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科普·远古赋】《中国古生物志》封面徽标的故事!

 新用户1810K7NH 2021-03-04

《中国古生物志》是记录在中国地层中发现的各种化石,并研究其演化关系的一系列出版刊物。从1922年创刊到今天已经出版了近200册(期)。内容涵盖了古植物、古脊椎动物、古无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等,是中国古生物学界非常权威、非常有影响力的出版物。而在其封面很明显的位置上有一个徽标:如果对古生物有所了解的人们可以看出这是某种三叶虫的尾部。《中国古生物志》的内容包含范围如此之广,却为什么用一个三叶虫尾部来做Logo呢?这其中又有着哪些历史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所有《中国古生物志》的封面上都有个三叶虫尾部样的LOGO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所徽中也同样有三叶虫尾部图案的元素

这种三叶虫叫璞氏蝙蝠虫 Neodrepanura premesnil ,主要产自华北,尤其是山东地区的寒武纪崮山组岩层中。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些化石,在民间因其样子像燕子的尾巴而将这种岩石称为“燕子石”。其石质较硬,被当地人开采出来做成砚台,成为文房四宝之一。而关于这种砚台的制作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郭璞在其注释《尔雅》一书中,就有“蝙蝠另名蟙䘃(音zhí mò ),齐人用蝙蝠石做蟙䘃砚”的记载。可见中国古人对其开发利用的历史已近2000年了。

用“燕子石”制作而成的砚台  图片源于网络

到了近代,我国现代地质学的奠基人之一章鸿钊先生通过研究指出了这些在石板之上的“蝙蝠”其实就是璞氏蝙蝠虫的尾部,并在他撰写的《石雅》一书中,发表了他在山东采集到的一块蝙蝠石的照片,这是中国地质学家第一次发表三叶虫的图版。同时,在《石雅》一书中还提及了清代学者王士禛在1691年有所著的《池北偶谈》中关于山东大汶口地区所出产蝙蝠石的描述“则一石可尺许,背负一小蝠,一蚕,腹下蝠近百,飞者伏者,肉羽如生”。从产地信息到化石的形态描述都是十分清楚,可以说蝙蝠虫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录的三叶虫。所以《中国古动物志》以及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都采用了蝙蝠虫的尾部图案作为了其徽标设计的主要元素。

包含三叶虫化石的蝙蝠石,在民间也被称“燕子石”  图片源于网络

介绍了蝙蝠虫的发现历史后,读者们估计会有一个小疑问:讲了半天蝙蝠虫,怎么都是在说虫子的尾部?那么该种三叶虫完整的化石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是一件很值得一提的事情!尽管关于蝙蝠虫的发现和研究历史较长,但其所得到的标本皆是散落的三叶虫身体各部分零件,其完整的化石标本直到2010年才有文献报道。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华北地区的海洋普遍为海水动荡的浅海环境。受海浪、风暴等机械因素的影响,极难保存下完整的三叶虫标本。所以估计中国古人是从来没有见过完整的蝙蝠虫,否则也就不会有“蝙蝠石”、“燕子石”这样的称呼了。

直到2010年,才第一次有文献报道了完整的蝙蝠虫化石  

图片来源:First known complete specimen of Neodrepanura(Trilobita: Damesellidae) from the Cambrian Kushan Formation, Shandong, China  QING LIU &QIANPING LEI

其实在“蝙蝠石”中的三叶虫种类远远不只蝙蝠虫一种,由于篇幅的限制,咱们留到以后的文章中再进行介绍。蝙蝠石现在除被加工成砚台外,还用于各种做成其他工艺美术用品甚至是装修的石材。在有些建筑的表面就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因此,只要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双眼,时刻去寻找身边的有趣、神奇的事物,就一定能发现各种各样处于我们身边的自然小知识!

“地球记忆工作室”创建于2014年7月。秉承“延续地球记忆,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与国内多家博物馆、学校及企业广泛开展自然博物教育。着重培养青少年对自然的兴趣,启迪科学智慧。工作室常年系统收集各类标本万余件;以及几十万幅动植物生态图片服务于典藏研究及教学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