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处第N次浪潮:甩图板

 行者啊行者 2021-03-04

上了点年纪的从事设计,尤其是机械设计的人都知道,在80年代,甚至到了90年代末,都是手绘设计图,那时候叫手工制图。

95年,小刘刚毕业就被分配到一家国营单位,才工作一年,单位就宣布开始使用outcad绘图,年轻同志先看书自学,然后辅助老同志绘图。打算用两年时间甩掉图板,开始数字化设计。

那时候的计算机比较笨重,所有的显示器都是阴极射线管显示器,一开机就会发出兹啦一声,屏幕上的静电发出的声音有时候吓人一跳。和老式电视的显像管一样,这显示器足有两公斤重,就算这么重,屏幕一般也就是15寸,能配个17寸的就算大的了。机箱大小到是和现在的一样,方方正正,不过上面的东西可发生了大变化,原来的软驱现在都看不到了,被光驱取代,到现在,光驱也成了选配。

一开始计算机都是集中管理,单位的计算机室,摆放着一大排计算机,地板是防静电的,悬着的日光灯管照亮了整个屋子,显得煞白,上机要穿白大褂,还要登记。

上班就去机房,对着书一步步安装,一步步练习。到底还是年轻,学得还算快,从选择图框开始,用鼠标画出点、线、圆、标注,再到标准件的选择,零件、组件、部件,再到安装,到最后连接绘图仪出图,小刘算是全拿下来了。

过了一年,单位的计算机多了起来,一个办公室七八个人,可以共用两三台计算机。办公室老刘、老张还是支着图板,比划着丁字尺、量角器、圆规,用铅笔画图,而小刘他们年轻人则坐在电脑前忙碌着,随着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和滴滴滴的鼠标声,一幅幅图就出来了。这声音刺激着老同志。其实老同志不老,有些也就是50出头。而比起年轻人学习用计算机画图,确实慢多了,好多东西记不住,操作起来显得比较笨。但不学不行,硬着头皮也得学。

到了97年,单位宣布只接收电子版图纸,直接机器出硫酸图,再晒蓝图。这下老同志受不了了,但没办法,年轻人已经能熟练操作,正好,小刘早就习惯了新的设计模式,比起手绘确实方便不少,主要是快,软件里有标准件库,常用的标准件都有,调用起来很方便,并且画错了也不需要用橡皮,直接删除就ok了,熟练以后效率真的提高不少。当办公室的老刘抽一口烟,喝一口茶,端详着图板发愣的时候,小刘啪啪啪地点着鼠标已经画得差不多了。不过小刘画的,多数还是老同志画好的白图,帮着输入到电脑里。老同志边设计边带着小刘他们学,年轻人照着白图输入电脑,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大半年,最后老同志也学会了用电脑画图,只不过还赶不上小刘他们。

小刘所在的单位,从开始到彻底甩掉图板,用了三年多时间,比预想的多了一年,不过在当时的国内,还算是比较早地实现了全面电子设计。甩图板的这个“甩”字用的也很形象,小刘他们年轻人无所谓,图板没用两天就开始用就计算机设计,而如果老刘他们这些老同志一直抱着图板不放,也会随着图板被甩掉,他们离退休还远,如果不用计算机,就只能坐在办公桌前抽烟喝茶了。

同时期的国内,多数企业也是那个时间点开始计算机设计,在九十年代末,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设计二维图,至于后续的三维设计又用了好几年的时间不等,才陆陆续续实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