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解密广州山水格局,带你重新认识这座城

 水之源处 2021-03-03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自然环境和城市之间的协调,城市建设往往与周边的山川河流有着紧密的联系。

提到哪些城市有着好的山水格局时,很多人都会忽略在珠江流域还有很多山水城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州。

一、五岭之南、三江交汇

塑大山大水

广州所在的岭南地区,历史上一直是与中原地区相对隔离的区域。受地形限制,岭南与中原地区交流不便,便独立发展出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珠江流域文化。

广州北面所靠越秀山、白云山是五岭中大庾岭的延伸,南面珠江直通入海,“云山珠水”的山水格局造就了独特的城市特质。

自秦代纳入统一版图并设有建制以来,广州一直是岭南地区的首府,唐宋时期更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明清时期更有“一口通商”的优势地位,商贸交往千年不衰。

广州之所以成为千年商都,与它所在的三江交汇的地理区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历史上,岭南与北方联系的通道主要是西江和北江,广州处于西江、北江和东江交汇之处,成为岭南与北方联系的枢纽。

图片

广州位于三江交汇之处

正是凭借三江交汇的优势,广州成为岭南地区水运中心,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的重要节点。

二、亲山近水

千年古城焕发活力

三国时期,东吴交州刺史步骘初见广州城时,便认为广州城“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意思是,这里是海岛上肥沃之地,是宜于建立都城的地方。

广州城北部山脉发源于五岭的大庾岭,顺着九连山、南昆山,到达白云山、越秀山。

山脉既远,形势雄大,越秀山正是山势的聚结之处。古城选址于此处,结合了南侧珠江水系与北侧白云山脉,形成了“背山面水”的格局,这正是古人对山水格局的理解。

图片

越秀山、白云山形势

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城南临珠江往上游可经西江、北江与中原联系,往下游可出狮子洋至海外,使广州自然而然成为水运中心。

受地球自转偏向力作用,珠江在北岸泥沙堆积成滩,形成大片陆地,又为城市扩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

珠江主干经石门进入广州城区,在城南转而向东,与东江汇合后南下在虎门处出海。

图片

石门与“三塔三关锁珠江”示意图

上游石门处有石门山、杨梅岗、浔峰岗等山岗形成紧凑的空间,阻碍西江和北江的急势,使得进入城区的水流速得缓,形成与市民生活紧密融合的亲水环境。

图片
石门景观(也是历史羊城八景“石门返照”之地)

下游多处江水汇流,与江心岛的岛端组合形成了若干水面开阔的景观城市开敞空间,明代一些有识之士依次选择了三处洲头水汇之地修建了“三塔”——琶洲塔、莲花塔、赤岗塔,形成了“三塔三关锁珠江”的格局。除作为景观标志外,三塔还具有灯塔引导船只的作用。

图片

琶洲塔             莲花塔              赤岗塔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古城选址于此,两千多年没有大的灾难,也证明了山水拱卫的古城是一座安全韧性之城。

古城建造于山脚下的台地之上,基岩地质属于沉积岩,属坚硬的“红色岩系”,地基稳定,少受地震等地质灾害破坏,古人将广州城址选于此不无道理。

古城南北的山体阻挡也使古城“静小风区”,“北山南水”的城市格局造就了良好的通风屏风环境,有效减少台风、大风等极端气象灾害,也是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

三、蓝脉绿网、通山达海

营大美广州

两千多年来,广州城的中心未曾改变,均是以秦代赵佗城为基础,不断修葺和扩展。

秦汉广州城的形态与山水格局相呼应,城市中轴线与东西城墙的透视灭点指向越秀山顶,城市格局宏伟壮丽。到了明清时期则强化中轴对称格局,建筑东西对称分布,形成文、武对峙的格局。这个时期开始越秀山已被纳入城内。

图片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空间布局

宋代,广州开凿东濠涌、西濠涌、玉带濠三条护城河,修筑六脉渠,沟通了北侧越秀山与南侧的珠江,使山水融入城中,同时还起到完善城内航运体系、促进水运和商贸发展的作用。

图片

广州城内开凿水系提升山水格局

通过六脉渠连通云山珠水,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与山水呼应的古城格局,为广州成为通江达海的国际大都会奠定基础。

为重现“渠通于濠,濠通于江海”的水系格局,广州在2010年完成了东濠涌整治,形成了连通白云山-珠江的城市绿廊。2009年开始将荔枝湾涌暗渠复明,恢复了西关水系的景观,成为新羊城八景之一。现在广州的网红景点永庆坊也是位于荔枝湾旁。

图片

复涌后的荔枝湾涌

四、走向国际大都会的

山水和谐共生之城

现代广州已跳出“云山珠水”在城市空间上的限制,转而将白云山和珠江融入城市发展结构中——中心城区北靠火炉山,东依大田山—龙头山,西依白云山—越秀山,珠水从中而过,后航道在南形成围合之势。

图片

现代广州城山水格局示意图

现在广州在传统中轴线以东形成了新城市中轴线、城市科技轴,建设第二CBD,将城市逐步拓展到东侧龙头山,与整体的山水格局进一步呼应。

现代广州的山水格局与古城“背山面水”的格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

白云山看现代广州城(图片来源:网络)

近年来,为了保护山水格局,广州在山体和水系保护方面都推进了很多工作。

为了保护北部山体和生态环境,实现“还绿于民”,广州在2019年启动白云山、麓湖、越秀山及周边地区还绿于民工程,包括拆违复绿、绿化品质提升、慢行系统建设、进山路径贯通、出入口品质提升、区域景观提升、广州花园建设、麓湖公园品质提升等八大工程,目前已拆除85万平方米的违建,逐步恢复了白云山的美景。

图片

白云望晚(图片来源:网络)

珠江一直以来都是广州重要的景观,为了实现“还岸于民”,广州近年来开展了珠江沿岸优化提升工作,提出构建“一江两岸三带”,推动了珠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珠江成为了联系广州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重要的标志性景观。

图片

珠江景观(图片来源:网络)

广州通过生态廊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宏观山水格局,自2000年开始构建生态廊道体系,逐步形成包括流溪河森林公园-流溪河-珠江西航道-洪奇沥水道的“三纵五横”八条生态廊道网络,将原有山水格局充分引入城市当中。

图片

广州各种类型的生态廊道(图片来源:网络)

  ◆    

广州,从历史到今天,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自然山水主导之城,逐步转变为融入山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城。

在7434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依托“山水城田海”的自然资源格局,形成了北部依山、中部沿江、南部滨海的山水城市特色风貌,结合市内91个森林公园、23个湿地公园、63个社区绿地等,实现山水入城、人景交融。

未来,广州的发展仍当延续保护自然山水格局的理念,重现山水城市特色。

图片

海珠湿地(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

作者|刘一婷、王建军(GZPI规划研究中心)

版式|GZPI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