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鱼缸妈妈”的反思:比守规矩重要的,是独立思考

 徐徐见之 2021-03-04
文丨王小骞  编辑丨金雀儿
来源丨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ID:WXQCOLLEGE)
图片
你是鱼缸,还是池子?

图片

美国超大公司纽约总部的办公室门口,有一个漂亮的鱼缸,里面是十几条产自热带的杂交鱼。

它们长约三寸,头大背红,十分漂亮。

可是,在这鱼缸里待了两年,好似没什么变化,还是三寸来长。

有一天,一个小孩儿来这里找父亲,看到这些长相奇特的小鱼很是好奇,于是想要抓一只出来,没想到慌乱中把鱼缸推了下来,摔碎成一地。

为了抢救这些可怜的鱼儿,人们只好暂时把它们放在院子里的池子中。

直到两个月后,新的鱼缸到了,人们准备把那些小鱼重新放回鱼缸里。可这时他们惊讶地发现,仅仅两个月时间,那些小鱼疯狂地从三寸长长到了一尺!

人们一致认为,这是由于鱼儿的生长环境变化导致。

池子比鱼缸大得多,鱼儿的生长空间也就大得多。

于是,研究者把这种打破鱼缸,让鱼儿更快、更好成长的现象称为“鱼缸法则”

鱼缸法则也顺其自然应用在了家庭教育上。

家庭就像是孩子生长的容器,生长在鱼缸中的孩子,有再多营养,因为空间的限制,也只能长成三寸大。

而生活在池子中的孩子,才能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天赋。

中国父母大多会掉入这样一个陷阱:

越爱孩子,越为孩子好,就要越无微不至、细致入微地照顾、管教孩子。

可偏偏,这样的“无微不至”却等于把孩子圈养在了鱼缸里,扼杀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身为父母,你为孩子提供的,是鱼缸还是池子?

图片
“鱼缸父母”,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图片

生活里,常常能见到焦虑无比的“鱼缸父母”:

孩子什么时候会走路;

什么时候会说话;

成绩是不是第一名;

跟哪些孩子做了朋友;

……


这些一点点的“不完美”都会立刻让父母神经紧绷。

这些养育焦虑的家庭,恰恰是掉进了“鱼缸”陷阱里。

一个朋友曾跟我分享过她和孩子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孩子要参加班级里的作文小比赛,题目为“大自然的美”。

为了让孩子勇夺桂冠,她专门抽出一天时间带孩子去植物园观察各种自然生物,细致地教她分辨物种、颜色、特性,孩子写作文时她也一直从旁指导。

可写着写着,孩子生气了:“妈妈,你看到的自然和我看到的不一样!为什么要按你的写,不能我自己写?”

她有些惊讶:“妈妈是希望能帮你拿奖呀。”

可孩子说:“只要是我自己写得开心,拿不拿奖我不在乎啊!”

于是,她答应孩子不再指手画脚,让孩子重新写完一篇。

两份对比,她发现:原来她在教孩子的一直是成人眼里真实、理性的世界,而孩子眼中的自然,有着独属于孩子的天真、童话和美好。

硬把孩子强拉进大人的眼光里,倒是局限了。


越焦虑的父母,越容易把孩子困在鱼缸里。

这个社会对所有孩子的要求都惊人地一致——听话、懂事、成绩好,就是一个“好孩子”的标配。

大部分父母都希望孩子变成理想中的孩子,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提出要求、加以关注,一旦孩子的成长轨迹有所偏离,就采取各种手段让孩子“听话”。

当然,听话、懂事、成绩好绝非是贬义词。

问题在于,当我们过分希望孩子变成这样时,就会不自觉地用强制、严厉的态度,期望以简单粗暴的方法“逼迫”孩子变成这样。

好的教育方式,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任他如雄鹰,自由地探寻天空的美好,而不是自私地为他拴上绳子,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说:

人生的成功不是来自守规矩,而是来自于独立思考,来自于听从内心的愿望。


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

给以鱼缸,则困于浅水;
投以海洋,则深海无惧。

图片
敢于做孩子的“破缸人”

图片

为人父母的使命,是生养孩子,为孩子提供成长需要的养分。

而孩子需要的养分不只是物质上的饱足,更是精神上的丰盈与自由。

父母真正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找到自我,勇于探索生命的不同篇章。

做孩子的“破缸人”,我们要拥有这三种思维方式。

1、独立远比乖巧更重要。

父母最爱对孩子说的两个字就是:听话。

为什么?

因为我们认为,孩子并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不能分辨是非对错,所以听父母的准没错。

可是,只会“听话”的孩子永远学不会独立,永远只能依赖父母。

让孩子拥有独立人格,既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也要培养独立动手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错误自己扛,是让孩子学会独立为自己负责的第一步。

少说“我帮你”,多说“你试试”。
少说“我认为”,多问“你觉得呢?”

凡事尊重孩子的意见,将他当成一个“小大人”,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2、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多探索,用积极信念引发积极情绪。

孩子的成长绝不是养在温室中十几年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成长经历、人生体验才能得到完善。

那么,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多尝试、多探索呢?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它认为,人对一件事的认知和评价是决定情绪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也就是说,孩子的畏难、逃避等情绪,主要来源于对对象的困难认知;如果想让一个孩子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就要让孩子对尝试的对象产生积极的认知。

举个例子:

当孩子拖延写作业时,往往是因为对“完成作业”这件事有困难的认知;而我们只需要帮孩子讲作业分门别类、定好小目标,从易到难,那孩子就会没有心理负担地去写作业了。


其他事也是如此,要鼓励孩子多尝试,就父母的共情、示范和鼓励,当然,也需要父母的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体验的空间。

3、接受从牵着孩子到目送孩子的过程

孩子一片空白地来到世上,父母是唯一的依赖。

可当孩子渐渐长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如果我们还是把它当成那个一无所知的婴儿,不把孩子的掌控权还给他自己,最终只会阻拦孩子前进的脚步。

孩子的成长旅途,我们只需要帮他避开那些错误的荆棘和陷阱,至于人生的路,就交由他自己去走。

只有那些对自我有掌控感的孩子,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作家小霍丁·卡特说的那样:

“我们希望有两份永久的遗产能够留给我们的孩子,一个是根,另一个是翅膀。”


所以,别把孩子养在鱼缸里,生如鲲鹏,当入天空与大海。

与所有父母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