

 廿氏春秋 2021-03-03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二章(长生篇第九章)
以道为舟  天地遨游
(原第20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解】
1、唯:恭敬地答应,声音低,这是晚辈回答长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尊重我。
2、阿:怠慢地答应,声音高,这是长辈回答晚辈的声音,表示对方的卑贱。
3、荒兮,其未央哉:荒,宽广、遥远;未央,未到边际尽头。
4、熙熙:繁盛的样子。
5、太牢:用牛、羊、猪三牲祭祀或盛筵。
6、如春登台:如同春天登上高台,极目远望。
7、泊:淡泊。
8、孩:通“咳”,小孩笑。
9、傫傫:颓丧失意貌。
10,遗:同“匮”,不足,什么也没有。
11、沌沌:混混沌沌。
12、澹(dan):辽远广阔的样子。
13、飂(liu):清风。

【释义】
上一刻你还自信飞扬,这一刻却唯唯诺诺,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别呢?这一刻温顺谦和,下一刻像凶神恶煞又为何呢?人啊!总是受外在的影响而变换着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行事方法。大道无形遍布整个宇宙,但真明白的人能有几个啊!世人熙熙攘攘,争名夺利,总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而我却喜欢在风暴将至时提前停泊靠岸,如同未长大的孩子在危险来临时躲在母亲怀里。因为我的表现和众人显得特别不同,所以无法同他人一样。众人追求有(名、利、色、欲),而我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在众人眼中我就像一个愚人一样,可我的心里装满一切(混沌),什么都明白。虽然在外在看来,他人皆光彩照人与众不同,我却平凡普通;他人有学有智,我却少言少语,但我的心啊,如大海一样宽广无限,如清风一样无边无际。众人所追求的威圣、威名、威利,恰恰是我最不在意的,我和他人不同在于,我只求道。

【释意】
老子这一章,是对“红尘”经历的一个大总结。老子待在洛阳30多年,见证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化,养成了笑看风云,独守清静的豁达情怀。凡事看始知终,所以往往未雨绸缪,“独泊兮其未兆”。但世人看不清其中的真相,在名利中追逐,这完全是春秋各国的真实写照。老子放眼万里,对社会的未来了如指掌。只是为了对他人的承诺,才呆在洛阳;直到承诺兑现,就飘然而去。

《道德经新译》第七十一章(长生篇第八章)

宠辱不惊 无患吾身
(原第13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解】
1、宠辱:荣宠和侮辱。这里引申为外在对我们的评价和看法。
2、贵大患若身:重视身体的“大患”。这里引申为把“宠辱”当作大患一样“若惊”。

【释义】
面对宠辱,若起惊、喜、恐之念,如身体生病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宠辱呢?宠为上,受者得之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之心就是宠辱之疾。为什么说患得患失之心就如身体生病?病寄于身而生,若无身,则无病。同样若惊是对宠辱起患得患失之心,此心不起,则宠辱不惊。所以,贵以身者,为天下者以贵来吸引他们;天下爱以身者,为天下者以爱来交托他们。

【释意】
这一章老子延伸了对名利与生命关系的分析。上一章,老子问“名与身孰亲?”这一章就详细分析了。很多人把外在对自己的评价看得很重要,名利之心比较严重。老子把这样的现象比喻“贵大患若身”,因为内在有“名利之心”,外在的“宠辱”才成为“大患”。如果内在没有名利得失之心,外在的“大患”将无身可存。圣人忘却自己之身,不是真的没有身,而是把天下当作自己之身。如果一个人把天下这个身看得很珍贵,这个人只可以短时间管理天下,很快就力竭了;相反,一个人很爱天下这个身,他才能真正地管理好天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