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也有哥特妆??

 说咱闽南话App 2021-03-04

0000000000

第50期

自古以来,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美丽

排他

前段时间,一个女子分享的“监狱化妆教程”风靡YouTube。在视频中,女子用咖啡粉、杂志纸等日常生活用品画了一个全妆,效果令人惊艳。事实上,在我们所用的化妆品的精致包装下,它们的成效原理确实并不复杂,即使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女性依然拥有丰富多彩的化妆品选择。那么,古代到底有哪些化妆品和妆容呢?

今人用的粉底,在古时被称为“白粉”,是用大米磨成的粉做的。后来妆容的发展要求更加细腻的粉质,米粉被铅粉替代。

我们所用的腮红,在古时被称为“红粉”,可以由朱砂、铅丹和胭脂做成。朱砂是天然矿产,铅丹是人工合成的红色颜料,而胭脂则是从“红蓝花”中提取的植物颜料。

古人画眉用的是“石黛”,即石墨,或者“青黛”,即名为“蓝”的植物里提取出的颜料。

钿是金、银、珠玉、贝、羽制成的花朵型饰件,被贴在额头、鬓角或者脸部的两侧的位置。白居易《长恨歌》中“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一句所写的花钿就是这样的饰物。

也称“额黄”,或用笔染,或用纸贴,在额上添加黄色的饰物,据说与佛教有关。温庭筠诗云:“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刘亦菲在迪士尼的《花木兰》中也有额黄妆的镜头。

这些化妆品和妆容我们似乎在影视剧中都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并不是所有古代妆容都是循规蹈矩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一首记录时兴妆容的新乐府诗名为《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

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

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

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

妆成近似含悲啼。

这首诗语言相当浅近直白,透过文字我们甚至看到的了无法接受自己过于鲜艳的口红色号的父亲的影子。按照白居易的形容,这个妆容类似于今天的哥特萝莉妆和日本歌伎妆的混血版本:黑色口红,不施胭脂的苍白双颊,忧郁的八字眉。诗的结尾处白居易表示自己对这种妆容确实接受不能:“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意思是这种从胡人那里学来的妆容不是汉人的风俗。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也曾经对女性化妆技术有所评论: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

人人总解争时势,都大须看各自宜。

要画短眉不要画长眉,扫斜红宁愿“竖”也不要“垂”。人人都在追赶时尚,还是要看自己适合什么。这首诗名叫作《有所教》,诗人不但在化妆的细节手法上颇有研究,还提出了直到今天看来都颇有见地的时尚观点。

事实上,今天的消费主义在圈定一个群体的时候往往也具有排他性。今天的女性是化妆品产业主要取悦和规训的对象,但是当商家用女性气质的神话诱引甚至绑架女性进入化妆品消费的时候,也在某种程度上将男性驱逐了出去。稍有不慎,一个“直男癌”的帽子就扣到了那些胆敢妄议化妆品的男性头上。而在古代,中国古代文学中,“女子梳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常见意象,可以用来表现各种各样丰富的人类情态。空闺女子的思夫之情、未出阁小女孩的天真幻想、热恋中的女孩为悦己者容时的雀跃甜蜜,甚至还有男子以女子梳妆比喻自己等候君王、上级赏识的焦灼期盼之态(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虽然化妆品的使用者主要还是女性,但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写作却对化妆品并不陌生。连豪放派“大直男”辛弃疾在写梅花的时候也能写出“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这种诗句。古代男性非但不曾被排除到这个领域以外,而且是女性妆容的观察者、评论者,时常以匡扶风气和审美为己任对女性妆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见,他们对化妆品的体认总的来说是比较深入的。

文稿:聪明小海豹

图片:觅元素

排版:飞天小黑猪

往/期/读/诗

秋天到了,春节和年假还会远吗?

你愿意做漂亮男人吗?

用闽南语带你走进《红楼梦》

0000000000

你想听到我们用闽南语读什么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